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503|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親職教養] 孩子的安全感不足,您知道嗎? [複製連結]

Rank: 2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4-10-2 17:36:41 |只看該作者 |正序瀏覽


什麼是安全感?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暨臨床心理師王意中指出,安全感指的是一種情感的狀態,就孩子本身情感上的發展來看,指的是孩子能不能夠發展出一個維持自身平穩、自在的狀態,當孩子能夠順利發展出維持本身平穩、自在的狀態後,便能進一步讓孩子擁有能夠去探索、嘗試新事物的能力。

安全感的重要性
為什麼安全感對孩子來說十分重要呢?王意中臨床心理師表示,對於擁有安全感的孩子來說,這種平穩、自在的情感狀態是「低耗能」的,簡單來說,擁有安全感的孩子,就有能力可以避免因為過度緊張、焦慮不安而造成自身情緒及體力上的耗損。

安全感越充足,越有自信心
安全感足夠的孩子,跟外界接觸的主動性會比較高,想要去嘗試各類的新經驗,同時,對失敗的接受度也較高。

安全感充足對孩子來說,就像是心裡該有的配備都齊全了,這時候孩子就有往前的力量,往前的意思是,孩子會想要去探索新事物、在探索過程中也會激發孩子的好奇心,而好奇心會讓孩子接觸新事物的機會增加,就可能激發出孩子的興趣。

「因為孩子是自己願意探索,是自己做出探索這個行動,孩子也比較容易發展出控制自己的能力。」王意中臨床心理師說。當孩子發現自己有控制自己的這個能力,自然而然的自信也會增加,孩子會覺得我有能力可以面對眼前的事。

例如:我能夠自己上廁所、我能自己到浴室、我能自己開冰箱,這些對孩子來講都是成功的經驗值,當這些經驗值不斷累積下來,孩子想擁有多一點的探索經驗這個念頭就更強烈,他就越容易能夠真正獨立。

安全感不足,易與人疏離
當一個孩子長期少了安全感這一塊,他可能較容易對人產生疏離感,較沒有辦法去感受人跟人之間的交流,當孩子一直有對人的疏離感、對人的不確定感、對人的不信任感、再加上挫折並沒有得到適度的處理,這些負面的特質就有可能被強化。

安全感不足,容易退縮、害怕嘗試新事物
對孩子而言,安全感帶著某些穩定、信任的因子,當一個孩子安全感的需求一直被忽略,孩子對人的信任感相對會較差,會有疑心、不安的感受。

因為孩子並沒有一個安全感支撐著足以讓他往前走,這會讓孩子在嘗試新事物的時候倒退回來,變得退縮逃避,而逃避所帶來的情緒中包含了焦慮不安、過度敏感緊張、依賴性高、容易受挫,也更容易對事情退縮。

安全感不足,變得越來越暴躁
與一般人想像的可能有些不太一樣,安全感不足的孩子除了上述提到的許多「內顯」的表現,例如,容易出現焦慮、矛盾、逃避行為、容易感到受挫、拒絕嘗試新事物等等。

有些孩子在安全感一直得不到滿足的情況下,會表現出較「外顯」的情緒與行為,例如,焦躁、暴怒、忿忿不平、矛盾等情緒,這樣的情況與孩子有時候經歷挫折的情緒,會轉為生氣的情緒十分相似,若長期下來孩子都處在這種焦慮不安當中,情緒性格會慢慢變得暴躁、易怒。

有關安全感的3大迷思
迷思1:依賴=安全感
有些爸媽會把過度依賴當作是孩子在自己身邊獲取安全感,以為孩子十分依賴自己,就表示孩子獲得足夠的安全感,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進一步說明,依賴指的是孩子在情感上太過於依附某一個人,孩子並沒有發展出真正的安全感,當孩子太過依賴時,情感是著重在別人的部分,是藉由外在尋求安全感而非內在發展的,因此,當孩子所依賴的這個對象消失不見或是離開孩子視線的時候,孩子的穩定力量也會跟著消失不見,開始進入過度緊張或焦慮不安的狀態中。

