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1-10-8
- 最後登錄
- 2011-11-20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1
- 閱讀權限
- 20
- 文章
- 70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本文原文網址:
http://mail.lpjh.ylc.edu.tw/~jan709/social/social950205.pdf
日本統治時期的台灣
1895 年5 月8日,台灣在甲午戰爭後的馬關條約中割讓
給日本。5月10 日,日本明治天皇決定以絕對權威的方式
來統治台灣,派遣樺山資紀為台灣第一任總督,水野遵為台
灣民政長官,並調派最精銳的軍團以武力併吞台灣。
1895 年5 月29 日,日軍從澳底登陸台灣。6月3 日,
登陸佔領基隆港,快速往台北進軍。這個時候的台北城已經
因為戰爭的影響發生暴亂,於是幾個有錢人就聯合起來決定
幫助日軍進入台北城,使日軍在6月7 日順利進佔台北城。
日軍從澳底登陸到佔領台北,前後只花了十天。接著日
軍又繼續南下,逐一佔領新竹、彰化,並由嘉義的布袋嘴(現
在的布袋)和屏東的枋寮登陸,最後攻陷台南,等於是佔領了
整個台灣。
自從日本登陸澳底開始,日本殖民台灣總共有51 年,
在日本不斷鎮壓和奴役台灣人民的殖民政策下,台灣全省各
地都不斷地有人民起來與日軍作戰(抗日),但是都被訓練
有素的日本軍人和強大的火力打敗。
日本人屠殺台灣人,比較有名的歷史事件有:
《下列資料摘錄自「日本『武士道』揭謎」台灣日本綜合研究所所長/許介鱗》
1. 桃園縣大溪大燒殺
1895 年7 月22 日,日本人下令焚燒大溪的街道,連續
燒了3 天,總共燒毀房屋1500 多戶,台灣人死傷260 人。
《杉浦和作『明治二十八年台灣平定記』台北、1896年、頁71;日本參謀本部編『明治二十七
八年日清戰史』,許佩賢譯『攻台戰紀──日清戰史、台灣篇』台北、遠流、1995年、頁184-193;
許佩賢譯『攻台見聞──風俗畫報、台灣征討圖繪篇』台北、遠流、1995年、頁150-152;許世
楷『日本統治下台灣—抵抗彈壓—』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84年,頁50-51。》
2. 嘉義縣大林對婦女的暴行
1895 年9 月2 日,日本人到達大林,大林的人決定放棄
抵抗,清掃道路,提供食物歡迎日軍。沒想到日本人要求獻
出200 名婦女,在被拒絕之後,日本人竟然姦殺婦女60 多
人。
《攻台戰紀』頁248-253;『攻台見聞』頁294;『讓台記』頁60、頁63、頁64-65;『瀛海偕亡記』
頁11、頁15;姚錫光「東方兵事紀略、台灣篇上」、收入『台海思慟錄』頁61;洪棄生『瀛海
偕亡記』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頁24-25。》
3. 台南縣佳里鎮大屠殺
1895 年10 月10 日,日本人從嘉義布袋嘴登陸,到達台
南縣佳里鎮的時候,有將近一萬名的村民躲到溪邊,因為嬰
兒的哭聲被發現,結果日本人對村民連續開槍,包括大人、
小孩、嬰兒通通被打死。
《『攻台見聞』頁422;『讓台記』頁69-70。》
4. 雲林大屠殺
1896 年6 月16 日,日本人進攻雲林地區,總共大屠殺
了七天,共有4295 戶民宅被燒毀,殘殺民眾6000 人。
7 月4 日香港英文報紙『Daily Press』記載日本軍隊在6
月16日到6 月22日的雲林大屠殺事件中殘酷屠殺台灣人民
的事實,引發國際間的注意。
《台灣總督府『陸軍幕僚歷史草案』卷一,6月21日條;台灣總督府警務局編『台灣總督府警
察沿革誌』第二編,上卷(東京、綠蔭書房、1986年、復刻版),頁432、頁436。苫地治三郎『高
野孟矩』1897年、頁252-253。『台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二編,上卷,頁436;『公爵桂太郎
傳』乾卷,頁735。》
5. 阿公店大屠殺
1898 年11 月12 日,日本人展開對台灣中南部抗日份子
的大規模攻擊,日本人稱為「大討伐」,總共殺害了2,053 人,
