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1-26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9472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5315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民國二十一年初創〈林內佈教所〉,由了淨尼師暨其弟子忍妙尼師所創設,因日據時代禁建寺廟,至民國三十七年才破土興工,同年十月竣工安座落成,定名圓明禪寺。
在三十八年增建右廂禪房一棟、三十九年建「虛空寶塔」、四十年再建左廂禪房一棟、四十二年建廚房。五年來,了淨尼師暨奇弟子忍妙、戒妙、成妙及其徒孫惟定尼師等,皆披荊斬棘、慘淡經營,備嘗艱辛,終於實現多年夙願。
民國四十九年五月八日了淨尼師覺滿圓寂,由忍妙尼師任第二代住持,五十四年間,忍妙尼師年邁退隱,將寺務交由其弟子惟定尼師管理,惟定尼師為續如來家業,乃抱著「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之菩薩精神,在民國五十四年至六十四年間,歷時十載中,續建﹝覺光講堂﹞,禪房十餘間並美化寺內環淨等,使得寺廟環境為之一新。民國六十五年信徒大會通過,由弟子融雲尼師續擔,至此寺廟大備,建築工程告一段落,寺眾得以安住修行。
民國七十九年歷經因緣轉變,上深下妙法師為本寺住持,並由上堅下慈尼師擔任監院。堅慈尼師於接管寺務之初,即由長輩手中接建。
在這期間除了建設之外,還舉地藏殿之事務,經過三年工程始告完成,在這期間除了建設之外,還舉辦定期之法會活動,邀請法師蒞臨寺中為信眾講經說法,利益眾生。
於活動中感於現有環境之不足,乃萌重建大殿之心,事經兩年之策劃,大殿工程於民國八十三年農曆三月一日正式動土興工光陰飛逝,轉眼間六年九個月時間已過,而寺中在硬體部分也具雛形,這期間堅慈尼師與寺中師父秉著初發新之精神一步一步的踏出,如今呈現出古剎原有的樸實與親切,這一切都得感恩大眾們的護持,才能讓這七十年的古剎風貌於於今在現於眾人眼前。
林內鄉圓明禪寺歷經14年細心琢磨,完成大殿重修,大殿及亭園造景兼具台灣及日本建築樸實、恢宏、禪意,佛像由台灣雕塑大師林建成精心捏塑,線條柔美,盡顯自在,慈悲意涵,是林內宗教聖地之一,公所已納為「幸福林內」遊憩路線重要景點。
圓明禪式成立已逾70年,寺內主要佛像由寶石捏塑而成,因強調自在生活禪休,佛像線條柔和,接近印度風格,神情慈悲和充滿笑意,其中2樓大殿內珍藏阿難、迦葉兩尊者塑像,以蠟油雕塑而成,與真人等比例,皮膚、肌理、毛髮、臉上表情栩栩如生,如同聆聽世音的尊者顯化,在台灣寺廟建築中難得一見。
圓明禪寺監院堅慈尼師說,禪寺講究關自在及生活修行,所以建築以簡單、明亮為主,佛像雕像則以「歡喜、自在」為本,當時林建成提議用能展現如同真人般神情的蠟像,來呈現阿難、迦葉兩尊者,更貼近世間,穫得信眾及尼師認同,因緣際會成就了禪寺特色。
林內鄉長邱世文說,圓明禪寺在尼師、匠師們齊心設計、監造下,重現古剎原有的樸實與親切,其中包括牆樑、窗戶線條、屋頂琉璃等都開發獨特的工法,為近代寺廟建築藝術經典作,經常吸引喜好建築者前來取經。
鄉長邱世文表示,進入禪寺就只有舒服、平靜的感覺,與公所推動「幸福林內」生態休憩旅遊內涵相同,尼師們也樂意與信眾共享美麗的環境,公所已規劃配合林內公園、坪頂紫斑蝶等景觀,建構幸福旅遊路線,帶動地方觀光。
來源:雲林縣林內鄉公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