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1-1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9282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5111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雖然儒教奉孔子為教主,但事實上,孔子並不是一個狂熱的宗教徒,他只是一個學識淵博的教師,一個代表著一種古老文化傳統的道德理想主義者,一個關注於現實人生的思想家。從本質上說,孔子只是倡導和中興儒家文化的文化英雄,而不是開創儒教的宗教主。儒教真正的創立者,是西漢大儒董仲舒。
————天人感應————
公園前140年,漢武帝即位。他首先辦的一件大事,就是召集全國文士,親自出題考試,並且親自閱卷,選取公羊學大師董仲舒、公孫弘為首列,非儒學的諸子百家一概被淘汰。
在回答漢武帝的對策中,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應”的神學思想。在他的學說裏,“天是最高的概念,主要指神靈之天,是有意志、直覺,能主宰人世命運的人格神。他還給天體也加上了道德屬性,於是自然現象成為了神的意識、有目的的活動,甚至日月星辰、雨露風霜也成了天的情感和意識的表現。他還把五行與季節、感情都搭配起來,他曾說:“水為冬,金為秋,土為季夏,火為夏,木為春。”又說:“喜氣為暖而當春,怒氣為清而當秋,樂氣為太陽而當夏,哀氣為太陰而當冬。”於是,天下萬事萬物都與五行牽強附會在一起,使得原本具有樸素唯物主義意味的陰陽五行說充滿了神秘色彩。
董仲舒還認為,“天”按照自己的構造創造了人類。他舉例道,人有小骨節三百六十六個,天有三百六十六日;人有大骨節十二節,天有十二月;人有五臟,天有五行;人有四肢,天有四時;人有視瞑,天有晝夜;人有剛柔,天有冬夏;人有哀樂,天有陰陽;人有計慮,天有度數;人有倫理,天有天地。總之,董仲舒把人看作是天的複製品。田勇祥瑞現象表示對人的贊許,有災異現象表示對人的譴責。他把天作為“萬物之祖”、“百神之君”,宣稱每個人的行動都要按照天的意志去進行,違背天意要受到懲罰。顯然,這是在儒家思想中加進了濃厚的神學意識。
董仲舒通過“天人感應”理論宣揚“君權神授”學說,適應了統治者利用神權維護政權的需要。而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也使神化了的儒家逐漸從先秦的諸子百家中脫穎而出,取得了壓倒性的優勢。再加上兩漢讖緯之學的興盛,使得儒學進一步走上宗教化的道路。
————讖緯之學————
讖緯之學是陰陽五行學說、數術、經學和神學相結合的產物,內容極為龐雜。有古代神話中的傳說故事,有天文、地理及曆法等自然科學知識,也有對六經文字的儒學解釋,其理論基礎則是董仲舒的天人感應理論。
“讖”指神的預言。許慎《說文解字》說:“讖,驗也。”以神學語言的形式預言人間事務禍福吉凶的書,稱為讖書,而讖書往往附有圖說,所以又稱圖讖。古代的讖語大都與政治有關,是預言政治事件的隱語。歷史上有不少關於讖語的傳說。比如秦始皇令徐福入海求仙,徐福回來後獻上《圖錄》,其中說:“亡秦者胡也。”秦始皇以為“胡”是指胡人,就是北方的匈奴,於是派大將蒙恬領三十萬大軍修築長城,進行防禦。後來秦朝二世而亡,“胡”字原來應在秦二世的名字“胡亥”上。
而“緯”這個字最初是相對與“經”而出現的。“經”指豎直的主線,“緯”就是橫交的副線。東周時留下的儒家六經流傳到東漢,有點不合時宜,儒生們就對六經內容作了進一步的發揮,出現了所謂的“緯”。不過這個緯只是他們假托孔子之名,對六經進行的一種神學式的附會罷了。後來,緯書與圖讖合而為一,在漢代大為興盛,稱為讖緯之學。
自古以來,儒生就被稱為方士,孔子之後,仍然有一部分儒生繼續沿著方士化的道路發展。董仲舒將陰陽五行的思想與儒學相結合之後,更為儒生的方士化創造了條件。這些方士化的儒生有一個重要的工作,就是神化孔子,假托孔子製造讖語。董仲舒就是引領這股潮流的關鍵人物。在他的著作《春秋繁露》中,他以儒學為中心,借用陰陽家鄒衍的五行學說,將五行重新排列,並賦予道德的屬性,提出“木為仁,火為智,土為信,金為義,水為禮”。他甚至從五行相生的理論推論出“五行者,乃孝子、忠臣之行也”的結論。古代聖賢周公、孔子等也被當作了仁、義、禮、智、信的體現者,使五行的道德屬性更加形象化。在董仲舒的影響下,儒生與方士在西漢末年逐漸合流,使得讖緯之學盛行於世。當時社會的各種政治勢力紛紛編造讖語,蠱惑人心,或神化自己的統治,或打擊敵方,以達到爭奪權勢的目的。比如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前,民間流傳的“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訣,其實就是一種讖語。
來源:清虛道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