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478|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修行法門] 佛說五個“不”連貫起來的修行路 [複製連結]

Rank: 3Rank: 3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3-9-22 09:28:16 |只看該作者 |正序瀏覽
大乘經論中,記載了佛陀金口親宣的五個“不”字!

“不忘念”是《遺教經》裏邊兒說的;《大乘起信論》裏面說了一個“不變隨緣”;《八大人覺經》則說了一個“不念舊惡”;《維摩詰經》說了一個“不請之友”;最重要的,是《華嚴經》說的“不忘初心”。這五個“不”字啊,都很經典,而且都是經典中說到的“經典”!

“不忘念”的這個“念”,所指的是正念——不要失掉“心”。心要在這裏,心不要飛了、不要跑了,不要太過昏沉,也別過分掉舉,也不要過分地執著外境;要能專至一處,心能“守志”——心要能夠守住自己所在的目前的這個色身、能守住自己的意志。別讓魂魄分離了:“魂魄”“分離”是個什麼道理呢?《楞嚴經》裏說,人有“情”和“想”。“情想均等”是人(人性),“情重想少”是畜生,“想多情少”就是飛鳥——飛在天上的那些動物,皆系果報如此。人也有魂和魄:如果“魂重魄少”,那是做天仙了;如果“魄重魂少”,那就做鬼,做鬼王、大力鬼王。一個人辦企業,我們為什麼用“魄力很大、很足”來說他?“能辦事,但是缺乏提升的因素”呢?我們便說他“但是沒有靈魂”?魄重魂少,就是能辦事,但不知道為什麼辦;魂多魄少,就整天妄想聯翩,異想天開。為什麼稱作“異想天開”呢?因為他就只是“異想”,天天四處遊蕩,如同駕馭鯤鵬,每天十萬八千裏一樣,像大鵬天翅鳥一樣,到處妄想,但辦不成事。“魂”和“魄”的這個問題,和咱們的“念"有關。咱們“念”的持守之關鍵就在乎“均衡”,念均衡則“情想均等”, 念均衡則“魂魄均等”,都能夠比較平衡地持守在這不偏不倚之“念”的“中”性狀態上,不離這個“中”。不過分悲,便不會過分“沉惰”,不過分喜,便不會過分“高揚”,這是“不忘念”的真義。“不忘念”,念在哪裏?念就在這個不上不下,不偏不倚,非情多,非想多,不偏於魂,也不偏於魄,在叫做“當下即是”的這個地方,這是我們心要待的地方,如果待不穩,上下漂移,就上下調整使它穩定,安住於此,這就是“不忘念!”

還有一個“不變隨緣”,它是一定要基於“不忘念”的。念已經忘失了,飄了,飛了,那還怎麼“不變隨緣”呢?就是說,別人有千方百計,你沒有一定之規,世間財貨,肯定是要被別人牽過來、奪過去的,你的心念就被別人引奪了——被人奪走了。這個“不變隨緣”,一定要“任你千方百計,我有一定之規”。有個主心骨在這兒,有一個“你自己可以去把握的”在這兒,才可以“不變隨緣”!

《八大人覺經》中說了一個“不念舊惡”。這“不念舊惡”也依然要以“不忘念”和“不變隨緣”作為基礎。如果沒有“不忘念”和“不變隨緣”的心理上的基礎,想“不念舊惡”是很難的。一看到這個人,就覺得對別人發不起火來……就對某人有火,那,“不念舊惡”就不可能了——他以前有點什麼不好招人憤怒的事兒,你都想起來了……。為什麼能把別人不好的事想起來呢?原因就是“他飛了”,他的念頭在想過去的那些事,沒有守在現在這個位置上,沒有把握當下——他回到了回憶當中,沒有留在當下,所以他“念舊惡”!

以“不忘念”、“不變隨緣”、“不念舊惡”為基礎,《維摩經》裏的這個“不請之友”,就從內在(心理)的構建向外拓展、向外完善到對外人的幫助上去了;由內向外,就成為了一個幫助他人的契機。怎麼幫助別人呢?如果能夠平等地,在關注自己的生命狀態的同時,對他人的生命也有同等水平的關注,你就會做“不請之友”。——別人沒有請你幫這個忙,你發現他有某個困難了,你會幫他把這個困難解決掉。他不請你,你也來,這叫不請之友;他不請你,你也跟他好,這叫不請之友。這很重要啊。這個“不請之友”的力量,從哪裏來?從內心裏來的。因為可以“不忘念”、“不變隨緣”,可以“不念舊惡”了,才可以做“不請之友”。念了舊惡,怎麼做不請之友啊?……所以,要由內,逐步逐步地向外拓展開來!

這“不請之友”已經成就了,還有更重要的一點:“不忘初心”。“不請之友”並不是主動地給別人做一個狐假虎威、狼狽為奸的朋友——要不忘初心。雖然做了“不請之友”,但我們是為了關注心裏的朋友,是對於個體和他人的生命同等在關注,同等地在愛惜、同等地在珍惜,像這樣,我們來做不請之友,而不是庸俗的。可以有庸俗的一面,可以有比較世俗的一面,但是主題沒有變,沒有忘初心——幫他人的念頭、良好的初心,這個用心沒有變掉。最重要的,還不是“變沒變”的問題,而是“忘沒忘”的問題。如果說一個人根本就沒有忘失過、常常都能提點起來當初的“那一念”,那麼此人就會很如法、為人處世就特別懂得怎樣去安置、安頓自家身心。這一念能夠提得起來,為人就會比較純粹、不那麼受染汙;染汙的多,變化的多,初心就容易忘失得多。“不忘初心”,還是要有前前後後的這些基礎,並且能夠時常回顧、經常提點當初的“那一念善心”。初心是很重要的。我們看人、和人之間打交道,剛一見面的第一反應,往往就是以後自己經常跟這個人打交道的基本的形態、基本的態度。經常如此——這就是“緣分”、這就是因緣的問題。我們的菩提心、我們的求道之心,也是要這種因緣來進行提攜、進行貫穿。我們的菩提功德,就像一顆一顆散落的冰葡萄,由這個“不忘初心”貫穿起來,就可以一顆連著一顆吃得很甜美!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8-28 20:49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