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423|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論老子“見素抱樸”的社會哲學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生活智慧王勳章 3C商品達人勳章 流行教主勳章 品味生活區勳章 醫療天使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哥哥你好色 轉吧七彩摩天輪 小說之星勳章 藝術之星 IQ博士勳章 IQ180解題高手勳章 時尚教主勳章 星座之星勳章 SOGO搞笑之星勳章 懷舊風車之星勳章 手機遊戲智慧王勳章 動漫達人勳章 手工藝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婚姻專家勳章 幸福家庭勳章 影音達人勳章 正妹貼圖區主題分享達人勳章 環瀛達人勳章 校園生活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發明家勳章 汽車達人勳章 機車達人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旅遊玩家勳章 暢飲達人勳章 西方宗教達人勳章 方寸之美勳章 模型怪怪貓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寵物達人勳章 笑臉討論主勳章 會員榮譽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4-8-29 09:58:38 |只看該作者 |正序瀏覽
“見素抱樸,少私寡欲”,這是道教在日常生活中始終遵循的基本準則。對此,《老子》一書中直接談論這個問題的章句就有八處之多,如曰:“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在這裡,“樸”不僅是侯王百姓皆應遵循的生活信條,亦是構成天地萬物的基本原素,故返樸歸真之途就是道教的真常之道。

老子的這種見素抱樸的思想,是建立在道論之上。他將生化天地萬物的大道,形象地比喻作一未曾被雕琢過的大“樸”。他説:“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也。”真樸之物,渾然大和,未有自己固定不變、鮮明可見的特有品格,因此它有著極強的待成性,極廣的可能性,極大的可塑性。道是最大的真樸性存在,也是真樸之中最為真樸者。它所擁有的待成性、可能性和可塑性。使之在一定的條件便生成了宇宙萬物萬象。所以老子説:“樸散則為器。”作為真樸之道在運化之後,才有形形色色的事物産生。

在老子看來,道本係渾沌未分的存在,本係能夠衍天地萬物萬象的大“樸”,因此萬物與人的本性亦屬於真樸,只有在渾然大和、真樸健全的狀態下,才能不期其然而然地妙契大道,暢然自如地應對一切變化,而絲毫無損於己。從另一個角度看,渾和真樸的人生,即意味著“自然”,意味著清靜無為、見素抱樸的生活。依老子之見,人的自然無為有著兩個方面的基本內涵,一為對己,一為對人對物。就對己而言,人不著意于強有所為,而一切順其自然的生存發發。就對人對物而言,本內涵則是,人應採取不干涉主義的立場,聽任他人外物自生自主、自存自化,不將自己的意識強加於他人外物。明確了生命本相及人性本然,人所應當確立的適當精神向度,自然也就昭然若揭了,那就是老子所説的見素抱樸,返樸歸真。

返樸歸真的意思是,學道者通過修煉性命,摒棄後天偽善的性情,返歸純樸天真的本性,如同赤子嬰兒,而與道同一。其來源於老子的人生觀——清虛以自守,柔弱以自持。在這裡,道不僅是老子的宇宙觀,而且是他的方法論。老子將道運用在許多不同方面,例如他的社會政治主張就是“無為而治”,他的人生觀就是“清靜無為、返樸歸真”,他的修煉方法就是“深根固蒂、長短久視”等。老子認為人若以“道”為準則,遵守一定的行為規範,通過長期堅持不懈的修煉,就可以返本還原、返樸歸真,和大道融為一體,處於永恒不變的境地,而成為神仙。千百年來,道教中人恪守這一法則,認真探索,勤學苦練,追尋著返樸歸真、長生久視之道,可見返樸歸真不僅是一種修煉方法,而且是一種生活方式。

老子返樸歸真的思想內涵十分豐富,它不但表明瞭老子對生活的態度,還説明瞭老子的生活方式。主要表現在:

其一,清靜無為。老子説:清靜為天下正。就是説人若清靜,就會正確地去立身處世,如做人要正派,做官要公正廉明等。在《道德經》中“清靜”、“無為”是兩個頗相類似的範疇,同時,它和“寡欲”也有著一定的聯繫,他們都是“道”的部分表現。在後來的道教中常以它的“無為”或“寡欲”作為一個連用的術語,如道經中所説的“清靜無為”或“清心寡欲”。

在《道德經》中,還有一個與它相對的名詞,那就是“濁”,並且還有著相生相化的關係。老子説:有道之士,性體圓明,湛然清澈,處於萬物之中,與天地渾然一體,民之所樂則樂,民之所憂則憂,和光同塵,沒有什麼區別。那麼誰能除盡後天的七情六欲,蕩盡塵俗一切污濁,使其心寧靜呢?只有返回其先天的虛明體性,就如濁水慢慢而靜,才能澄清而重現。所以有道之士,身雖處塵俗之中,其性順物而自然,不染不著,不滯不留,如似渾濁一樣,其真性常在。