由上述可知,一個依賴性強的孩子,相對在安全感的建立上是更困難的,爸爸媽媽可以試著想像一下,當孩子過於依賴一個人時,就像是孩子依靠著一面牆,這面牆將支撐著孩子全部的情感,最危險的部分就是在現實的生活中,這面牆不可能一直在那裡不移動,舉例來說,當爸爸媽媽必須要去工作上班、孩子要去上幼兒園展開自己的社交生活時,孩子勢必要離開這面牆。

「一般來說,安全感比較足夠的孩子離開這面牆後,他還是有能力自己去獨力完成某些事項,例如,自己試著學習生活自理;反之,對於安全感不足的孩子而言,如果要讓他離開這面牆,自己去嘗試某些新的、獨立的經驗,例如,自己上廁所、自己去拿東西、自己去跟老師講話等都是相當不容易的。」王意中臨床心理師說。

迷思2:安全感長大再培養就好
有些爸爸媽媽認為,安全感等孩子即將要離開自己的時候再建立就好,例如,孩子要自己去上廁所、孩子要自己去上學了、孩子要離開自己的視線,這些時候孩子開始哭鬧才要幫助他,但事實並非如此。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提醒爸媽,其實,孩子的安全感從在媽咪懷孕的時候就已經開始慢慢在建立醞釀了,等到孩子出生之後,睡醒了需要爸媽的擁抱、陪伴、隨時留意他一些生理的反應與需求,這些基本的照顧、親子間的緊密互動,都會對孩子的生理、心理有所影響,更是安全感最初期的培養階段。

迷思3:先天氣質是影響孩子安全感發展的關鍵因素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表示,有些孩子的確在先天氣質上顯得比較退縮,對環境的適應力較弱,但是,後天的照顧與教養依然有非常大的影響力,會決定孩子某個特質或個性的強化。

或許孩子先天的特質是比較敏感、需要較長時間來發展出安全感的,但在後天的教養下,是足以讓孩子慢慢的對外在人、事、物的刺激,至少在情緒上取得一個平穩的狀態。

爸媽應該要試著把焦點放在後天的照顧與教養上來協助孩子,而不應該執意認為孩子之所以較為敏感、安全感不足,都是因為先天氣質的關係所致,難以改變。

造成孩子缺乏安全感的3大NG行為
NG 1:將孩子晾在旁邊
有些父母在孩子出生後,會把孩子自己一個人放在嬰兒床裡,讓孩子自己玩玩具,自己則在一旁看電視或玩手機,當孩子需要擁抱的時候,爸媽不是給予擁抱回應,而只是塞給孩子奶瓶,或者用3C產品來安撫孩子。雖然爸媽人就在旁邊,但卻像是心不在孩子身上,孩子其實都是感受得到的。

主要照顧者的疏遠、太忙碌於自己的事,都會造成孩子缺乏安全感,小一點的孩子餓了、冷了、累了,這些生理上的需求皆是,爸媽都應該即時(適時)去哄哄孩子、抱抱孩子。

有些保母一次帶很多個小孩也很容易發生這種忽略的狀況,因為保母無法一次顧到這麼多孩子的需求;有些爸媽長期在外工作,或是隔代教養中阿公阿媽本身比較少會跟孩子有肢體接觸,當孩子的生理上需求被疏忽了,他在安全感的元素上是匱乏的。

NG2:對孩子過於保護、溺愛
有些爸媽對孩子過於保護,例如,過馬路時一定要牽著孩子,孩子不論去哪裡,媽媽都一定要牽著或跟著;孩子喝飲料想自己插吸管時,媽媽說:「媽媽幫你,你很容易會弄倒。」

媽媽釋放出很多對孩子不放心的訊息,過度幫孩子做了許多事,在這樣的過程中,孩子本身的自主性、嘗試的過程、以及對自己的肯定都會受到影響,某個程度上,孩子其實接收到的是自己能力不足的訊息,無法累積自己的生活經驗。

所以爸媽若太過度的事事都幫著孩子,是讓孩子不自覺地處在依賴的狀態,這樣的依賴也容易造成安全感的不足。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建議,較佳的做法是在安全考量足夠的情況下,爸媽多放手讓孩子自己去體驗,但會看著孩子,也讓孩子知道當他遇到困難時,爸媽會陪伴著他並適時與他一起討論、解決問題,這樣適當的放手能夠增加孩子自己做與體驗學習的經驗,也等於協助孩子安全感的發展。

