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2-3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9669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5450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達悟族人製作陶器、銀器及獨木舟的工藝非常精美,木雕規則而細膩,尤其是大船的雕刻。
男子銀盔或黃金飾片的打造也是其文化特色,在台灣原住民當中是唯一有冶金工藝的民族。
銀器最受達悟族人的歡迎,許多盔甲帽都是用銀片打成,以顯示個人的榮華富貴,達悟族人看見新奇的舶來物品或喜愛的東西,都會先拿起來嗅一嗅。
銀盔是用銀元或薄片,重疊連結而成,前面開一方孔,可以望見外面,它在達悟族的社會中,價值很高,且為傳家的寶物,在祭典時戴用。
達悟族長老所用的頸飾,也有用黃銅片或銀片製成的,在特別大典時才佩掛於頸上。
黃金在雅美族的社會裏,巫師用它來作法,為病人治病,也在祭祀的儀式中,祭司用來祈求豐收與出海平安,在社會各件糾紛的事件中,也用它來作賠償或贖罪的珍貴物品。(劉其偉《台灣原住民文化藝術》)
銀盔的材料是向靠岸的船員、或船客以物品交換銀幣,投入火爐裡面加以溶解,然後打成寬約三寸的長方片,頭盔向四面垂下,眼睛處開個孔。這種銀盔是裝飾品中最珍貴的,也是一家的傳家之寶。(鈴木質著、吳瑞琴編挍《台灣原住民風俗誌》)
利器的鍛冶術雖然在台灣山地普遍可以看到,但金銀工藝則獨見於蘭嶼;換言之,雅美族人是台灣唯一知道金銀工藝的原住民。由於島上並無金礦,學者深信,他們用金銀製成許多的男用繭型胸飾的金銀原料,都是從巴丹島輸入的,甚至他們製作金銀細工的技術,也是從巴丹原住民那裏習得而來。(劉其偉《台灣原住民文化藝術》)
林建成〈雅美族的異國情仇〉載:
周宗經說:雅美人長期來因為位於海上交通要道,許多外國船隻經過,接觸不同族群的人機會多,而族人擅長製作陶器、陶偶、木雕船等手工藝品,多半利用與外人接觸的機會裡和他們交易,換取鐵器、衣物等,另外因為島上飼養山羊,也有外國船隻靠岸會和族人以金銀交易,這也是蘭嶼島上族人佩戴有金銀飾的原因。
學者們認為黃金和白銀大約在十七至十八世紀之間就輸入到蘭嶼了,輪入的數量雖然不多,但在那個時期我國古籍中(約一七三○),記載蘭嶼出產沙金,因此一度引起大陸上的泉州人,帶著黃金夢到來這個孤島,而造成蘭嶼有史以來最繁榮的移民熱潮。事實上,蘭嶼的銀,大部份是早期西班牙商船從馬尼拉駛往中國沿海時,船隻常因颱風或其他原因觸礁在蘭嶼近海沈沒。這是雅美族獲得銀元的最大來源,據說這些西班牙銀元,都是在墨西哥鑄造的。另一種銀元的來源,是中國商人向雅美人買豬隻,到了日據時期,就流入了更多的日本銀元。這些銀元的傳入,促進了雅美人的金銀細工和鍛冶術。例如銀兜以及各種的銀飾裝身具,銀兜是由打薄的銀片,採用繞圈法組合而成。打製銀兜時要遵守許多禁忌,完工後,也要舉行慶宴,殺豬一隻,把豬血潑在銀兜上,否則銀兜就失去靈氣,不能驅邪。新船下水時,或在泛魚期來臨的時候,所舉行的各種儀式,男子們都要戴上這種銀盔參禮,有時也把銀兜懸掛在乾魚架上,它是有尊敬魚類的巫術宗教的意義,統括而言,雅美族人之精於鍛冶術和銀細工,都是和信仰有密切關連。(劉其偉《台灣原住民文化藝術》)
鳥居載:紅頭嶼的土人,經常向我們要求銀幣,不斷地叫喊:Perak!perak!那麼,為什麼喜歡銀幣呢?拿銀幣做什麼用途呢?這是頗為費解的事,結果我查出了原因。土人一旦有了銀幣,就放進陶甕裡燒熱,然後拿出來用石塊打成薄片,作為男子頭盔上的裝飾、女子的頭飾、頸飾、臂飾等,所以他們喜歡收集銀幣。他們要製作銀質的各種裝飾品,幾乎是奢想,除非世世代代累積銀塊,土語Perak,是「銀J的意思,馬來語中的Perak,也是指銀,其他如爪哇島、Sangir島、Nanshan島等,也叫Perak,那麼,紅頭嶼的土語Perak,顯然是馬來語。(鳥居龍藏原著、楊南郡譯註《探險台灣》)
鳥居龍藏原著、楊南郡譯註《探險台灣》載達悟族的寶物:
紅頭嶼土人,把什麼東西當寶物呢?在他們的心目中,銀幣和山羊角才是寶物。土人男子認為山羊的角是最珍貴的東西,通常掛在屋內牆壁上。關於最貴重的銀幣和山羊角,他們編成一首歌,經常在唱。歌詞是這樣的:
Perak!Perak!Vavakush.
銀!銀!女人。
Olong!Olong!Magakel.
山羊角!山羊角!男人。
(原註:Vavakush是女子,Olong是山羊角,Magakai是男人,而山羊叫做Kagirin)。
讓居處隱於地下,只留屋脊與地稜相映,這是蘭嶼達悟族人呼應環境的住屋哲學,不但冬暖夏涼,即便冬季海風再強也不怕。靠海吃海,達悟人與海的關係十分親密,因為海洋是生息供養的來源,他們敬畏海洋,了解海洋神祕莫測,出海人若在日落前不曾歸來,族人們會戴上他們的神聖銀盔,吟誦咒歌,沿海蒐尋。他們也非常崇拜海洋,深知地表以外深海底下有更多的美麗豐藏。圍繞著飛魚祭,他們建構了海洋味濃厚的倫理規範,維護著人與海洋生息相通和永續繁衍的命脈。(亞磊絲.泰吉華坦《原住民族風情錄》)
文出:田哲益著《台灣的原住民達悟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