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4-1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9064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4576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本帖最後由 絕對官僚 於 2011-11-30 02:28 編輯
敬字亭
「敬字」風俗為文字發明後基於文字傳承知識的功能性及其在宗教上扮演神人溝通工具的神聖性,所衍生一種對於文字的敬重態度;商周甲骨文字、漢代讖緯突顯文字的神聖性;宋代話本、明清筆記小說大量相關「敬字」故事、宗教善書、碑記則說明「敬字」風俗於漢文化中的普遍性。明清之後,因科舉制度造成社會向上流動管道的專一與窄化,士紳熱衷借助「文字」此一象徵符號結合宗教「善惡果報」觀念、文昌信仰,祈求向上提升的力量,因此「敬字」成為社會成員共有的行為規範,進而形成普遍性的風俗,風俗具體表現在撿拾字紙、興建敬字亭、組織敬字社團、舉辦「送聖蹟」、祭祀文教神祇等行動。
清初,「敬字」風俗隨著閩、粵人士移民臺灣傳入並普及於西部各地漢人居住領域,形成以書院文人為核心的風俗,其時「六堆」客家族群領域居臺灣南部漢人風俗傳播邊陲。歷經清代、日治、光復迄今,「敬字」風俗在臺灣各地多有變遷消長,在「六堆」已形成異於臺灣各地的風俗模式。清代六堆客家人位處政經邊陲,族群人數較少加上族群衝突等因素,故為爭取家族及族群生存的權力基礎,六堆客家人以家族、地區、六堆等不同構成主體,醵資成立學堂會、科舉會、文昌祀典等各種以興學為宗旨的團體,興辦教育、獎助舉業、獎勵功名等,為建構「敬字」風俗提供濃厚且必要的文教氛圍。因此清代六堆已有「敬字亭」興建紀錄,故老傳說瀰濃庄敬字亭、龍肚庄敬字亭、萬巒庄敬字亭均興建於清代;而佳冬庄敬字亭則為六堆地區唯一一座留有光緒16年(1890)〈更新聖亭碑記〉記載的敬字亭,彌足珍貴。
美濃鎮廣善堂「恭迎聖蹟」祭典
二十世紀初「敬字」風俗在六堆各庄頭散布,則與「三恩主」信仰傳入相關,「三恩主」信仰於1914年前後由北部新竹傳入今高雄縣杉林、美濃開堂闡教,廟以「善堂」為名,主祀關聖帝君、司命真君、孚佑帝君、文昌帝君等,因濃厚的儒家文人氣息,廣為六堆地方文人士紳接納,各地紛紛開堂闡教。1920年美濃地區以廣善堂信眾為主體組織「聖蹟會」,是六堆「敬字風俗」組織化之始;「聖蹟會」組織信眾於美濃各庄頭撿拾字紙、舉行「送聖蹟」儀式。爾後善堂信仰以美濃廣善堂為中心陸續在美濃地區傳播並傳入今屏東縣內埔、竹田周邊,今留存之善堂善書記載大量「敬字」行蹟、詩詞文章及「敬字亭」興建源起等紀錄,均足以說明隨著善堂在六堆各庄頭建立並成為「敬字」風俗傳播的主要載體。
「敬字亭」是敬字風俗的具體象徵,環境變遷,六堆各地敬字亭逐漸滲入更多的意念,日本時代座落於聚落庄頭的敬字亭,除具焚燒字紙、祭祀功能外,已漸滲入風水之說,如美濃龍肚庄敬字亭位於龍肚庄龍闕處,傳說具「鎮水留財」功能;臺灣光復後,美濃、內埔、竹田、萬巒等地庄頭、善堂推動興建、改建敬字亭,在原焚化、祭祀功能外,更明顯添加「祈福辟邪」風水思維,提供聚落空間厭勝、振興文運等功能,成為聚落神聖空間一環。風水功能滲入,使六堆敬字亭有異於臺灣其他各處的象徵意涵,如竹田糶糴庄、萬巒庄、新埤建功庄敬字亭等均是,風水學說是六堆敬字亭留存迄今重要的支撐力。臺灣各地現存敬字亭約110座,六堆地區即佔75座,分布密度明顯高於臺灣其他地區,加上桃園龍潭聖蹟亭因古蹟維護議題受到各方重視,因此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後,「敬字」風俗往往被形塑為客家象徵,2009年後美濃「送聖蹟」祭典更成為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客庄十二大祭典」之一,客家「晴耕雨讀」的形象更加突顯。