NG 3:爸媽經常在孩子面前吵架、爭執
爸媽經常在孩子面前吵架也是容易造成孩子沒有安全感的原因之一,尤其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不斷的看到父母在爭執吵架,孩子會時常感到擔心,認為是自己沒有能力來阻止爸爸媽媽吵架。

爸媽原本是最應該讓孩子維持在一個穩定環境下的人,當爸媽不斷在孩子面前發生嚴重的爭執時,就像是讓孩子長期處在時常會發生地震的環境中,孩子不知道地震什麼時候來?什麼時候停?震動的強度會有多少?

孩子也會出現害怕的情緒,眼前這一場戰爭是讓自己措手不及的,甚至有些吵架是很強烈的,會有不當的肢體動作出現,極端一點像是家暴、言語上的辱罵、暴力行為、摔東西等等,都會造成孩子心理狀態上的極度不安。

注意!孩子出現缺乏安全感的警訊
不同孩子會用不同方法表現安全感不足的情緒
拔頭髮、摳臉、摳手、咬手指、玩衣角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強調,當孩子內在的情緒是焦慮不安時,每個孩子會出現的外顯狀況大不相同,很難用單一行為來做為孩子安全感不足的判斷。

例如,有些孩子安全感不足的時候會歪著頭用手指不斷捲自己的頭髮、拔頭髮、摳臉、摳手、咬手指、玩衣服的衣角/衣領/袖口、手會不停地玩弄在他周遭的小東西、眼神飄忽、心神不寧、表情僵硬,似乎一直處在很警戒周遭的狀態中等等,這些都是孩子缺乏安全感時可能會出現的行為。

咬人、打人、推人、破壞東西、亂丟東西
此外,如前所述,當孩子感到不安時,並不一定只會安靜地默默退縮到角落,也可能會出現較外顯的表現。例如,今天停電了,媽媽不在身邊,孩子不一定是默默地縮起來哭,有可能會亂竄、亂叫,想第一時間逃離這個空間;因此,有些缺乏安全感安的孩子,可能會出現咬人、打人、推人、破壞東西、亂丟東西、亂竄等這些外顯行為。

如何協助孩子發展安全感?
懷孕時與寶寶的互動
事實上,在懷孕的過程中,胎兒就會受到媽媽的一些反應、情緒,以及生活作息所影響,有些媽媽會去摸摸自己的肚子,或者對著肚子裡的胎兒唱唱歌、講講話,這些安撫的動作加上聲音,對於還沒出生的胎兒來說,在觸覺、聽覺上的刺激都是有感覺的。

因此,對於孩子安全感的建立在胎兒期就可以開始慢慢進行,當媽媽的情緒平靜、生活作息穩定、身心方面沒有太多的壓力或過度不安時,孩子自然而然也會比較平靜;相反的,有些媽媽自己本身的狀況比較不穩定,連帶的就會發現孩子也比較躁動,不知不覺中,這些狀況都可能影響到孩子出生後與外界接觸的能力、情緒上的發展等等。

滿足寶寶生理需求、安穩的成長環境
剛出生的寶寶,眼睛還看不清楚,無法分辨誰是爸爸、誰是媽媽,這時的寶寶安全感來源主要是由基本生理上的滿足,除了吃飽喝足、正常排泄、睡眠充足外,爸爸媽媽的肢體接觸、擁抱,整個環境的穩定,以及爸媽跟寶寶說話的語氣、語調、音量,都會影響寶寶對於所處環境的感覺。

如果此時能盡量減少寶寶在生理上受到強烈的外在刺激、出現擔心害怕的情緒,寶寶自然而然在心理發展上就會越趨於平穩、自在。

孩子還是寶寶的時候,語言表達能力尚未發展完全,大部分的時候可能只能用哭泣來表達自己的需求,有些爸爸媽媽習慣將寶寶放在嬰兒床上就去忙自己的事,而忽略寶寶的生理需求,寶寶可能因為肚子餓了、尿布濕了、或冷氣空調太強了,造成身體上的不適,連帶造成心理狀態一直處在一個焦躁不安的情況,而這些焦躁不安便會影響到寶寶安全感的建立。

