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2414|回覆: 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軍武大觀] 以色列幼獅研發史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影音達人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4-12-21 06:36:16 |只看該作者 |正序瀏覽 | x 1
本帖最後由 寒冰神話 於 2014-12-22 18:02 編輯



以色列三角翼戰鬥機——IAI(以色列飛機工業公司)的鷲(Nesher,英譯為Vulture)和幼獅(Kfir,英譯為Lion Cub)——經歷了一段不如人意的發展歷程。1967年,以色列在與阿拉伯鄰國的六日戰爭 中大獲全勝,但戰爭的勝利反而給其空軍發展帶來了沉重的不利影響。法國在戰前就宣布對中東實施武器禁運政策,美國國務院也停止了與中東的武器交易(註:歐美當時在中東的政策是維持以色列-阿拉伯軍力平衡,並避免激怒阿拉伯國家)。法國的禁運政策使以色列採購30架達梭幻象M5J多用途戰機的合同(另有20架選擇權)成為一紙空文,而美國與以色列於1966年達成交易協議的48架麥道A-4H天鷹攻擊機也沒了下文。以色列原來就指望著這些新戰機替換老舊的達索暴風雨和神秘攻擊機,以及補充規模銳減的幻象IIICJ機群。

三角外交

1967年底,美國國務院終於同意交付48架天鷹,滿足了以色列對低端戰機(轟炸/攻擊機)的需求,但高端戰鬥機(制空戰鬥機)仍然沒有著落。為此以色列決定採取雙管齊下的策略,一方面繼續向美國求購麥道F-4E幽靈,另一方面請求法國履行30架幻象M5J的合同。最後兩方面的努力都取得了效果:美國從1969年開始向以色列出口F-4,這些新戰機在聖路易斯工廠生產線完工後,由美國空軍飛行員轉場到以色列;而法國幻象M5J的撥交更加簡便— —以色列飛機工業公司將在國內生產這種機型。


以色列A-4H後期型有著隆起的電背

1967年秋,法國政府決定繼續實施對中東的武器禁運,但法國的飛機工業卻另有打算,達梭公司還與以色列進行了關於購買幻象M5J生產線的談判,這種新型戰機已於1967年5月19日在法國的默倫-維拉羅歇(Melun-Villaroche)首飛成功。


幻影5J可以說是專門為以色列研製的,取消了不可靠的雷達系統,加強對地攻擊能力

組建項目機構

1967年底,以色列與法國達梭公司簽訂了在以色列國內授權生產幻象M5J的合同,價值7400萬法國法郎。以色列於1967年10月組建了一個專門的項目機構負責此事。然而,雖然私營的達梭公司十分熱心,但國有的斯奈克瑪公司(註:Snecma,法國著名發動機公司,為幻象M5J提供阿塔發動機)被法國政府禁止轉讓發動機葉片生產技術。以色列不得不動用特工組織,1968年4月,他們找到瑞士蘇澤爾飛機製造公司(該公司獲斯奈克瑪授權生產阿塔9C發動機)工 ​​程師阿爾弗雷德•弗朗克內希特,以25萬美元的代價買下了發動機全套圖紙,總計有20萬張圖紙、裝滿了整整24箱(註:這裡與網路流傳的以色列特工盜取幻象戰機全套圖紙的故事有所不同)。1969年9月,瑞士方面截獲最後4箱圖紙,阿爾弗雷德•弗朗克內希特被捕,並被判處四年六個月的徒刑。1972年9月22日,瑞士工程師獲釋,三年後他被以色列官方邀請參加第一架幼獅的撥交儀式。


以色列一直覬覦的阿塔9C發動機,沒有發動機就不能自己製造幻象5J


傳奇的瑞士工程師阿爾弗雷德•弗朗克內希特,因心髒病突發卒於1991年1月

黑暗中的閃電

法國政府在1968年6月撕毀了授權以色列生產50架幻象M5J的合同。然而,達梭公司堅守了諾言,將一批必要的生產設備運到以色列。以色列飛機工業公司內建起了一座秘密工廠,代號火焰(Lahav,英譯為Flame)。


Lahav工廠現在已經是以色列飛機工業公司(IAI)的分部

當初以色列賦予國產化的幻象M5J代號為雷電(Raam,英譯為thunder)。1968年8月,戰機項目機構負責人班-阿米•蓋夫(Ben-Ami Gov)向上級國防部門報告了一個五年計劃,將新型戰機的研製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生產雷電A(幻象M5J)。

  •第二階段:改進技術,以幻象III為平台試驗更換發動機。

  •第三階段:生產雷電B,這是一種更換了發動機、比雷電A更先進的版本。

按照這一計劃,作為試驗平台的戰機將於1970年4月首飛,第一架雷電A將於1970年底或1971年初撥交以色列空軍。

1962年以來,幻象IIICJ戰鬥機配套的是阿塔9B發動機,以色列空軍認為這種發動機的推力和可靠性都難以和幻象III精心設計的機體相匹配,他們希望新的幻象戰機採用推力更大的發動機。