清代,敬字亭多是書院、官署的附屬建築或座落於聚落周邊,如今里港國小原是雪峰書院舊址,書院已毀,僅存敬字亭遺蹟。六堆敬字亭則多座落於聚落周邊或是廟宇(以善堂為多)整體建築的一部分。座落於善堂的敬字亭,多與「金爐」分立於善堂前方左右。型制上多分三層,第一、二層焚燒字紙;部分則於第三層設神龕牌位,各地供奉神祇稍有差異,然均為與文教功名相關者,如美濃鎮宣化堂敬字亭供奉文昌帝君、倉頡;內埔鄉新化堂敬字亭供奉魁斗星君;內埔鄉勸化堂敬字亭供奉文昌帝君。座落於聚落周邊的敬字亭功能形式則有較多地區特色,一般亭分三層,第二層供焚燒字紙,第三層多設神龕,設神牌位,如美濃鎮瀰濃庄敬字亭供奉:倉頡、孔子、梓潼星君(文昌)、魁斗星君(魁星)、朱衣星君;杉林鄉月美村敬字亭供奉:大魁夫子(魁星);竹田鄉美崙村文筆亭供奉:文昌帝君、魁斗星君,佳冬鄉賴家村敬字亭供奉:文昌帝君、魁斗星君。各敬字亭供奉神祇不一,但多圍繞在與教育、功名相關神祇。時代演化部分敬字亭改建成為具風水功能的文筆塔,供奉神祇更多元化,如竹田鄉竹南村文筆亭,供奉:關聖帝君、孔聖先施、觀音;竹田鄉履豐村文筆亭供奉:關聖帝君、孔聖先師、文昌帝君;竹田鄉西勢村文筆亭供奉:關聖帝君、孔聖先師、魁斗星君,明顯與「三恩主」信仰相關,而這些高大的文筆亭外增設焚燒字紙的敬字亭,則是六堆地區異於他處的演化形式。此外聚落中的敬字亭往往與聚落伯公同址成為聚落神聖空間一環,與伯公同享香火。如內埔鄉振豐村敬字亭與埤塘伯公;內埔鄉興南村敬字亭與興南庄開基伯公;佳冬鄉萬建村敬字亭與敬字亭伯公等均是。敬字風俗於六堆各聚落生根後,已分別演化並形成當地民間信仰文化一環,此與清代臺灣各地以書院文人為主體的敬字信仰多所不同,亦是六堆特色。
祭祀儀式,臺灣地區目前僅有美濃鎮廣善堂於每年農曆正月初九日固定舉行「送聖蹟」儀式,初八日前善堂先派人至瀰濃庄敬字亭將字灰裝袋;初九日早,先在廣善堂舉行祭聖人儀式,後由善堂鸞生高舉「恭迎聖蹟」牌前導,一路鑼鼓喧天,將一年來蒐集的字紙灰載至河邊「行聖蹟」。儀式在美濃河畔舉行,排設祭品,立上「河伯水官香座位」,眾人上香、經生誦經,祭河水伯公,最後誦讀火化「聖蹟文」,儀式完成後,將字紙灰倒到河中,祈禱河伯水官把聖蹟送到天庭,以庇祐子孫,每年送完聖蹟後,於廣善堂辦理聖蹟會會員聚餐;近年來因環保考量,字灰改採掩埋處理,不再倒入河中;另為擴大參與度,邀請附近福安國小學童參與祭典並舉行彩印平安符等相關活動,儀式過程簡單,但具濃厚的人文色彩。六龜鄉新威村勸善堂是另一舉行「送字灰」儀式的團體,儀式結合「祭河江」儀式;每年農曆三月七日,信眾於廟中聚集請神、載運字灰,於鑼鼓聲中,行至荖濃溪畔舉行祭典,祭典分成二階段,先行祭祀「大成至聖孔聖先師」,宣讀「送字紙文」,字灰放流,再舉行「祭河江」儀式。近年來因荖濃溪改道,「送字灰」儀式提早一天進行。美濃廣善堂、新威勸善堂是目前臺灣地區僅存每年固定舉行「送聖蹟」儀式之團體。
綜言之,六堆「敬字」風俗蘊含本地客家人的內心想法和渴望,這些概念以約定俗成的方式,自覺、不自覺的代代相傳迄今。「敬字」雖只是一個小的行動,但其所透露的意識正是民間文教功名具體願望的實踐。近年來臺灣地區流傳「敬字」風俗係客家人「耕讀傳家」族群特色的具體表現,此說一方面根基於現今六堆地區的「敬字」風俗相對突顯;一方面亦突顯客家族群追求族群文化特色之強烈需求。究其本質,目前推動六堆「敬字」風俗的動力來自六堆民眾依循的生活邏輯─風水學說、文教信仰,善堂則是風俗的載體,因此,未來風水學說、善堂、文教信仰對民眾影響力消長,仍是決定六堆「敬字」風俗存續的關鍵力量。
來源:行政院客委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