建立安全的依附關係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指出,爸媽與孩子間應該要建立一個「雖然我們離開你(孩子)的視線,但是你依然是可以信任我們的,你還是可以感到安心的。」

這種彼此信任的依附關係是必須一點一滴建立起來的,例如,當孩子年紀還小的時候,坐在客廳的地上玩,媽媽原本是陪在孩子身邊,可能忽然想要去廚房拿個東西,這時候媽媽不能想說:「我只是離開孩子一下下,拿個東西馬上就回來了,所以不跟孩子說。」而是要讓孩子很清楚他現在在這裡、媽媽現在要離開他、要去哪裡、多久會回來,否則,孩子很容易感覺媽媽好像會忽然將他拋下。

等到孩子年紀再大一點,要進入幼兒園的時候,爸媽也應該掌握相似的原則,耐心地跟孩子說明清楚當他在幼兒園時,媽媽在做什麼?例如,要去上班或在家裡做家事、照顧弟弟妹妹,以及遵守與孩子間的承諾。

例如,下午4點整就會來接他回家,千萬別讓孩子覺得自己是被拋在幼兒園的,媽媽拋下他之後,一轉身就不見了。王意中臨床心理師強調,剛開始在建立安全的依附關係時,最忌諱的就是主要照顧者很急著離開,或是不說一聲就偷偷離開,這都會影響到孩子安全感的建立。

適度放手
爸媽若是一直幫孩子完成所有事情,孩子的依賴性就會在不知不覺中被養成,爸媽要學習適度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嘗試,就算只是讓孩子自己抽一張衛生紙這種小動作,孩子都會從中發現,這是我自己行動並完成的,孩子會有一個「我做到了」的感覺,這個感覺能夠幫助孩子增加對自己能力的肯定,這樣的自信也會成為孩子建立起安全感的元素之一。

當孩子獨立探索的能力、對自己能力的肯定都比較高的時候,對人的信任感也會跟著提升,對他人或外在事物的依賴程度則會慢慢下降,孩子就能夠從自己的內部獲得真正穩定自己的力量。

觀察孩子不同反應需求,給予不同的感官、氛圍刺激
不同的孩子感受到不同的情緒,會出現不同的反應,想協助孩子增加安全感可先觀察孩子屬於哪一類型,例如:

1.肢體接觸型:有些孩子在情感滿足上的需求可能是肢體接觸,那麼,爸媽可以幫孩子多做一些幼兒按摩或輕輕撫觸;或是當孩子情緒不好的時候,可以多抱抱他、拍拍他,孩子透過這樣的肢體接觸可以感到安心。

2.聽覺型:照顧這類孩子,爸媽在跟他說話的時候,應特別注意保持語調的平穩、適中的音量、速度不要太快,或者也可以多放一些平靜的音樂與孩子一同欣賞,這些刺激都有助於聽覺型的孩子情緒平穩。

3.嗅覺型:有些孩子是嗅覺型,就像有些大人聞到某些味道會感到特別平靜一樣,此時,爸媽可以讓孩子使用他自己喜歡的味道的乳液、或者洗浴用品,也有助於孩子感到安心。

主要照顧著要試著先降低自己的焦慮感
有些爸爸媽媽會一直對孩子說:「這個不行」、「那個不准」,或是孩子根本還沒有任何行動之前,就皺著眉頭焦慮地在一旁千叮萬囑。

當孩子處於這樣一個充滿大人焦慮的環境中,他很難保持自身平穩的狀態,因為孩子會被大人情緒所影響,也很容易開始感到焦慮,擔心他自己走到哪邊或做些什麼事情,是不是又有人要發出高分貝的聲調來阻止他。

因此,若是能有個空間、遊戲角落是能夠讓孩子盡情去使用、去探索,而不會一直接收到大人緊張的情緒,也能夠幫助孩子情緒上的穩定。少了焦躁不安的干擾,孩子的情緒若能一直保持在一個平穩的狀態,對於安全感的建立絕對有正面的影響。


文章轉載自 台灣兒童教育發展促進協會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1-26 06:36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