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9-12-6
- 最後登錄
- 2025-7-22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7331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28558
- 相冊
- 1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弘道于東漢末年,創立於東晉中葉的靈寶道派,奉《道德經》、《靈寶經》為教典,尊葛玄為始祖,以葛玄“心物互證、性命雙修”的《太極圖説》文為心靈煉養(養護)的心學理念和道派修持行止的指導思想,從而建構起獨樹一幟、有別於其他門派的教義、旨趣、戒律、科儀、符籙、丹道、醫藥、養生、著述等經教體系,從而“風教大行,世世錄傳”。
梁陶弘景著《真誥》卷20。
靈寶道派的心學理念和經教體系,充滿著濃郁的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和深邃的哲理思辨;從心理、人性、善行的角度,折射出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明,體現著厚重的歷史價值,在中國道教史上有著重要的位置,對中華道教的發展産生過有力的推動作用和重大的歷史影響。拙文主要對靈寶道派心學理念的哲學基礎、歷史價值、現實意義試作一簡略、粗淺的論述,敬請方家教正。
一、靈寶道派心學理念的哲學基礎
靈寶道派始祖葛玄,弘道60年,行持22處;終身秉承“尊道貴德,無量度人”的至高目標,注重心、意、性、命的修煉和道德教化的踐行。早在三國吳地弘揚《古靈寶經》時,就總括了《道德經》和《古靈寶經》的精義,從丹道角度撰寫過一篇最早的心學論文《太極圖説》。他在這篇開“心物互證、性命雙修、心靈煉養”之先河的文章中這樣寫道:“夫太極至大而難言也。以之近取諸身,人人皆有此太極焉。何以見之?蓋太極即心也,心即太極也。人心存誠主敬,則太極明;瞋忿嗜慾,則太極蔽。是以吾之心正,則天地之心亦正;吾之神清,則太極之理自得。若能一念不起,久久澄湛,靜極虛篤,虛室生白,方見天地之心,而道自歸矣。此豈不由正心誠意以致之耶……”
清代重刊木刻影印版《藏外道書道藏輯要》危集六,凝陽子纂“葛仙翁衝玄至道心傳”。
可以説葛玄心學理念的形成,本源於老子“致虛極,守靜篤”(《道德經》第16章),“見素抱樸,少私寡欲”(《道德經》第19章),“鎮之以無名之樸,夫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道德經》第37章),“常德乃足,復歸於樸”(《道德經》第28章),“我無欲而民自樸”(《道德經》第57章)以及禍福得失、心理修養等等方面的論述。老子在《道德經》中反復強調“樸”在心靈煉養中的“真我”作用,他認為“樸”是大道,“樸”是人心,人的心靈思維昇華後,可以“返樸歸真”上升到更高的層面;不同的心靈養護,會導致非善即惡的結果,故人要抱樸守真,常懷一顆純樸的淡泊之心,才能守住真正的自我。
老子抱樸守真的辨證哲學思想,是對人類生命的最大關愛與呵護,也是對為人處世根本行為的真規箴言;當然更是葛玄心學理念的全部哲學基礎。從《太極圖説》文章中,不難看出葛玄對老子的哲學思想有了傳承性的發展。首先,他將人心喻為太極,闡述了人心的善惡作用及其巨大的創造與毀滅能量,是萬物之因,可致萬事之果;再是提出人心即太極,太極即人心,人心像太極一樣,其大無比,其用無窮;最後,引申出人心與太極相互轉化的終極規律,確立人心是天地之心,人心正則天地之心亦正,人神清則太極之理自得,這一精闢結論。這種獨特的致思傾向,對中國傳統哲學史的發展,實屬一大貢獻。
葛玄認為,人乃萬物之靈,靈在九竅之主、生死之本、善惡之源的那顆有如“太極”的本心,為使這顆本心心智澄湛清正、不至歪邪,有必要對心靈進行持之以恒的養護。心靈的養護,關鍵在於正心誠意、一念不起、致虛守靜、抱樸守真,摒棄慾念才能虛室生白,方見天地之心,善根植焉,大道自歸,乃合天德。可見“心”是一個人精神、思想、意念、感情的概念性通稱,是性與命的總樞紐,“形為心役,心為形役”,心靈思維支配著形體行為,形體行為又影響著心靈思維,兩者的相互作用,可使精神變物質,物質化精神,造構出善或惡的形態結果。《傳授三洞經戒法籙略説》卷下,對心有過這樣的定義:“心者禁也,一身之主,禁制形神,使不邪也。心則神也,變化不測,無定形也。魂在肝,魄在肺,精在腎,志在脾,神在心,故以字殊隨處名也。”
閔智亭、李養正主編《道教大辭典》第323頁,華夏出版社,1994年8月,第1版。
