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415|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修行法門]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複製連結]

Rank: 3Rank: 3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3-11-9 21:56:18 |只看該作者 |正序瀏覽

【淨空法師法語】★★《華嚴》稱為經王,經中之王,也就在這十願,這個十願底下列出來了。「普賢大士乃華嚴長子,其至德」,至是達到究竟圓滿,他的至德其實就是性德,這個性德就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謂大士十種廣大行願:一者,禮敬諸佛」。普賢的禮敬一般人做不到,一粒塵沙,我們能做到嗎?一根汗毛,我們的心粗,所以平常想不到,想不到就遺漏掉了。我們能夠想到父母、尊長就很不錯了,比我們年歲長的人,父輩的人,能夠統統包括就不錯了。




★「表以上十六正士為會中無量無邊、一時來集之在家菩薩中之上首。據《會疏》及《甄解》義:一、普賢、文殊正是釋迦會中上首。故舉兩大士總攝會中一切菩薩」。本經先列的是聲聞眾,以五尊大阿羅漢為代表,接著列菩薩眾,出家菩薩列了三位,在家菩薩有十六位。

★這十六正士,他們代表這個大會跟平常法會不一樣,這是普度的法會。平常法會度眾生有它的當機者,這個法門沒有一個不是當機的,上從等覺,下至地獄眾生,橫的包括了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特別是六道凡夫,主要對象,教化接引的對象。

★★所以,確確實實參加(與會)的大眾無量無邊,一時來集。文殊、普賢,這是本師釋迦牟尼法會當中的上首,他們代表世尊法會當中的一切菩薩。

★★「彌勒是當來賢劫成佛諸菩薩之上首」,當然他代表是賢劫千佛。第三,「賢護等十六正士是會中居家菩薩之上首」,這是在家眾,在家的等覺菩薩。這個說法很妥善,「故不採淨影之說」。淨影大師他將文殊、普賢併在賢劫成佛菩薩之中,意思沒有這樣的圓,這個說得很圓滿,說得很周到。

  ★再看底下這一大段,這一大段我們學習的地方非常之多。「廣歎」,讚歎與會菩薩的大德,「普讚實德」,這裡有四小段。第一段,「庚一、德遵普賢」,這一句非常非常重要。
  【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

  ★★「本品從咸共遵修」起,一直到這一品的末後「不可思議,皆是讚歎普賢大士暨會中一切菩薩之德」。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大士者即菩薩」,就是大道心的有情眾生。「士謂士夫」。「大者」,即前面解釋的大道心之大,所以不再多說。

★★「本經會中,以普賢菩薩為一切菩薩之上首,餘文殊、彌勒、賢護等出家在家菩薩,暨十方來會無量無邊之諸大菩薩,皆悉遵行普賢大士之德」。

★★這就是說菩薩沒有不修普賢行的,就像《華嚴經》上所說的,不修普賢行,不能圓成佛道,就是不能證得妙覺果位。為什麼?這個道理我們曉得,他的心不是大菩提心。只有普賢菩薩這個心是大菩提心,圓滿的大菩提心。

  ★★賢首國師《妄盡還源觀》上講的三種周遍,那是普賢菩薩的心。第一個是「周遍法界」,起心動念周遍法界,一法不漏,遍法界虛空界裡面有情眾生、無情眾生全包括了。「出生無盡」,這是說德用,周遍法界是講的信息。

★★第三個是講的心量,「含容空有」,含容空有就是平常所說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個就是真正究竟圓滿佛果。等覺菩薩還沒有圓滿,妙覺位真的圓滿了。普賢菩薩是圓圓滿滿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所以菩薩都要向普賢菩薩學習。破最後一品無始無明的習氣,回歸常寂光,證得妙覺果位,這是究竟圓滿。

  ★★《華嚴》稱為經王,經中之王,也就在這十願,這個十願底下列出來了。「普賢大士乃華嚴長子,其至德」,至是達到究竟圓滿,他的至德其實就是性德,這個性德就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謂大士十種廣大行願:一者,禮敬諸佛」。普賢的禮敬一般人做不到,一粒塵沙,我們能做到嗎?一根汗毛,我們的心粗,所以平常想不到,想不到就遺漏掉了。我們能夠想到父母、尊長就很不錯了,比我們年歲長的人,父輩的人,能夠統統包括就不錯了。

★★大乘《菩薩戒經》裡面,「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菩薩戒經》。試問受過菩薩戒的人,應該這一條戒要遵守,他能不能把一切男人看作父輩,一切女人看作母親,那麼樣的孝養父母?做不到。對自己父母也未必能盡孝,何況對別人!從這個地方就知道普賢行不容易修。

  ★★《華嚴經》上明白告訴我們,普賢行是什麼人修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修的。至誠恭敬從這裡出生的。換句話說,法身大士以下至誠恭敬沒有,他們的心量,那就是大乘經上常說的愛緣心,我喜歡他,我對他就有慈悲、就有禮敬,我不喜歡他就沒有。

★★第二個,眾生緣心。這個心量大了,世間善人,他能夠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世間的聖人,仁民愛物。《弟子規》裡頭說「凡是人,皆須愛」,也不容易做到。

★堯舜禹湯、周公孔孟,他們能做到,世間的賢人君子做不到。那佛就更不必說了,為什麼?佛是以無我為基礎。你看大乘初信位、小乘初果一定要破見惑。見惑第一個就是身見,再不執著這個身是我。邊見斷了,邊見是對立。

★★六道裡頭眾生沒有一個不是對立的,非想非非想天的天人雖然沒有身體,他有我執,他是伏煩惱,不是斷煩惱。他的地位很高,神通廣大,比不上須陀洹,為什麼?須陀洹斷了,而非想非非想天人他們是定功伏煩惱,沒斷,差別在此地。

★★初果斷了。四果阿羅漢將思惑也斷盡了,思惑是什麼?歸納起來講,貪瞋痴慢疑,思惑就是這五大類,真斷了,真的沒有了,才是阿羅漢。阿羅漢還有習氣,貪瞋痴慢疑真沒有了,有習氣;習氣斷掉了就是辟支佛,他地位升一級了。所以辟支佛連見思煩惱習氣都沒有。

  ★★見惑就是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這個我們要曉得。所以真修行修什麼?就修這個,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學什麼?學不執著,學不分別。首先學的不執著有我,就能夠捨己為人,念念想別人,沒有想自己。

★★自己在別人,人裡頭一起,你心量擴大了,沒有自私這個念頭了,起心動念是為一切眾生著想,這叫真修行。起心動念還為自己,這是凡夫,這不是聖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最幸運的,他生凡聖同居土。如果身見破了,五種見惑破了,他就是須陀洹,須陀洹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生方便有餘土。

★★這就是二乘聲聞、緣覺,別教三賢菩薩,他們往生是方便土,也就是見思斷了、塵沙斷了。同居土完全沒有斷。所以自己一定要明瞭,明瞭之後什麼?力爭上游。我們為什麼要執著這些?為什麼不肯放下?這一放下,到極樂世界品位馬上就提升了。

★★甚至於有人真能做到不起心、不動念,見外面的色相,立刻就曉得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大般若經》上所說的,「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他不起心、不動念,這樣往生到極樂世界是生實報土。

1466256_753285524687204_954954333_n.jpg (21.67 KB, 下載次數: 8)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8-29 21:10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