這段話説的不僅是道家清靜功夫,還是一種生活方式,也就是説,人處在一個紛繁蕪雜的社會裏,如何去避開塵世,達到清靜,那就要做靜功,當靜功做到一定境界時,更要繼續堅持下去,即會見到光明。老子認為這都是“道”的表現。對此,《清靜經》説得更直截了當,它説:“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指出“清”和“濁”是“道”表現出來的兩個不同側面。所以,在老子的宇宙觀中,“清靜”是大自然最早的形態;在人生觀中,“清靜”是一種社會生活方式。就清與濁這兩個方面而言,後者必須服從於前者,因為老子是本著傚法地天、宗祖自然的宗旨來闡述大道的,所以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必須與自然相協調,這樣才能以萬物養育群生。

《清靜經》説:“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這裡所説的“無形”、“無情”、“無名”都是説明“道”的“清靜”,不但要“清靜”,而且要“常清靜”,要“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應常靜”就是“清靜”。在經中又叫“真靜”,就是要“心無其心”、“形無其形”、“物無其物”,能夠“唯見於空”,並且“觀空亦空”,最後達到“湛然常寂”。

然而,這裡所説的“無為”,並不是“無所作為”,是指遵循自然,按照天道自然的法則辦事,不妄作為,不亂作為。簡而言之,就是天道自然無為,人法于道也應當無為。老子所説的“無為而無不為”、“無為而無不治”正是“無為”的真正宗旨。《老子河上公章句》説:“法道無為,治身則有益於精神,治國則有益於萬民。”可見“無為”既是修身處世的原則,又是治理國家的政治準則。

從修身處世方面來看,“無為”是道教人生哲學的主要原則,也是做到返樸歸真的主要方法。《淮南子》説:“是故聖人內修其本,而不外飾其末,保其精神,偃其智故,漠然無為而無不為也,淡然無治也而無不治也。所謂無為者,不先物為也;所謂無不為者,因物之所為。所謂無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謂無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

《淮南子原道訓》,《諸子集成》第8冊,第9頁。

並且強調“人莫得自恣,則道勝,道勝而理達矣,故反于無為。無為者,非謂凝滯而不動也,以其言莫從己出也”。

《淮南子主術訓》,《諸子集成》第8冊,第147頁。

指出“人無為則治,有為則傷。無為而治者,載無也。為者,不能有也。不能無為者,不能有為也”。

《淮南子説山訓》,《諸子集成》第8冊,第262頁。

所以聖人內修其本質,而不外飾其華表,保養精神,充分發揮他的聰明才智,漠然無為而無不為,淡然無治而無不治。從以上所言可以看出,《淮南子》處世思想中的“無為”,就是順應天道自然而不為妄作為。

其二,見素抱樸。《道德經》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樸”就是“樸素”的意思,《説文》講:“樸,木素也。”在《道德經》中“樸”字有時也作“敦厚”來解釋,如説:“敦兮其若樸。”有時也可以當作“道”來理解,如説:“樸雖小,天下不敢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有時也説成“歸樸”,如説:“常德乃足,復歸於樸。”可見“樸”是道之本,人之性,物之情。上古之世自然古樸,上古之人自然古樸,人生之初自然古樸。然而由於情慾之弊,世人離道愈來愈遠,身不得保,國不得治。道教講“抱樸”,就是去除後天之偽,復歸於嬰兒,復歸於樸素之道。

《道德經》説,聖人在天下,處處謙虛謹慎,含藏內斂,不露鋒芒,與百姓和光同塵,不論尊卑,不分貴賤,對大家一視同仁,平等看待,其心與萬民之心渾然一體,如初生嬰兒之心,就是這個道理。那麼治世如何才能返于古樸呢?老子認為,要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這樣才會民利百倍,民復孝慈,盜賊無有。並説:“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其三,少私寡欲。對此,老子還説過一些“無欲”、“不欲”和“寡欲”相類似的名詞。在老子思想中,對於“人欲”的節制,是非常重要的。他説: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他的這一認識,是從他的“道”中體現出來的。他説:大道廣泛流行,無所不至,無所不遍,它可左可右,可上可下,可順可逆,在方為方,在圓為圓,向無定向,形無定形,任其物性,順其自然;它化生萬物,創造世界而不推辭,作出巨大成就而不自以為有功,養育了萬物而不加以宰制;它不求名利,無私無欲,可稱它為“小”,萬物歸附它而它不自以為主,可稱它為“大”,由於它從來不自大,所以能夠成就其偉大。他説:“道”的偉大是説不完的,從大的方面來講,是萬物歸焉而不辭;從小的方面來説,就是“無欲”,但聖人務小而不務大,而結果卻能成其大。他認為“道”的本來面目就是“無欲”,“無欲”的後果是成就了“道”的偉大,所以他主張寡欲,“少私寡欲”是“返樸歸真”的起碼的要求。