五臟功能各有所屬,要在煉養好心,心好則神清而意正,善惡分明,生死有鑒,本源樸真,行為自然合乎規矩,處世自然適度,和諧自然相偕。
葛玄在《太極圖説》這篇文章中,在老子哲學思想的基點上,將人類的心理思維活動與精神物質的互變規律聯繫了起來,首創精神物質互為作用的“心物互證”、“知性識命”的心學理念,將樸素的辯證唯物觀與主觀唯心觀進行了有機的探索性結合,從而確立了獨特的“至道心傳”——心學理念,併為後來創立的靈寶道派所接受,成為這個道派的心學理念和指導思想。清代高道凝陽子對此有過高度的感言性評讚:“至道心傳,露形紙筆。非人難授,非德難成。訣盡玄機,世之罕見。金寶世間有,仙訣人世無。有緣遇此訣,勤行陟仙都。又曰:煉丹自有真爐灶,何必區區向外求?心若靜時身自定,身心靜定見丹頭。精神魂魄意,攢簇歸神位。靜極見天心,自然神明會。”
清代重刊木刻影印版《藏外道書道藏輯要》危集六,凝陽子纂“葛仙翁衝玄至道心傳”第1頁。
二、靈寶道派心學理念的歷史價值
東晉間,葛玄的侄孫葛洪,經葛玄家族和輾轉師承的雙向傳承,最後受葛玄入室弟子鄭隱的傳授而全盤繼承了葛玄的道統。他自號抱朴子以煉養、著述而發揚光大了葛玄的心學理念和煉養方術;撰寫出經典名著《抱朴子》,為後來的神仙道教和靈寶道派提供了豐厚的學術理論,奠定了以抱樸守真、性命雙修為主體內涵的心學觀念和濟世度人、外儒內道的葛氏宗風。他在《抱朴子內篇》卷10“明本”一文中,對叔祖葛玄的心學理念,明確、精準地高度概括為:“全大宗之樸,守真正之源者也。”
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第25冊40頁,華夏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認為葛氏攬要墨、法,道、儒互攝的心學理念,就是旨在涵養心性、煉養心智、養護心靈。其要在於去除浮躁、滌盡物欲、復歸於樸;唯“樸”才能知足、知止;知足、知止才能守住真我之源,保持心靈的潔凈。因為“知足者,常足也;不知足者,無足也”。“禍莫大於無足,福無厚乎知止。抱盈居衝者,必全之算也;宴安盛滿者,難保之危也”。
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第25冊181頁,華夏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抱朴子》這部經典,將老莊哲學和葛氏心學發展到了巔峰,它那心物互證、性命雙修的精微哲理,完整、準確地詮釋了知性識命的本義,所以他理性地宣稱:“我命在我不在天”,其心靈煉養達到了極致;心學理唸有了新的創見性超越,體現了重要的歷史價值。
東晉前秦建元元年(365),葛洪的侄孫葛巢甫根據二葛(葛玄、葛洪)的心學理念和經教儀范,造構了一大批靈寶經籍,正式創立靈寶道派,在突出“心物互證、知性識命”、“正心誠意、性命雙修”的心學理念基礎上,通過“神道設教”來倡行道德教化;提出“仙道貴生,無量度人”、“齊同慈愛,異骨成親”、“全其本年,無有中傷”、“傾土歸仰,鹹行善心”、“國安民豐,欣樂太平”等一系列具有濟世度人、普世價值的教義、旨趣,推動著大江南北的無數信眾朝著抱樸守真、陶冶情操、養護心靈的宗教之路行進著、膜拜著、傳衍著;“佐時宣化、敦風厚俗”的歷史價值得到具有一定教化深度的體現。
靈寶道派的心學理念,決定了它的弘道目的就是“勸人為善、平等普度”。主旨就是高度地關注社會、國家、民眾,無量送達度己、度人的人文關懷。自南北朝至兩宋間,本著抱樸守真、養護心靈的意願,善道教化的靈寶經籍大出,規範、精緻、多彩的齋醮科儀給世人以心靈的凈化,給亡靈以超度的普濟;使人們懂得重本,懂得敬畏,懂得善惡,使社會充滿和諧,使人心趨向祥和的歷史價值不斷流播人間。
靈寶道派的心學理念,還給後來宋明理學的發展以致思性的裨益。其歷史價值體現在兩個方面,即儒、道是相通的、互為融攝的。諸如周敦頤、邵康節、朱熹、二程(程顥、程頤)、二陸(陸九淵、陸九齡)、三王(王陽明、王夫之、王廷相)等理學宗師、大儒、各門學派均以儒學為主體兼採道家學説,程度不同,角度不一地都認為:“心為太極”,“心乃宇宙萬物之本源”,“聖人之學,心學也”,“宇宙是吾心,吾心即宇宙”等等;再是理學的源頭都是從心、物本源的探討開始。由此觀之,葛玄早在東漢末年三國時期所創立的心學理念,就萌芽了推動中國文化前進的宋明理學的哲理思維,其真知灼見的歷史價值,垂古昭今,誠可謂是中國傳統文化寶庫中一筆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産。
三、靈寶道派心學理念的現實意義