燒毀民宅2,783 戶。
日本人為了堅壁清野,就在高雄縣阿蓮、岡山、橋頭
等地方大屠殺百姓,這就是著名的「阿公店(高雄縣岡山鎮)
大屠殺事件」。後來居住在安平(台南)、打狗(高雄)的外國人
對日本人的殘暴實在看不下去了,就向『香港日報』投書,
揭發日本人喪失人性的大屠殺行為,於是引起國際間的指責
。
《『台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二編,上卷,頁512。》
6. 雲林歸順大誘殺與噍吧哖大屠殺
1902 年5 月25 日,日本人欺騙抗日份子265 人,說明
只要他們歸順不再抗日,就可以無罪赦免。結果在南投
縣 竹山,雲林縣林內、斗六、古坑、斗南、西螺等6 個地
方的歸順典禮中,以機關槍掃射,將所有歸順的人都殺死。
《『台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二編,上卷,頁460-461。》
1915 年,抗日烈士余清芳在台南縣玉井鄉(噍吧哖)的
西來庵推展抗日運動,日本人同樣以歸順來誘殺玉井附
近的20 幾個村莊的居民3200 人,不分男女老幼,通通殺死。
《『南投縣革命志稿』,頁176-181。[28] 秋澤次郎『台灣匪誌』台北、杉田書店、1923年、頁295。》
7. 霧社事件
霧社位在台灣島嶼的中央,是濁水溪和大肚溪上游的台
地,海拔1,148 公尺,清朝的時候叫做「致霧社」,是原住民
泰雅族與布農族居住的地方。
從埔里前往霧社的路途中,有一個地方叫做「人止關」,
意思是說漢人不可以進入。但是日本人侵佔台灣以後,為了
取得高山的森林資源和原住民的勞力,不斷地限制原住民的
自由,歧視原住民,欺壓原住民,終於引發頭目莫那魯道在
1930 年10 月27 日帶領原住民起來抗日。
1930 年11月5 日,日本人使用大砲、機關槍和戰鬥機
對躲藏在樹林中的原住民掃射、砲擊,最後還用飛機投擲「毒
氣彈」殘殺原住民,這種沒有人性的戰爭手段,已經嚴重違
反國際公約,引起世界各國的強烈譴責。最後,霧社原住民
經過50 幾天的抵抗還是失敗了,原來1400 個人口,只剩下
500 人活著。
依據1981 年台北市文獻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王國璠編著
的『台灣抗日史』中記載,被日本人屠殺的台灣人約有四十
萬人。
在日據時期,台灣民間流傳一句嚇唬小孩子的話:「大
人來啦!」所謂「大人」(台語音)就是指當時的日本警察。
日本警察的權力很大,可以隨便打人。
1898 年,日本殖民政府實施「保甲條例」,規定每100
戶為一個保甲,設立一個保正,負責監督所有的人。如果有
人的行為對日本殖民政府不利,那麼全部100 戶裡面的人都
要接受處罰。
皇民化運動除了要摧毀台灣的文化之外,日本殖民當
局還徵調台灣人參加侵略戰爭。
根據日本厚生省(類似我國的衛生署與勞委會)的統計,
有207183 個台灣人(台籍日本兵) 被日本人徵調到中國大陸
或南太平洋參與戰爭,大約有30304 人在戰場上陣亡。
其餘相關網站:
乙未戰爭: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9%99%E6%9C%AA%E6%88%B0%E7%88%AD
在台灣民主國正規軍方面,前後出動約3萬3千人。根據調查官井出季和太根據總督府檔案寫成記載,戰場遺留臺方兵士屍體達七、八千具,除此,另有14,000台灣軍士戰死的學術估算。[9]
除了兵士之外,於乙未戰爭期間死傷的台灣各地平民人數也相當多。其原因在於攻台日軍於戰情膠著時,對於有敵意或妨礙戰事進行者,採取不分男女老幼無差別殲滅。經估計,在乙未戰事進行期間,台灣受害平民最少在十萬人以上[35]。
在日軍傷亡方面,不算1895年3月底登陸澎湖的混成支隊,光是進攻台灣本土,從登陸澳底開始到火燒庄戰役之後止,日本軍就共出動了近衛師團與第二師團兩大師團合計3萬7千餘人,馬匹7千頭,其中還不包括軍伕與後勤預備部隊。據各項數據顯示,1895年5月26日至12月15日;為期六個多月的「征台役」中,攻台日軍515人負傷,戰死約有164人。惟陣亡日軍將士中包含領軍的長陸軍中將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及第二旅團長山根信成少將。相對來看,非作戰死傷則相當龐大,罹病住院者計有26,094人,而因病而過世者更高達4,642人。[36] 軍夫更有7,000人死亡的損失。[3]。
