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1-10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9266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5031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枋寮
此地於早期俗稱「枋仔樹」,此乃因此地附近一帶原本為繁茂蓊鬱之森林,並出產高貴之檀木,於是約於清康熙年間時遂有福佬移民為伐木之目的而陸續遷移進入此地,修築「枋寮」(即今日所說之「窩棚」)而居住,所謂「枋寮」之地名即因此而起,例如清代出版的《鳳山縣志》中便記載道:「枋寮街購料造船木匠屯聚之所也」。
當時所採伐的木材,多於此地附近之海岸裝船而運輸至對岸,清康熙末年左右,此地之市況逐漸興盛,直至清乾隆初年,又有福佬籍移民七人集資合股,自為墾首,招徠大量佃戶進行開墾,清乾隆二十一、二年(西元一七五六、一七五七年)左右此地已形成一街肆,取名為「枋寮口街」,此街名亦見於清乾隆二十九年(西元一七六四年)出版的《台灣府志》〈續修〉。
至清道光六年(西元一八二六年)左右,此地已經聚集有約七百多戶人家,於是成為台灣南端的重要貨物集散之地。清道光十年(西元一八三○年)時又有林光輝等人於此街內倡建「德興宮」,奉祀媽祖。清道光二十六年(西元一八四六年),此地方附近的「頂苦溪」、「下苦溪」二條溪流發生氾濫,附近的房屋大多流失。清同治六年(西元一八六七年)「興隆內里」(即今日高雄市之「左營」一帶)的巡檢移駐於此地。清同治九年(西元一八七○年)因發生大地震,此地之街肆大半破損,且屢次遭受水災肆虐破壞,於是原居於此地之居民大多遷移至今日鄉內「水底寮」及「林邊鄉」地方定居,此地於是日漸衰頹。
「枋寮」附近的海岸,幾乎為一直線,並不具有港灣之優良形勢,而「枋寮」亦缺乏任何遮蔽物可用以防備外海侵襲之波浪,因此十分不便於船舶之碇泊。明治二十八年(西元一八九五年)十月十一日,日本軍第二師團便由此地之海岸登陸,途經鳳山而直接逼迫台南。
文出:台灣咁仔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