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2090|回覆: 19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本國歷史] 必也正名乎----柏楊史學評議之一 [複製連結]

Rank: 7Rank: 7Rank: 7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1-3-28 18:55:42 |只看該作者 |正序瀏覽
柏楊先生的歷史書(以下簡稱柏史)中,
最叫小藍頭大的,便是他老人家說到古代皇帝,一概只稱其姓名.

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
這裡面的[名]指的是名義,不是指稱呼.

萬曆皇帝明神宗朱翊鈞先生,朱翊鈞是稱呼,明神宗和萬曆又何嘗不是?
有必要非用朱翊鈞而不用明神宗嗎?
事實上,柏史之外,還沒有正式的歷史書籍,
採用柏老這般絕然極端的姿態.
甚至,即使以後的史書,都使用柏老同一寫法,
可是,古人文章(那怕是清朝人的作品),都沒有直稱皇帝名諱的.
那麼,學生讀到史可法覆多爾袞書,
唸到[神宗之孫,光宗猶子,而大行皇帝之兄也]這幾句時,
恐怕又得翻到註解,才曉得神宗光宗是啥.

或許吧,明英宗,明神宗,都有給皇帝臉上貼金之嫌.
但是,從另一角度來看,朱祈鎮和朱翊鈞,又何嘗不是挺響亮的好名字?
如果,他倆配不上英神兩個佳諡,只怕也不見得配得上他們的本名.
以古為鑑,可知興替,讀史目的在於讀古人做了啥好事壞事,
對當時及後世有何影響,而不是斤斤計較,做那件事的人叫啥.
且看明神宗,為救高麗而和日本開戰,當然是英主所為;
但他數十年不上朝,直接拖跨了明朝國祚,卻又罪大難言.
這兩項就夠讀史者研究了,至於他叫啥宗,餘事而已.

再說回來,古人有名有字,皇帝甚至多曾改名.
比方說,漢宣帝原名病巳,後改為珣;劉裕本名寄奴,後改為裕;
該稱他那一個才是?
又例如,項羽名藉,字羽;劉邦名,字季,該稱名還是稱字呢?
柏老自己在上面兩組例子中,偏偏都不曾加以統一,
那麼,即使後世史家要循其路子而行,
除了襲用他老人家所用稱呼之外便無他法,
這又豈是向來以自由見譽的他老人家所願見?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Rank: 4

狀態︰ 離線
20
發表於 2011-4-1 22:23:20 |只看該作者

回覆 #18 詹世邦 的帖子

我轉一段我在另一個論壇上給人做的普及貼的其中關於年號、諡號和廟號的介紹

(1)年號。現在我們是以西元紀年,如今年是西元2009年。古時則是用皇帝的年號紀年(漢武帝之前的就不細講了)。如貞觀,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號。使用的第一年稱貞觀元年,第二年為貞觀二年,以此類推。一個皇帝可以有一個或多個年號,沒有定數。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一個皇帝死了,太子繼位,一般都是繼位時要改年號,以示新君繼位,但這個新的年號一般都是到第二年才用,即“以明年為**元年”。
(2)諡號。老皇帝死了,新皇帝要召集各重臣來評價老皇帝,並給出評語,這就是諡號。諡號不是只有皇帝才有,一些大臣名人也有,但需要皇帝的下賜。像《康熙王朝》裡的孝莊太后,她的諡號為“孝莊仁宣誠憲恭懿翊天啟聖文皇后”,簡稱“孝莊”,這是她死後康熙上的,後來雍正又上了一個。在孝莊生前,她是不可能知道她的諡號(雖然可以猜到簡稱是什麼,這裡不細講),而劇中的孝莊卻開口閉口“我孝莊……”,還有那些大臣百姓,也稱呼她為孝莊太后,這是很離譜的,這等於是在詛咒孝莊早點死(孝莊自己不算,那些大臣百姓肯定是要誅九族的)。
(3)廟號。廟號是古代帝王死後在太廟裡立宣奉祀時追尊的名號,一般是*祖、*宗。
在稱呼時,廟號常常放在諡號之前,同諡號一道構成已死帝王的全號。習慣上,唐朝以前對歿世的皇帝一般簡稱諡號,如漢武帝、隋煬帝,而不稱廟號。唐朝以後,由於諡號的文字加長,則改稱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而明、清兩朝,因為每個皇帝幾乎(有兩個皇帝使用了兩個年號)都只使用一個年號,所以常用年號來稱呼,如康熙皇帝,康熙就是他的年號。
————————————————————————
這三個稱呼是常用的。至於尊號,徽號,意義沒有那三個大,使用頻率也不能比,所以我並沒有做解釋。
至於直稱名諱,也不是不可以,但要分情況。
一、先秦時期。這時的姓、氏是不同的,使用上要注意,不能出現如“姬昌”這樣的稱呼。
二、先秦以後。這時的姓、氏合併了,但是字、號等開始流行了。要注意名和字的區別,不要把“劉玄德”當成“劉備”的姓名
基本上,我暫時就想到這麼多了。對於柏揚的書,我還沒看過,有空了再去拜讀。

