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0-9-2
- 最後登錄
- 2022-4-26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66
- 閱讀權限
- 30
- 文章
- 116
- 相冊
- 0
- 日誌
- 1
 
狀態︰
離線
|
遠離內心的造作 海濤 輯
1.假如我們不曾正視貪、瞋、癡的危險性,就不會對縱情享樂的生活產生懷疑,甚至會絞盡腦汁的追求它。然而這種追求,充其量只會帶來瞋心、妒忌和痛苦。
2.苦或樂,惡或善,都只是虛幻的生滅。
精進行善,直到了解無我,屆時,你將進入離執的狀態。
3.因為了知無明,智慧由之升起。覺知癡,導致證悟。覺知愚,引生聰敏。
4.因為「無我」,故無人真正的死,一切皆因緣。當死亡的覺照了了分明時,我們將意識並超越死亡,這便是放下。
5.修行者面對苦,應如樹木迎接春、夏、秋、冬,如果在它無法承受時,就會凋落,這是為了雨季來臨時再萌芽。
6.一個逃離外在現象、但不遠離內在造作的人,可稱之為愚癡的人。智者將遠離內心造作,卻不遠離外在現象。
7.修禪觀是真正面對現實世界,如實認知現實世界,而不是信仰它,為它辯護或抹殺。現實世界的運作與呼吸的起滅同一模式。
8.證悟輪迴,即是涅槃。當我們認清習氣的循環而不為所惑時,我們即證得涅槃。
9.體悟無常,住於空性,是聖者們的安全措施,如果你有這道安全措施,也同樣能住於平靜。
10.佛教徒不以快樂為目標,因為快樂並不圓滿。佛教徒的目標不在感官世界,因為佛教徒太了解它,以致不把它當作終極目標來追求。
11.佛法不是宗教,是一種宇宙法則。內觀,則是洞察宇宙法則。
12.想脫離苦難,就別追求黏執式的快樂。
13.生活並非全數由生命所發生的事決定,而是由自己面對生命的態度,與心靈看待事情的態度來決定。
14.生活的空間,須藉清理、挪減而留出;心靈的空間,則經思考、開悟而擴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