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0-11-2
- 最後登錄
- 2019-7-1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2706
- 閱讀權限
- 140
- 文章
- 5133
- 相冊
- 16
- 日誌
- 25
   
狀態︰
離線
|
民俗技藝
科技進步的現今,許多傳奇之人、事、物都已成絕響。
找回台灣的“古早味”,穿越時光隧道回到純樸無華台灣早期傳統風采,重拾兒時記憶的傳統民俗工藝─捏麵人、吹糖、拉糖蔥、皮雕、木雕、相印篆刻、中國童玩、陶土拉坏...讓您全身上下沾滿藝文氣息之餘也能體會童趣之旅。
苗栗縣民俗文藝協會展現台灣早期傳統民俗活動,喚醒國人對文化資產的重視;發揚傳統民俗工藝、薪傳民族藝術。
1糖蔥
台灣特有的傳統點心,以蔗糖加適量的水煮熟後慢慢地冷卻,接著師傅以純熟的技巧反覆地拉搓,藉由反覆的拉搓將空氣包於糖漿內,待其完全卻成固狀後,再截成一節一節,因狀似大蔥,故曰糖蔥。
2龍鬚糖
清朝御廚為皇帝的點心走遍大江南北,在皇帝享用滿漢全席後,御廚現場拉製呈上麵線糖。
因其形狀極像龍的鬍鬚,風味獨特,雍正品嚐後龍顏大悅而賜名之。
3手拉坏
台灣拉坏技術起源於南投水里窯區,坏土濕軟可節省陶工力氣,較容易博泥、避免泥性應力所產生的缺陷。
製陶過程為煉土、揉土、定中心、成型、陰乾、修坏、窯燒等。
4地方特產
薪傳三代,遵古漢方手法結合科技製造傳統養生保健產品,蕭元勝夫婦為改善國人酸性體質,不遺餘力,造福人群,令人敬佩。
5吹糖
用銅杓將飴糖燒熱,用火著,保持糖的軟度,稱熱將糖捏成一個圓球狀,用吸管吹成圓泡兒,趁勢捏成各種形狀。
6畫糖
以砂糖為原料,利用加熱之後會融化液體,遇常溫凝成固體的特性,將液狀的糖到在光滑的平板上,趁其未硬化以熟練的技巧畫出魚、花、鳥、人物等各種造型。
7捏麵人
又稱江米人或糯米人。材料為糯米粉、麵粉,蒸熟後運用。
造型多以傳說故事或戲劇人物及動物、花鳥為主。
如今又加入卡通、漫畫人物等,並改良成吉祥福氣袋,更受到大人小朋友的喜愛。
8糖葫蘆
鄭銘仁夫婦將“李仔糖”創新開發成蜜餞、小蕃茄、草莓及小鳥梨等多種口味,令人垂不已。
9中國服飾
愛美是人的天性,衣冠于人,如金裝在佛。
中國服飾悠遠而多彩,如同中國文化是各民族互相滲透及影響而生成的。
10中國結
繩截除了綁縛、記事...還具有裝飾的功能,這些外觀對稱、精緻、巧妙而結型變化多端的結子,就像中華民族文化淵遠深遂,足堪代表中國繩結之精華,故名之。
11中國童玩和益智童玩
種類繁多,如陀螺、毽子、扯鈴、竹蜻蜓...等這些自古流傳的玩具和遊戲,有些保存有些則隨時代變遷而推陳出新的益智玩具。
從古至今,使每個人的童年生活增添回味無窮的樂趣。
12燒玻璃
技術分為實心玻璃和拉絲玻璃,藉著高溫,燒烤出變化多端、巧妙的藝術玻璃品。王秀品伉儷「玻璃藝術」聲名遠播。
13樹皮編織
利用掉落的樹葉、枝幹及小草,運用巧思加上靈活的雙手....適當的彎折、編織和修剪後,即可成為栩栩如生的蚱蜢、魚、鳥獸、草帽、扇子...許多美麗精緻的觀賞藝品。
14毛筆製作
依毛料不同分類為獸毛筆、禽鳥毛筆、植物性毛筆、胎毛筆、人造纖維筆等。
台灣製筆技術主要源於大陸,製筆的工序相當繁複,由於主要的過程幾乎是在水盆中完成,所以也有人稱為「水盆工序」。
16陶笛
在古時稱為「塤」,為祭祀、慶典...人民吹奏歌頌的樂器之一。
現為熱門藝術童玩樂器。
17狀元糕
相傳是古時一位落難書生,在進京趕考途中,用以佐餐之物放榜後高中狀元,為感懷這份情誼,故而廣為推介,以迄流傳至今。
18木書畫
原名「飛白板書」用刻以凹痕木、竹片沾墨作畫寫字,留有沾不到墨水的留白痕跡,字畫融合的藝術作品。
資料來源:搜尋自網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