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狗英國領事館及領事官邸
本文章隱藏的內容
前清打狗英國領事館及領事官邸是兩座建於1879年的英式建築,領事館位於高雄港(清打狗港)口北岸的哨船頭碼頭邊,是當時英國政府於打狗掌理領事業務工作的重要據點。
在臺灣目前現存的西式近代建築中,打狗英國領事館及官邸的年代最為久遠。
領事官邸則位於基地高度離水面約30公尺的小山上,東側、西側及南側皆緊臨陡峭的懸崖,北側連接鼓山,形成背面靠山、三面環水的形勢。
領事館與領事官邸之間建有石階相通。
1895年甲午戰爭後,臺灣進入日治時期,1901年,英國政府進行領事官邸整修,外牆紅磚敷以水泥,以避免空氣中海鹽成分對磚面的侵蝕。
1908年,日本積極建設高雄港,哨船頭及旗後山均被劃入港口要塞之範圍,英國因此放棄打狗領事建物的使用權。
1925年,由日人接收使用,領事館改作為高雄水產試驗所,領事官邸改作高雄海洋觀測所。日治時期結束後又逢多次風災,處處斷垣殘壁。
直至1985年後「打狗英國領事官邸建築物」方才開始進行修復。
1987年中華民國內政部公告打狗英國領事館(實為打狗英國領事官邸)為二級古蹟,並闢為高雄史蹟文物館。
由於政權及產權的多次轉移以及資料的誤用,數十年來,山丘下碼頭邊的領事館建築物一直未被重視,而山丘上的領事官邸建築物,卻一直被誤認為英國領事館。
領事官邸建築特色:
打狗英國領事官邸的建築為後文藝復興時代巴洛克式建築風格,包括花欄石雕及圓拱設計,原設計者為英國人,使用尺寸皆為英制單位。
建築物整體外觀的四周外牆有連續的半圓拱,轉角處的栱較小而牆柱較大,為穩固結構,轉角的磚柱為雙柱並立。
建築物房間內設有壁爐,建物下層內並有高低不一的地下室,此乃建造者當初為因應高低不一的岩石地形所做的空間設計,其主要用途為倉庫或儲藏室。
雖然建築物設計者為英國人,但建築工匠是聘自中國大陸,而建築用的紅磚則從廈門運來,竹節狀的落水管是清末洋樓的特色。
領事館及領事官邸的功能:
山丘下的打狗英國領事館,是對外開放的公務機構,因此選擇設置在接近碼頭,海關,洋行,商船等人潮商務熱絡地區,以利官員及民眾洽公,是當時英國在打狗地區掌理領事業務工作的重要據點,當時英國並擁有領事裁判權,因此其領事館配備有巡捕及牢房的設置,牢房主要囚禁在打狗地區違反「打狗領事港口規章」的華人與洋人。
山丘上的英國領事官邸,則是需具舒適,隱私及安全居住功能的建物,因此選擇設置在山丘上,該建物位居打狗港港口上方高地,可俯視整個打狗港區,視野極佳,且地處幽靜,當時必須經過山下的領事館,步上石階後,才能進入,因此不易受干擾,為英國駐打狗領事官員的住處,以及接待使節賓客的場所。
資料來源:维基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