-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1-9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9263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5019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中壢原本分為「老街」及「新街」二街。約清乾隆三十年(西元一七六五年)左右,由漳州移民郭樽開始拓墾此附近地方,因基於「澗谷」之義,而稱呼此地方為「澗仔壢莊」。因此地正當往來竹塹(今日新竹)與淡水間之中途,行旅眾多,商勢振興,於是漸漸形成一街肆,而取竹塹、淡水中間之壢地之義,名為「中壢街」。粵人所云之「壢」與閩南人所謂之「坑」約為同義,是指凹下之低地。清嘉慶八年(西元一八○三年),桃園、中壢間的崁仔腳一帶有盜匪猖獗出沒,楊梅壢之汛兵於是移駐中壢以防備之,自此之後店肆漸增,街市膨脹。
但至清道光六年(西元一八二六年),竹塹地方發生福州、客家二族之分類械鬥,因中壢地方客家人為數眾多,當時之總理彭阿輝於是首倡應建造土牆以為防備,於是吸引其他地方之客家移民為避難聚集而來,並囤營於街東一帶,大舉建造茅屋以居住;清道光八年,總理謝國賢更於此地新設置一店舖,並取名為「新店」;道光十二年時更於四周修築土牆,改稱為「中壢新街」,而稱呼相對之舊有市街為「中壢老街」。之後總理傅盛乾以新街店鋪較為整齊,乃促使原居老街之眾商賈遷至此新市街,一時間,新街更趨繁盛殷賑,但道光二十七年傅盛乾死後,新街漸趨衰微,老街之商勢又趨復甦,遷來此處者亦逐漸增多。因老街素來為此地方粗製茶之集散地,新街則受傅盛乾之獎勵,自清道光十二年起開始鍛冶工業,其製品乃供應全島之需。
文出:台灣咁仔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