《 本帖最後由 cb雲 於 2011-4-2 10:02 編輯 》

Rank: 4

狀態︰ 離線
19
發表於 2011-4-1 22:10:22 |只看該作者

回覆 #17 海瑩 的帖子

明明是你說“史記老師”的……
嘻嘻,我也不是歷史系的~所有我完全同意“不是只有歷史系才唸史記的”這句話~~

Rank: 5Rank: 5

狀態︰ 離線
18
發表於 2011-4-1 20:09:01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cb雲 於 2011-3-31 02:53 發表
慈禧沒有廟號,只有諡號——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
廟號是皇帝駕崩后,供奉在太廟里的稱號,后妃是沒有廟號的。


見笑見笑~~~感激您的指正~小人一直以為帝后也有廟號~

尊號,徽號,諡號,廟號...一個"人"有那麼多的"稱呼"...

柏老直稱名諱不是沒有原因吧~
遙想公瑾當年...唉...

Rank: 7Rank: 7Rank: 7

狀態︰ 離線
17
發表於 2011-4-1 14:27:21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cb雲 於 2011-4-1 10:37 發表
爲什麽?史記老師是專門教史記的?你不會是歷史系的學生吧?如果是專門教史記的老師,應該看過《史記》三家注的,所以肯定知道我的回文中的那些的~~~ ...


但是他沒看到我說的話呀.
如果,他從您的回文發現我沒仔細讀過五帝本紀,
肯定會說:
[大嫂,學長(我家才子哪)當年,可是整本史記從頭點到尾的喔.......]
那我不就倒楣大了.

補註一句:不是只有歷史系才唸史記的.

Rank: 4

狀態︰ 離線
16
發表於 2011-4-1 10:37:10 |只看該作者

回覆 #15 海瑩 的帖子

爲什麽?史記老師是專門教史記的?你不會是歷史系的學生吧?如果是專門教史記的老師,應該看過《史記》三家注的,所以肯定知道我的回文中的那些的~~~

Rank: 7Rank: 7Rank: 7

狀態︰ 離線
15
發表於 2011-4-1 10:31:05 |只看該作者

回覆 #14 cb雲 的帖子

小妹受教,謝謝大哥.
上帝保祐,別叫我的史記老師看到您的回文@_@

Rank: 4

狀態︰ 離線
14
發表於 2011-4-1 09:28:26 |只看該作者

回覆 #3 海瑩 的帖子

查了下《史記·五帝本紀》,關於帝堯的記載里,確實有“帝堯者,放勳”的描述。據唐代司馬貞的註釋,“堯,諡也。放勳,名。帝嚳之子,姓伊祁氏。”

Rank: 4

狀態︰ 離線
13
發表於 2011-3-31 02:53:34 |只看該作者

回覆 #6 詹世邦 的帖子

慈禧沒有廟號,只有諡號——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
廟號是皇帝駕崩后,供奉在太廟里的稱號,后妃是沒有廟號的。

Rank: 5Rank: 5

狀態︰ 離線
12
發表於 2011-3-30 19:05:10 |只看該作者
看了諸位的論述,真讓小人又長了許多知識~

台灣的國立台南大學設有柏楊文物館.亦可上網站瀏覽.

可以多了解前輩的文章立意.

白話版資治通鑑裡的柏揚曰...很有意思~
遙想公瑾當年...唉...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10-7 17:38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