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隱藏的內容
位址 桃園市中和里中正路208號
年代 1811(嘉慶16)年
桃園景福宮又稱聖王廟,由於佔地寬廣,廟貌恢弘,因此民間多俗稱桃園大 廟。
主祀漳州人的守護神:
原名陳元光的威惠王,或稱開彰聖王、聖王公、威烈 侯,也有人稱為陳聖王或陳將軍。
桃園景福宮座北朝南略偏東,是一座面寬九開間兩進兩廊的四合院廟宇建築 。
建築物座落在桃園市中心,中正路與中山路及博愛路等所圍成的交叉圓環上。
正對著中正路,是一座民國七十四年(1985年)所建的新式四柱三間牌樓。
牌樓 內到前殿間,有寬廣的前埕。
幾達十六架進深的正殿,空間寬敞巍峨,內奉開漳聖王。
寶像碩大,神龕鏤 雕精美為其主要特點。
左奉天上聖母,又奉玄壇元帥,相傳玄壇元帥係由南崁五 福宮分靈而來。
景福宮,俗稱「大廟」,是桃園市最盛名的廟宇,為國家三級古蹟,二十幾年前我曾來過這裡。
景福宮主祀開漳聖王,又座落於桃園市區的中心點,透露了桃園市是以漳州系閩南人為主的移民社會。
乾隆初期,大墾戶薛啟隆率眾拓墾桃園,土地初闢,頗受瘴疫災擾,人心不寧,而於乾隆10年(1745)初創本廟, 香火源自漳州原鄉。嘉慶16年(1811)重修,命名為「景福宮」。
臺灣首廟天壇,簡稱天壇,也稱臺南天壇。地方居民俗稱天公廟,位於臺灣臺南市中西區。現址為主祀玉皇大帝的道教廟宇。
該廟原址本來是鄭氏王朝政府官員奉明正朔、築台祭告上天的平坦空地,清咸豐四年(1854年),才於祭天原址建廟立壇。
台南天壇的現有廟宇外觀與名稱均是從1893年的大修後沿用至今。1985年,該廟宇經台灣政府指定為三級古蹟。
天壇與天公埕
中國明清朝代的道教壇廟設置大略可分為自然神祇壇廟(如天壇)及人文神祇廟宇(如關帝廟)兩大類。
其中,天壇為與上天交談的場所,因此祭祀活動必須於露天舉行,也就是於不設屋頂的壇上舉行儀式。
而一般來說,天壇祭祀活動僅為帝王才能從事的科儀,尋常民眾的向天祈福祭祀,就僅能於家中設爐向天祈福。
相傳1661年12月鄭成功佔領台灣後,官方的祭天天壇即設於「鷲嶺」,該小山丘即為台南天壇現址。
因為該地頗為平坦,閩南語亦稱天壇為天公埕。
自此,此地點成為鄭氏王朝統治者每年祭祀上天的場所。
除此,台南民眾亦以聖爐為壇,並由在地仕紳輪流值年,供奉該聖爐於該輪值仕紳的民宅大廳。
此爐主輪值的道教習俗,也於其後普遍見於台灣各地,且沿襲至今。
1683年明鄭滅亡後,明鄭王朝所屬君臣兵士及其家屬十萬人,俱遭清政府下令強制遷回中國內地。
該壇現址遂不再舉行任何祭儀,然而輪值天公爐活動仍於當地依例輪值舉行。
天壇所在位置稱為鷲嶺,為市內最高處。
日治時期以後,台南測候所亦落腳此處以便觀測氣候。詳見鷲嶺。
建廟
台南地區於每年農曆正月初九玉皇上帝誕辰的「天公生」日,用擲筊方式選出爐主安置聖爐的做法一直沿用到1850年代。
因為漢人的台灣移民漸多,教眾有增無減。
於是當地仕紳研擬於原天壇現址建廟安置天公爐,而輪值爐主則成為該年度的廟宇經費資助人。
1854年,台南市官民共同集資興建廟宇,於同年8月動工,隔年完工。
1855年完工的台南天壇正殿奉祀玉皇上帝聖神,右側奉福德正神,隨後並增建後殿祭祀其他佛道神像。
該廟不但成為臺灣史上首座壇廟,也是少見的天壇壇廟,另外,此間由官民合建的天壇,更是以聖牌而非泥塑木雕神像祭祀玉皇上帝的廟宇。
台南天壇於1862年、1893年、1949年、1982年及1996年經過規模大小不一的整修。
其中,以1899年的整修幅度最大。迄今廟宇原貌亦為當時所修竣模樣。
該廟之所以修竣重整,除了年份久遠之外,增祀神明也是其主因。迄今,該廟的祭祀神明約有20餘種,主要神祇有:
玉皇大帝:
或稱玉皇上帝,俗稱天公、天公祖。
由於該神祇是自然界的神化,至尊無形,廟宇多不塑像,以神明牌位代替,民間祭拜則以天公爐代表。農曆正月初九傳說是玉皇上帝誕辰,即「天公生」,
祭典從零時起至凌晨4時左右止,儀典盛大隆重。
三清道祖:
位於該廟宇後殿正龕上方的3尊神像: 元始天尊:三清首神,亦稱造化之神。
靈寶天尊:
別稱太上道君,控制廣昊無際的天體。
道德天尊:
別稱太上老君、李老君,傳曾化身春秋楚國哲學家李耳。
斗姥元君:
重要的星辰女神。其造形十分奇特,有四首、三目、八臂。
三官大帝:
位於後殿正龕下方的3尊造形近似,且做帝王打扮的神明。祂們是天官一品紫微大帝、地官二品清虛大帝及水官三品洞陰大帝的合稱。
三官大帝由於神格相當高,民間奉祀多以「三界公爐」代表,如台南天壇般塑神像奉祀者較少見。
除了以上祀神外,台南天壇尚且祭祀南斗星君、北斗星君、東斗星君、西斗星君、虎爺、張府天師、普化天尊、太乙天尊、孫天醫真人、司命灶君、關公、岳武穆王、延平郡王、佛祖、觀音菩薩、天上聖母、月老、福德正神、五文昌(文昌帝君、孚佑帝君、文衡帝君、朱衣神君及魁斗星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