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隱藏的內容
普濟故事:
普濟殿創建於明永曆年間,原為佛教寺廟,主祀觀音菩薩,人稱「普濟寺」。
普濟殿因位於城外,而兼有「會館」性質,經常供錯過進城時間的商旅人士借住一宿。
傳聞曾有一同安人借宿,隨身攜帶的池府王爺神像因故留祀寺內,沒想到香火日盛,竟逐漸成為寺廟主神,使「普濟寺」改稱為「普濟廟」。
又,據聞寧靖王朱術桂經常遊憩普濟廟,故賜予「普濟殿」之名。
普濟殿坐落於府城西北,鄰近五條港地區,自古以來商旅雲集、人文薈萃。
盛傳昔日本地街道四通八達,呈現「八卦網」狀,普濟殿正位於八卦中心,為「蜘蛛結網穴」。
如今隨著巷道拓寬、改建,已經失去其原有的街道樣貌了。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普濟殿初次重建落成,方向由坐南朝北改為坐北朝南;乾隆十一年(1746年),石文耀等人曾發起重修;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石克纘等人再度發起重修,當時住持僧邇蓮禪師,出錢購得普濟殿右側土地加蓋偏殿,奠定一本殿一偏殿的基本規模。
此後經歷數次重修,卻於日治時代末期,遭盟軍轟炸,廟前拜亭毀損;民國三十四年,再次發起重修;民國六十三年,又再度重修,始成今貌。
建醮二三事:
普濟殿重修及佛祖殿新建工程完工之際,廟方擲筊請示池府王爺建醮日期,王爺決定於十一月五日(農曆九月廿六日)啟建丁亥年(2007年)慶成祈安三朝建
醮。
此次建醮距上次己未年(1979年)建醮,已隔二十八年之久,廟方人員無不慎重其事,除一切科儀均遵循古禮外,各交陪廟宇也各盡其力,協助普濟殿建醮順利。
普濟殿創建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是目前台灣最早的王爺廟。
原位於八卦網街道的中心,即俗稱的蜘蛛結網穴位,如今鄰近老街紛紛拓寬,已看不出此八卦陣容了。
普濟殿:
相傳普濟殿建於明永曆年間,原為木造的觀音寺,取「慈航普渡眾生」之意,故名為「普濟寺」,兼具會館性質,提供往來旅客的宿息。
其後因陪祀的池府王爺香火日盛,逐漸取代觀音,而由當地郊商鳩資擴建,池府王爺一躍而成主神,改稱「普濟廟」,成為台南市內第1座王爺廟。
傳云明寧靖王朱術桂常駕此廟遊賞,而改賜為「殿」。
池府王爺:
又稱池府千歲,生平傳說紛紜。據廟方所述,池府王爺原名陳文魁,宋朝泉州府同安縣人,有天晚上突見瘟神降臨全村的水源,為恐對村民有害,便親嘗池水,果然腹痛如絞,於是在池畔留言誡告村民。
待天亮村人前來取水時,已見其全身發黑,回天乏術。
這就是為什麼池府王爺的神像,總是凸大的眼配著暗黑色的臉龐,像在訴說著這段故事。
此外,神龕前供奉一群王爺侍衛,塑像自然、神韻生動。
其中最有趣的是一對仿真人大小的掌牌爺,據說是一日突奉王爺命令出門辦事,匆忙中一個衣著不整,一個穿錯鞋,後人遂依此塑像,十分特別。
池府王爺傳說:
本殿創建之初,原為佛教寺廟,主神為觀音菩薩。清朝初期逐漸改以池府王爺為主。
關於池府王爺之生平傳說,本殿池府王爺原名陳文魁,宋朝仁宗年間出生於泉州府同安縣馬巷村,曾經跟隨歷史名將楊文廣征服閩南十八洞建立功勳,晚年回故鄉隱居。
一天夜晚,偶然看見天神降下瘟役於村中水塘,由於該水塘為村民日常取水處,陳文魁唯恐天亮後村人不慎飲用而罹患瘟役,於是自己取水試飲,頃刻間,因毒發而絞痛不已,證實水中有毒。
為了留下來警告村人,不敢離開水塘就醫,投水而亡。
村人感念王爺義行,傳為佳話,從此王爺仁行不脛而走。
至明萬曆年間,始建朝於馬巷五谷市榕樹下,號稱代天總巡狩,威靈王。
清朝初年,有泉州府同安縣人奉池府王爺塑像來台,由於往來遷徒經商奉祀不便,乃將神像寄奉於本廟。
其後因池府王爺神蹟顯赫,加上地方郊商對池府王爺之崇敬,信奉者日益眾多,逐漸成為本廟主神。
本殿外貌古樸,但內醞輝煌。
創廟年代久遠,歷史文物之多,允居府城寺廟前列,以龍柱、石獅為例,龍柱(門口)約200年歷史,而龍柱(廟內)約400年歷史為目前府城可見各廟龍柱年代最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