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1-10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9264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5021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東勢因是位於東邊角落之部落,故原稱之為「東勢角庄」,日時制度改正時(西元一九二○年)則簡稱為「東勢」。因大甲溪上游流域之縱谷一帶,其地勢向東邊伸展,因此古來皆稱此地為「東勢角」,原本即為平埔巴則海族樸仔籬五社之分佈區域。此地又靠近高砂泰雅族地,而大甲溪之一支流中科山溪以東區域幾乎全屬其勢力範圍,放眼望去處處皆為鬱蒼茂密之森林所遮蔽。清康熙六十一年巡視台灣御史黃叔璥所著《番俗六考》中曾記載曰:「樸仔籬,逼近內山生番,間出殺人」。
清乾隆四十年(西元一七七五年)客家人劉啟東與同族潮洲府大埔人曾安榮、何福興、巫良基等人率領同族之移民,企圖合力開拓此一地方,首先建立石岡庄(即今日之石岡鄉),於東方修築土堆,用以防備高砂族之危害,今日石岡鄉土牛即為當時之遺址;之後又與附近之平埔族簽訂和約,希望漢番兩方能和平相處,於乾隆四十三年又設置社寮於社寮角庄(亦屬於今日之石岡鄉),並以客家人劉中立、薛華梅擔任番割(即所謂之高砂族通事),從事交易活動。
另一方面,移民亦渡越大甲溪而繼續前進,進行伐木墾地,並建立今日東勢鎮外之上辛、下辛二地。但當時附近泰雅族之抗拒十分劇烈,移民遇害者亦以百計,於是於此地修築銃櫃二十所,並部署約六十餘名壯丁以保護此地居民。直至清嘉慶初年(西元一七九六年)移民數量逐漸增多,移民墾殖區域自然更向高砂族地區步步推進,時日既久,漸漸形成一街肆,取名為「匠寮街」。
清嘉慶十三年潮洲府饒平之客家移民劉阿滿,招募附近平埔族人約二百餘人,開始著手開墾「新伯公庄」,並於兩年後開墾完成。然而在此期間,高砂族之危害頻頻接踵而至,於是遠遠在界外修築石圍以為防護之用,以利持續開墾之進行;直至清嘉慶二十一年終於拓成一庄,取名為「石城庄」。翌年,客家移民林時秋、林勵古、劉振文、張龍登等人合資招徠民間壯丁,設置私隘,並漸漸墾成「新城庄」。之後,「石城庄」又改稱為「下城庄」,「新城庄」亦改名為「上城庄」。
清道光年間,因高砂族地界內製樟腦業不斷蓬勃發展之結果,漢蕃間交通往來更加頻繁,乃於清道光十四年(西元一八三二年)左右創設東勢角義渡,以便利往來行人之通行。清光緒十二年(西元一八八八年)又於匠寮街設置撫墾局,稱為「東勢角撫墾局」;日本統治台灣時因此街為東勢角地方之主要地帶,故將此街改稱為「東勢角街」,其後進行制度改正時(西元一九二○年)再將之簡稱之為「東勢」。此地實是台中地方東部一帶林產物,尤其是樟腦之集散市場所在。
文出:台灣咁仔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