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1-2-24
- 最後登錄
- 2024-10-13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6762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16747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十廳九井/九井十八廳(府第式/殿堂式)
十廳九井又稱九井十八廳,建築是屬客家堂橫式圍屋之一,是類似中原漢族府第風格的殿堂式民居建築。它採用傳統建築工藝中最先進的“抬梁式”和“穿斗式”混合結構,布局嚴謹,講究座向,主次對稱,外型堂皇美觀具有科學、藝術和實用價值。
十廳九井建築結構是在中心軸線上爲二堂(廳)或三堂,最多者達五堂,基本上是兩座完整“四合院”縱向合併與擴充,大型的有四進四座形成八廳相向格局,人多一點的五進都有,多爲豪富或顯宦的人家所建造的,其中自家無功名者,門樓屋頂不得飛簷起翹;若有起翹飛簷,則稱大夫第,故又稱府第式。有進士銜頭所建造的,稱“進士第”。
其主要特點是屋內廳堂多,天井多。廣東豐順當地民眾習慣稱這種民居為“十廳九井”或“九井十八廳”。在布局上,沿中軸線分上中下三個大區,以中心向兩旁分成許多生活單元,進門沿中軸線依次為下廳堂、天井、上廳堂等;天井兩旁各有側廳,廳後有横屋。大門前有晒場用的禾坪及一口半圓形池塘,屋後有小山,圍尾規格有大有小,大的建成九廳十八井。屋前是一口半月形池塘,這既有利於屋內排水,又可養魚和灌溉消防水;屋後建有一座半月形土丘,叫“花頭塋”或“化胎”或“花胎”。塋上用於種植風水林,以保護房屋免受風沙襲擊和調節小氣候。
這種殿堂式建築用料講究,採用三合土或青磚為牆,雕梁畫棟,工藝精美。一座大型的殿堂式民居有上百個房間,可供一二十戶上百戶口人居住。廁所、柴草間,畜欄一般都在住座屋兩側一定距離地方。蕉嶺廣福鎮樂幹村有一座鍾姓九棟大屋建築,是始祖百歲婆創建於清康熙年間,九廳十八井,占地達4000多平方米。整座建築圍牆以石灰、黃泥、沙石夯築,高2.8米,厚0.3米,前後共開6個大門。揭西五龍鎮龍江村有進士第,是清代彭如幹、彭如懷兩兄弟同登進士後,於乾隆十年(西元1745年)興建。由兩層並列三進院落組成“九廳十八井”,進深48.9米,面寬41.4米,占地面積2000多平方米。
合面槓
合面槓基本上是由若干棟東西縱向的長列樓房,而以較低矮的廊廡相連接組合而成,就像舊時的槓檯一般,故得名。客語一橫稱一槓也寫成一杠,一棟房屋也稱一槓屋,因此長列樓房組合而成的建築就稱“合面槓”。國父孫中山先生所寓居的「愛春廬」,即是一種簡單的二槓樓。
槓式建築各列之間隔以狹長的天井,天井朝東一端設門廳出入,依組合的樓房列數分別稱爲“兩槓樓”、“三槓樓”、“六槓樓”,至多達“八槓樓”,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梅江鎮伴坑鄉的六槓樓。
槓式圍樓
槓式圍樓是客家民居中較爲簡單的一種類型,因其縱向排列,山花朝前,又因縱列式橫屋如同轎子兩側之杠杆而得名。大型合面槓建築聚族而居,將數幢平房及水井等生活設施築高牆圍護起來,牆基以粘士、石頭壘砌,寨之間互相策應。槓式圍樓,在粵東的梅縣、大埔分佈較多,其他地區也有零星分佈,香港地區的槓式圍樓多在形式上有變化,而且小巧玲瓏。如梅縣鬆口溪南鄉的上、中、下寨與崗坪,平遠的寶珠寨以及和平的烏虎鎮等。因此合面槓圍成了客家寨圍式建築故稱槓式圍樓。
槓式圍樓中,堂屋被夾在槓與槓之間,顯然誇大了“槓”,縮小了“堂”,擡高了“槓”的高度。但在平面佈局上,堂仍具有決定朝向的作用,而且必須正對大門。
槓式圍樓與圍龍式圍屋在建造原則上有所不同。圍龍式圍屋是先建堂屋,後建橫屋和圍龍,隨著家族的興旺不斷向外擴展。而槓式屋的建築原則是,根據經濟條件,首先建造最簡單、實用的槓屋,留出空間待經濟條件許可後再建造祖堂。有功名的也可建成“大夫第”。另一因素是受到風水地理的影響和限制,風水先生根據陰陽五行測算建造屋式,如梅縣白宮丘氏大夫第“牛角屋”,本是六槓屋,根據山形,在邊槓屋末端加建圍龍,圍龍僅包一半,並未圍攏並且在堂屋後簷牆兩側挖圓形水井象徵牛眼,成了“牛角屋”。槓式圍樓,在粵東的梅縣、大埔分佈較多,其他地區也有零星分佈,香港地區的槓式圍樓多在形式上有變化,而且小巧玲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