在此,老子不但提出了“返樸歸真”的思想,還為廣大修道之士指出了“返樸歸真”的修煉方法,即“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並將之奉為三寶,身體力行。他任周守藏室史其間,為官清廉,衣著樸素,不求華飾;後見周室衰微,於是就棄官西行,留下了一部流傳千古的偉大著作《道德經》。

道教追求返樸歸真,“樸”、“真”是道本質的反映,是為人德性的最高境界。《道德經》説:“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把“赤子”作為“樸”的典範。並在描述真樸之士時説:“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渙兮若冰將釋,敦兮其若樸。”莊子和列子亦主張返樸歸真,遵循無為的原則,以復歸原始混沌淳厚樸實的自然狀態,後世許多高道大德銘記古訓,均以返樸歸真作為修身的重要原則和理想,加以繼承發揚。

老子見素抱樸的社會哲學,生發自他對社會人生種種現象的觀照與反思。針對人生價值普通的迷失,老子曾經講過一段意味深長的話語:“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青、黃、赤、白、黑為“五色”,宮、商、角、徵、羽為“五音”,辛、酸、鹹、苦、甘為“五味”,金銀珍寶為“難得之貨”。在這裡,老子為人們道出了一個雖曰簡單、但並非人人都能理解和接受的道理:即過分追求形而下的感官刺激與享樂,非但無益於人的身心健康,反易使人的身心備受傷害,在各種各樣的奢侈享樂中,人的精神外馳而不知復返,迷于享樂的物欲而難以自拔,喪失了原本的自我,不知自我原本為何種狀態,甚而陷入人而非人的地步。

在老子看來,人的生命本相是豐富多彩的。在各種官能欲求的上面,人心本身還有在形而上的超越層面上的追求,從而促使生命境界的超拔、提升。而在奢侈享樂中,官能的欲求完全左右了人的生命的方向,使其迷失了自我,無法正常發揮其合理疏導官能欲求、正確把握生命方向的偉大作用。什麼形上價值的追求,什麼生命境界的超拔、提升,更是完全談不上。人們賴以安身立命的寧靜祥和的精神家園,就此被吞噬盡。人完全墮落為一種受官能欲求所驅使的不能自主的存在,生命從此失去了內在的價值,生活也不再恬靜有致。

老子指出,時人不僅追求感官的刺激與享樂,而且還嚮慕人間的各種美譽,以求為自己的人生罩上耀眼的光環。這些美譽誘發了人的分別心與好爭意識,同樣打破了人心原有的平靜。“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人們知道了何為美、善,同時也就知道了何為醜、惡。因為世間萬象總是以對待互顯的方式而存在的,所謂“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人們一旦認識到各種美譽令名的可貴,自然地就會知道各種惡名的可鄙。分別心形成後,隨之而來的,必然是人們對他們心目中的各種美譽的追逐。

在老子看來,人們嚮慕和追逐仁義孝慈之類的美譽,其目的並不是為了自身生命境界的超拔與提升。相反,他們的目的主要是為了使自己爭得能夠顯示自身高貴于他人的外在資本。因此,對於各種美譽的追逐,非但沒有提升人們生命的境界,反而加劇了人心的墮落。這與官能欲求對於人的生命所造成的傷害相比,實在過之而不及。

官能的欲求與美譽的嚮慕,使名利享樂成為人生的唯一追求,人的生命被逼進了狹小的名利場中,唯名是求,唯利是圖,消磨掉了人本身所內含的奔騰上揚、超越提升的本性。社會,毫不誇張地説,成了一個人人爭名逐利的戰場。換而言之,安詳寧靜的社會,在物質主義的魔法下,已經變成了一個超級的名利場,人世間已不再有絲毫的公正性可言!針對社會中這種從上至下普遍盛行的好貨嗜利風氣,老子沉痛地發出了警告:“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失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他曉示人們,如果一味地追求名譽與財富,適足以傷身害心。在財富名利與生命兩者之間,究竟哪一個重要,人們應該警醒而分辨清楚。


轉載自  國際道教論壇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活著,就要善待自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8-22 01:08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