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3-1-22
- 最後登錄
- 2022-1-29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74
- 閱讀權限
- 30
- 文章
- 101
- 相冊
- 3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媽祖信仰是中國東南沿海與台灣地區重要的民間信仰。媽祖原為航海之神,主要任務在保護漁民、庇祐航行安全,因此台灣早期媽祖廟都是面向大海、港口。來台之後媽祖職務開始轉變,後來媽祖廟也有面向高山,因為要防範原住民出草獵人頭;而在中法戰爭和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媽祖又有巡海岸、接炸彈、救軍伕的神蹟;且在颱風、洪水、地震、瘟疫頻傳的台灣,媽祖也有預警災難、阻擋震災、平息瘟疫等傳說。從諸多流傳的媽祖傳說及神蹟,可發現台灣媽祖不祇是航海之神,而成為全能之神,祂與台灣歷史、民眾的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現在台灣的媽祖信仰無所不在,媽祖的業務也無所不包,信徒舉凡健康、考試、事業、生育、農事……都會祈求媽祖庇佑。媽祖信仰從原始的航海神,至今已轉變成台灣人的守護神,四百年來,媽祖就像台灣人共同的母親,保護移民橫越黑水溝,庇佑漢族墾殖台灣;媽祖陪伴台灣人歷經荷、西、明鄭、清廷、日本、國民政府的統治,永遠護佑著祂的子民,每當台灣遭受危急之時,媽祖總是陪伴我們渡過苦難;在人心徬徨、無助的時刻,媽祖信仰就是台灣人心靈重要的依靠。
每年三月初大甲媽祖前往新港遶境進香是目前全台規模最盛大的進香活動。大甲媽祖進香始於清代,當時每隔十二年前往湄州朝天閣進香,但因規模不大且非常態性活動,因此並未引起注意。日治之後大安港廢港,兩岸交通逐漸阻隔,大甲媽祖也轉向北港朝天宮「割火進香」, 1937 年中日戰爭爆發後媽祖進香活動曾中止數年,至 1948 年起才又恢復到北港進香。
1973 年起國內各媒體大肆報導大甲媽祖前往北港「謁祖進香」的訊息,而且經常以大甲媽祖「回娘家」作為標題,基於大甲媽祖到北港進香經常被說成「回娘家」、「謁祖」。因此自民國 77 年( 1988 年)起取消北港進香改往新港繞境進香。大甲媽祖從北港「謁祖進香」改道新港「遶境進香」,不但自我地位提昇,也象徵轄區的擴大。
1999 年起,台中縣政府每年在媽祖進香期間舉辦「大甲媽祖文化節」,配合大甲鎮瀾宮辦理藝術表演、教師研習、學術論文發表會等週邊活動。 2001 年交通部觀光局將大甲媽祖進香列為台灣十二大民俗宗教活動之一,大甲媽祖遶境進香,也成為全國性的觀光活動。
【遶境進香的準備工作】
大甲媽祖進香全程長達八天七夜,參與人數眾多、規模盛大,因此事前的準備工作是進香活動成敗的關鍵,而這些前置作業其實比進香活動更耗費時間與人力。每年大甲媽祖進香都在農曆三月初舉行,而準備工作則從元宵節便揭開序幕。
1 、元宵擲筊決定時辰
每年大甲媽祖遶境進香的起駕時辰,都是在元宵節晚上,經由「卜杯」的方式,請媽祖裁示。近年徵詢起駕的時間都設訂在農曆三月第一個週日的子時(即週末深夜),起駕時辰通常是從十二點開始卜杯,如未獲「聖杯」,則間隔五分鐘再卜,直到得到聖杯為止。
2 、搶香