靈寶道派的心學理念,屬於意識決定存在的哲學範疇,它始終強調了心理思維的巨大作用,像太極一樣能“派生萬物”。心理致善,可再造天地,心理為惡,可毀滅世界;這符合老子“天人合一”的宇宙本源論思想。由此可見人的本心實乃和諧之源,亦罪惡之藪,一切皆基於心的“太極”形態是澄清湛潔,還是昏蒙暗蔽。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社會存在的利欲之“風”卻誘人地吹拂不止,時刻撼動著本就靜而不動的“樹”,這顆“樹”就是人的本真之心。正確的選擇就是正心抱樸、誠意守真、固“樹”抵風,以進行心靈的養護,實現心靈的環保。
當人類歷史進入20世紀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現代工業文明程度的不斷提高,既給人類帶來了物質福利,又給世界造成了社會、生態、心靈“三大危機”。究其根源在於相當一部分人們只知無休止地追逐物質利益,從而程度不同地造成道德觀念參差不一,倫理規範有所失衡,因之物欲利益日漸滋長,自私與貪婪漫延,佔有與奢享氾濫,對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公德的弘揚,不能説沒有一點負面影響,儘管瑕難掩玉,但畢竟有些美中不足的缺失。這些問題的存在,使人們的心靈環境遭受到漸進式的污染。為此,人們的心靈環境同樣需要“環保”和“養護”。用什麼來對人們的心靈進行“環保”和“養護”?簡而言之即用傳統的道德教化來加強心理修養,以實現心靈環保。正如靈寶道派的心學理念所説:“人心存誠則太極明;瞋忿嗜慾則太極蔽。”儒學也認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是的,人性本善,卻因心靈日漸被物欲醜惡所污染而離善日遠,故應從嬰兒時代開始就教育、培植、夯固善良的本性,可見善道教化之重要和緊迫。古往今來眾多有識之士,都知道心靈教育的不可或缺,它直接關係到社會風尚和國祚命運,關係到所處時代是英模輩出還是姦惡不斷。人類總是希望真、善、美而不是假、醜、惡,世界需要和平、和諧、和順、和合,而不是掠奪、戰亂、饑餓、疾病。但這需要人性的回歸,需要人類的本心回歸到善道上來。
人性的回歸,決定於對本心的“環保”與“養護”。太極明,則人心正。葛洪總括提出了心靈養護的唯一方法就是:“全大宗之樸,守真正之源。”保全大宗(心)的純樸,守住真我的本源,只要心正意誠、知性識命、靜極虛篤、心思澄靜、慾念不起、貪瞋盡除、心靈深處、污染排除,“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莊子人間世》。
與道翱翔,至道集懷的精神境界就會在心室中生成,所謂“虛室生白”,自得“玄妙之道”;人的善良本性也就回歸了。古人認為“虛”就是孔子告顏淵的心靈養護方法,稱之為“心齋”,又叫“內齋”,其特點是恬澹寂寞、虛無恬淡,屬一種排除思慮和慾念的精神內省方法;後來宋儒也形容“心齋”是高潔的精神境界,屬心理修養的一種方法。因為“心”與“物”相對,心不虛則樸無可歸,樸既難歸,則真從何來?那就會心蔽智蒙,不知足、不知止地貪慾過甚,終至欲壑難填,貪心日熾,最後的結果只能是老子所感嘆的:“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這裡存在一個“度”的問題,凡事應適度,過度必招咎、惹禍、獲罪。太極至大,但也是按整個天體的運行規律而運動,否則也就不成其為“太極”,太極都要適度,何況人乎?這個“度”就是天理、人性、國法、規矩;人生處世要想長久,要想符合天地之心,就應該在“度”中知足、知止、知榮、知辱、知恥、知退。靈寶道派的心學理念還給人們以哲理性的昭示,諸如“知足常足,終身不辱;知止常止,終身不恥”、“內外表裏,自相副稱”、“善不可失,惡不可長”等等。總之,靈寶道派的心學理念,從廣義來説是一種外儒內道的生命哲學;“正心誠意、知性識命”則可視為係葛洪所歸納的“性命雙修”的基本原則;知性主要是在精神層面施以道德倫理的修煉,或者説對心靈進行“環保”式的養護、調節;識命則係身體體能的修煉。“性命雙修”固然重視肉體生命的修煉,但更加注重心靈的超越,其實質還是在於精神生命的超越;以“正心意誠”為圭旨,領悟“心即太極,太極即心”的精義,從而達到凈化被污染的心靈,真正起到心靈環保的作用,對當代構建和諧社會無疑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轉載自 國際道教論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