後續及影響
負責征台之役的近衛師團與第二師團歷經二百多天才告奏功,與甲午戰爭相較,推展未如預期順利,因此被日本國人批評為「戰略調度拙劣,收功過遲」。由於無法和平接收台灣,台灣總督府將其原本民政導向的治台政策導向高壓的軍政,此情形遲至近20年後的大正年間才獲得改善。[來源請
http://www.dl.gov.tw/index.php?inner=introduce_history_7
日軍於一八九五年自基隆登陸接管台灣,過程中遭遇數不盡的抵抗,其中最為膾炙人口的莫過於中部鐵國山抗日行動。
雲林事件的起因,是因為聚集在斗六近郊大坪頂山區的武裝抗日組織簡義、柯鐵等人在一八九六年初夏襲擊斗六市區,日軍展開偵查,卻遭到鐵國山人士猛烈攻擊,造成死傷嚴重。日軍及重新集結憲兵、警察,針對斗六以東五十五個村落展開無差別的屠殺 ,從而也引起一般民眾的憤怒,民兵集結攻克日軍所控制的許多街市。因為雲林事件的關係,台中、嘉義、彰化、鹿港均被波及。香港日報的記者披露日軍在雲林燒庄屠殺無辜的惡行,讓雲林之名傳到國際。翌年,日本藉由地方官制調整的機會,廢除雲林稱謂,從此斗六之名代表雲林。
根據地方耆老的傳述,雲林屠殺事件之後,日本官廳進行田產登錄普查,貼出告示,規定在期限內向官廳申報耕種土地的資料。新的統治者,新的作為,不知真正的目的是什麼?這道告示引起斗六市街人心惶惶,兵戎燒殺的記憶猶新,地主們莫不無所適從。
日治法院制度與設置管轄
http://tccra.lib.ntu.edu.tw/tccra_develop/table/20100617.pdf
1896年(明治29年)「雲林大屠殺」事件引發民怨與國際輿論,台灣總督府為了兼顧即時鎮壓異議份子,與避免軍隊濫殺,乃引進日本施行於明治初期但於1890年業已廢除的「臨時法院」制度;依1896年7月11日所發佈的律令第二號,總督府法院可即刻於事發地,設立由一般的司法官組成、管轄政治性案件、一審終結的「台灣總督府臨時法院」,迅速審判涉嫌抗日之份子。
http://ntw.com.tw/linnei/chinese/cj21.htm
題名〈篇名〉:林圯埔:柯鐵虎見機鐵國山改元稱號檄文抗日
作 者:林瑞棋
資料類型:書籍
頁 碼:140-144
版 次:初版
使用語言:中文
出 版 地:台北市
出 版 者:林瑞棋
出版日期:1995.10
叢書:無
ISBN:無
關 鍵 字:台灣-南投縣-竹山鎮;悲情前山第一城
摘 要:雲林大屠殺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2%A1%E5%B1%B1%E9%8E%AE
[编辑] 阿公店大虐殺事件
1898年11月25日至12月27日,日本台灣總督在當時動亂嚴重的北起嘉義,南至屏東北部的地區進行兩次「南部一帶之討伐」。在這些軍警聯合的行動中,以在阿公店區域的行動最為殘暴,為了確實掃蕩威嚇抗日份子,日軍在可疑庄頭以激烈的「清庄」方式,將庄頭的年青男子全部殺光,造成數千人死亡與數千戶房屋毀壞。殘暴手段引起在台灣傳教的多國傳教士聯合向香港《 每日新聞 》(Daily News)投書抗議此一非人道的行動,成為國際注目的事件,史稱「阿公店大虐殺事件」。
日本在完成台灣佔領的過程,由於台灣民主國與台灣人本土意識的抵抗,以致日本軍隊有時以「無差別手段」攻打部份頑強抵抗的庄頭,造成部份抗日人士逃入山區,落草為寇。在1895年至1900年間,抗日人士到處破壞攻擊日本崗哨,甚至向平地庄頭搶劫財物,使得社會進入失序狀態。
日本軍警在清除南台灣匪徒的過程,由於阿公店為台南至鳳山間最重要的庄頭,附近又有眾多山丘可供躲避,所以成為眾多抗日分子攻打的目標,日本軍警就在這附近村莊強力掃蕩。目前留下的記錄,共有高雄燕巢區滾水,橋頭區筆秀、中崎、六班長,和台南龍崎區下寮仔等。清庄記錄的共同點,都是日軍到庄頭要求交出抗日首領,庄頭民眾因故無法完成命令,日軍就集合全村16歲以上男性,集體以刺殺或火燒的方式屠殺。
台灣海外網 郭弘斌 台灣人的台灣史
日據時期
http://www.taiwanus.net/history/4/index.htm
我這邊還有很多史料 如果需要可以提供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