大甲媽祖進香的「搶香」活動也是在元宵節晚間,當決定起駕時間後,由有意參與搶香的團體、廟寺,經過「協調」方式,決定「頭香」、「貳香」、「?香」的順序。各香的義務是要在進香期間聘請藝陣隨行以壯聲勢,並聘請劇團演出為媽祖祝壽。而各香享有的特權是分別在前往進香的途中,於新港參拜媽祖恭讀疏文,而回程時則於彰化永靖、員林路段「獻香」,以「優先」得到媽祖的庇佑。
3 、拜訪沿途宮廟
在媽祖進香活動前,鎮瀾宮的董監事必須先行拜訪沿途宮廟的主事者及地方頭人,拜訪行程除了禮貌上的拜會、懇請協助進香活動之外,也是要協調進香時到達當地時的駐駕、供餐、路線等事宜。待進香完成後也要再度前往拜訪致謝,感謝各宮廟在進香期間的協助。
【遶境進香的行前活動】
當廟方決定進香日期、時辰,協調「搶香」團體,完成陣頭登記,以及拜訪沿途各宮廟等前置作業之後,整個進香活動即準備就緒。在起駕之前,還必需舉行幾項行前活動。
1 、豎頭旗
頭旗是代表主神的旗幟,進香時頭旗是走在進香隊伍的最前方,引導進香行進路線,並代表主神沿途向各宮廟致敬,或向前來迎駕的陣頭致謝,在進行間頭旗旗面也必定向前傾不可向後扛。
豎頭旗的時間通常選在農曆 2 月 19 日,觀世音菩薩誕辰當天子時,先由誦經團唸經、淨旗之後才「豎頭旗」。豎頭旗是將頭旗綁在鎮瀾宮廟內左側龍柱上。左側是龍平,代表大位,且旗面需朝外象徵準備出發,因此豎起頭旗即表示進香活動即將展開。
2 、貼香條
貼香條是在出發前夕由頭旗組員負責,從大甲到新港沿途地區凡是有停駕或駐駕的宮廟都要貼香條。香條通常都貼在廟旁的牆壁、公告欄或柱子上,香條如直貼則表示進香隊伍要直行,如果前方有叉路,香條則斜貼並指向前進的方向。
貼香條的目的在通知當地信徒大甲媽祖何時將經過此地,信徒可以準備香案祭拜。此外也有作為「路標」的作用,指示進香客行進的方向。此外,廟方也利用此行勘查進香路線,確認進香道路有無施工、改道情形,或所經道路是否有民眾搭建帳棚辦喪事,如果有上述情況則需安排改道路線。
3 、起馬宴
「起馬」意為「起駕」。起馬宴是進香前的聚餐宴會。大甲媽祖進香前三天,由鎮瀾宮宴請進香團的各香頭人、陣頭成員、服務人員及沿途所經各宮廟主事者、地方政治人物等,一則感謝所有人員的參與、協助,再則對進香事宜作最後的確認。並發放進香手冊、臂章、帽子等物品,並交代進香活動應注意事項等。
起馬宴同時也具有「隔離」作用,起馬宴之後,所有參與進香的人員、香客就必需開始齋戒、吃素。在前往新港路程中一律吃素,稱為「路齋」。一直到抵達新港第二天舉行「祝壽大典」之後才能開葷。
4 、犒軍
犒軍,或稱「犒將」,意即「勞軍」、犒賞神兵神將。在進香前三天信徒及進香客需準備牲醴供品,在家中神案前祭拜五營兵將及家中奉祀神明,請神兵神將沿途保護進香過程平安。而進香結束後也要再進行一次犒軍,感謝神兵神將庇祐照顧。
大甲媽祖進香前的犒軍是屬特定任務,是祈求神兵神將擔任進香期間的「維安」工作,並非常態、固定式的犒軍。
5 、起馬(報到)
進香客在出發當天,先在家中祭拜神明,稟告即將跟隨媽祖進香之事,祈求神明庇祐一路平安。此外,也必需執進香旗前往鎮瀾宮向媽祖稟告,自己準備就緒將跟隨媽祖前往進香請媽祖庇護,並且持進香旗在香爐上繞行三圈「過香煙」、蓋廟章象徵報到,是為「起馬」儀式。進香活動結束後也必需先到鎮瀾宮向媽祖稟告已完成進香,返家後再向家中供奉神明稟告平安歸來,並感謝神明庇佑,謂之「落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