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1-1-21
- 最後登錄
- 2019-9-22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507
- 閱讀權限
- 120
- 文章
- 3656
- 相冊
- 0
- 日誌
- 3
狀態︰
離線
|
spammehere 發表於 2013-12-8 13:08
這似乎跟我們目前的
彈、機、炮接戰順序很符合
老共對我們的防衛能力, 還是很忌諱的,
登陸第一波若人數太多, 怕損耗太大, 那些都是菁英, 及不好馬上補充的載具,.....
陸基的飛彈, 在對方主動攻擊第一槍的菜單上很久了,....
台灣也是在" 彈損不人亡 "的理念上操練很久了, 所以才敢裁軍,......
飛彈的使用, 完全是一次性消耗才, 所以精準度的要求非常高!
它的成本, 也是在軍品外製後才開始大幅下降!
任何軍備, 最大的成本發生在初始的設計與初成品的誕生, 等到要求達到了,
技術轉移民間, 由民間承包大部分零組件, 合格後才付賬, 可瞬間降低成品的成本!
論公斤算, 一顆飛彈大不了幾十萬就到頂了, 因為要攤提初始成本, 才會帳面上很貴!
所以, 實際上, 幾億, 或幾十億, 就可以生產" 狠 "多各類飛彈! 而且很快!
比較擔心的, 還是那些戰控雷達與技術人員的損耗, 人員培養不容易呀!
還有自走載具的自製率, 不知能否提高到放心的比率? 次級替代車種有多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