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隱藏的內容
鹿港文武廟
位址:
鹿港鎮街尾里青雲路二號
年代:
清嘉慶17年(西元1812年)
鹿港文武廟為三合一式的傳統文教祭祀空間,是以文開書院居左、文祠居中、武廟居右等三個體組成的一大建築群,故統稱為「文武廟」或俗稱「文祠」。
文祠和武廟建築,約為清嘉慶十七年左右落成。
武廟由當年富紳蘇雲從倡議,同知薛志亮捐俸官民合資共建,除為鹿港眾商之守護神外,亦是地方人士義結金蘭的場所。
文廟由鹿港同知薛志亮率地方士紳陳士陶等人捐資倡建,崇祀文昌帝君,為士子會文結社之處。
文開書院建築在後,遲至道光四年始設,緣自當時鹿仔港理番同知鄧傳安,體認鹿港文風已盛,卻乏肆業場所,同時為紀念先台文教先賢沈光文,向地方鼓舞捐款倡建,書院落成大開鹿港文風,先後出過六名進士、九名舉人及百餘名秀 才,是鹿港文教之搖籃。
武廟因有香火得存舊制,保存較為良好。
文開書院在日據時期迫停學,改名為「北白川宮紀念堂」,六十四年又遭回祿之災,直至民國七十三年才重建成今貌。
文祠經清末、日據的小修,光復後遭大破壞,到民國七十年才獲重新修建。
修復後的文祠及文開書院,地方無心維護未能好好利用,加上今年在「九二一大地震」大小餘震中受創,目前被鎮公所以安全堪慮為由,加以封閉,大門緊鎖。
文祠面寬三間,前後兩進,護室又置軒亭。武廟亦為兩進,格局有三川殿、正殿、兩廂。
文開書院則有山門、兩廂、前堂、講堂、後堂。
文、武廟中隔一院,內有「虎井」一口,號稱「蓬萊第一泉」,惜已久封徒留虛名,倒是廟前泮池及周遭綠樹成蔭,成為民眾休憩的好地方
文祠、武廟
歷史沿革:
鹿港文祠即為文昌祠,與文開書院相鄰。
清嘉慶16年(1811)鹿港海防同知薛志亮捐出俸祿倡建文祠、武廟,由士紳陳士陶負責文昌祠的興建,蘇雲從負責武廟的興建。
文昌祠主祀文昌帝君,武廟主祀關聖帝君。
清嘉慶23年(1818)廟宇因受風雨侵蝕,殿堂傾毀,由士紳發起重修,歷時一年餘,於嘉慶24年完成修護。
鹿港的文人曾於文昌祠內成立「拔社」,是鹿港早期的義學與詩社,文昌祠亦成為文人聚會的場所。
清同治8年(1869)鹿港同知孫壽銘發起重修文昌祠,並聘請進士蔡德芳掌教文開書院。
清光緒2年(1876)文昌祠正殿因年久失修而傾圮,由董事施家珍等人募款重修,並增建二廂廊,此次重修,歷時二年餘,至光緒4年(1878)完成修復。
大正元年(1912)由蔡德宣發起重修文昌祠,大和行辜顯榮捐資,秀才鄭鴻猷監督工程。
大正3年(1914)台灣總督左久間佐馬太所敬獻「萬世師表」匾,目前,此匾額由廟方保管,此次重修工程至大正5年(1916)完成。
建築藝術:
文昌祠為二進一院的建築,前方有一座水池,稱為泮池。
古代郡縣之學稱為「泮宮」,其東西門以南置有水池,稱為「泮池」。
文昌祠在建築規制中,前方置有水池,亦稱為泮池。
詩經泮水篇:「思樂泮水,薄采其芹…」,昔時,古人應試及第,需至文昌祠祭祀,循古禮於泮池邊摘取芹葉,插於帽緣,故考取秀才功名者,又稱「入泮」。
武廟曾於清嘉慶24年(1819)、清咸豐4年(1854)、清光緒7年(1881)曾重修,目前正殿內有嘉慶16年(1811)「藻耀海天」與咸豐4年(1854)的「峻極于天」匾,是武廟的重要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