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大公廟
本文章隱藏的內容
老大公廟位於臺灣基隆市安樂區,其前身為「老大公墓」,埋葬著死於械鬥的漳泉移民。
該廟是在老大公墓於日治時期遷至今址後才改建為廟,二次大戰後又重修過兩次而成今貌。
該廟在歷史建築百景徵選活動被選為第75名。
老大公廟最主要的祭祀活動在農曆七月舉行,每年七月初一下午時會由廟宇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開啟龕門以象徵鬼門開。
而在中元普渡的部分,則由俗稱「張頭許尾」的「十一字姓」(張廖簡、吳、劉唐杜、陳胡姚、謝、林、江、鄭、何藍韓、賴、許)等姓氏族群來輪流擔任主普。
鬼月到 基隆老大公廟開龕門:
今天是農曆7月1日,基隆老大公廟下午2時左右舉行「開龕門」儀式,象徵鬼月開始。
基隆中元祭傳承158年,已成為當地重要的民俗文化。
傳統習俗認為,「開龕門」不可晚,以免耽誤好兄弟來陽間接受奉祀,而「關龕門」不可早,要讓四方的好兄弟能及時返回陰界。
祭典:
一年一度為期一個月的基隆中元祭,沿襲有157年之久。
祭典傳於老大公廟舉行,開始於農曆7月1日凌晨祭典序幕、舉行「起燈腳」開燈儀式、點亮上千盞的「普度公燈」,下午2點進行開龕門儀式。
11日豎燈篙。
12日主普壇開燈放彩。
13日迎斗燈遶境祈福。
14日「水燈之夜」,放水燈遊行後在望海巷海域施放水燈。
7月15日進行「普度大典」、有祈安法會普施孤魂、「跳鍾馗」。
直到8月1日於「火燒大士爺」與「跳鍾馗」的儀式中關龕門,交接手爐後中元祭結束。
本祭典俗稱「主普壇」。
資料來源:维基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