以色列空軍認為幻象III換裝後還有很大潛力,事實也的確如此

作戰需求

美國總統詹森於1968年1月7日向以色列總理列維•艾希科爾口頭保證,將向以色列提供F-4。以色列空軍為此加快了幻象換裝項目,目標十分明確:用可靠的美國發動機裝配曲線優美的法國機身,同時採用國產新型航電設備。


以色列在歷次戰爭中把F-4的多用途能力發揮地淋漓盡致,取得了不俗的戰績

以色列空軍二部(武器裝備部)對雷電B提出了作戰需求,這是一種具有足夠自衛能力的攻擊機,可以對付敵方攔截機,可以自由退出空戰——當時的以軍主力攻擊機A -4在與米格-21空戰時無法自由退出空戰。空軍提出的要求還包括現代化座艙、部分新儀器和系統,用更先進的國產設備替換原裝的法國貨,其中重要的是埃爾塔公司(Elta)的EL/M-2001測距雷達和埃爾比特公司(Elbit)的80慣性武器投放導航系統,此外還有用於對抗敵人攔截機的七種電子設備,包括敵我識別器、雷達告警系統、後半部雷達告警系統等。


EL/M-2001測距雷達是埃爾塔公司研製的第一種機載雷達,僅具備測距功能

技術驗證平台

技術驗證機不是原型機,而是一種測試平台,用於驗證J79發動機是否能裝入雷電A的機身內。1969年4月1日,一架尾翼號為88的幻象IIIBJ被運往IAI公司,同時運來的還有原本用於F-4E戰機的兩具J79渦輪噴射發動機。最初的打算是直接將J79裝入幻象的後部機身,最大限度地減少飛機外形變化。但後​​來發現這樣做會改變飛機重心,並導致進氣困難。J79比阿塔9C更短,也比它更重。氣流到達J79的前端時速度為0.7馬赫,而阿塔發動機的理想氣流為0.8馬赫。為了能裝上J79發動機,需要對幻象機身與發動機之間的隔熱層作改動,與阿塔發動機配套的是毛氈墊和冷氣流,而美國人直接用的是鈦金屬隔熱套。IAI公司的工程師發現幻象的機身無法承受J79產生的熱量,他們只好以鈦合金替換幻象的鋁製結構,再用上毛氈墊和冷氣流。


用於J79發動機測試的幻象IIIBJ,現在的編號是988。為了安裝J79加大了後機身直徑,縮短了後機身長度,機背增加了冷卻空氣進氣口

細節設計

F-4E戰機裝備的J79-GE-17發動機附件箱位於下部,無法塞進幻象纖細的機身裡去,工程師們只能使用F-104戰機所用的J79-GE-19發動機附件箱。另一項技術修正是J79的進口導流葉片系統。該系統用於調整到達壓氣機葉片之前的氣流發生率,以便在各種氣流條件下獲得最佳氣流速度。


下置機匣的J79-GE-17發動機


F-104發動機的機匣更加緊湊些

由於J-79和阿塔9C壓縮機葉片需要的空氣速度不同,進氣道錐體需要重新設計。機體的修正還包括發動機安裝點,在不改變外部形狀的前提下增大內徑。機身尾部、發動機噴口和冷卻空氣進氣口也是全新的設計。

挫折與進展

1969年7月,以色列新型戰機研製計劃遇到挫折。美國通用公司工人持續三個月的罷工影響了J-79渦輪噴射發動機的改裝,原定1970年2月的撥交被迫延期。以色列戰機項目機構與美國通用公司沒有簽訂書面合作協議,因此通用公司的軍用發動機分部副總裁杰拉德•紐曼(Gerald Newman)要求以色列支付30萬美元的補償金。直到1970年2月底,通用公司才與以色列項目機構正式簽訂了價值510萬美元的合同。這一合同除了包括兩具J-79-GE-17的改裝之外,還授權以色列在國內生產J79發動機。以色列國產的J79版本為J-79-IAI-J1E,帶有無煙燃燒室,相關的附件、齒輪箱作了位置改動,後燃氣段用鈦金屬包圍,高馬赫數下發動機推力可達102 %。


最終定型的J-79-IAI-J1E,注意發動機後部的鈦合金隔熱套,J79是一種非常熱的發動機

技術測試

1970年8月,以色列開始對新型戰機進行地面測試。9月21日,以色列空軍首席試飛員丹尼•夏皮拉(Danny Shapira)在位於盧德國際機場IAI工廠首次試飛技術驗證機。丹尼•夏皮拉在1959年畢業於法國試飛員學院(EPNER),在以色列空軍擔任了十幾年的首席試飛員,1970年被指派到IAI公司,負責雷電項目的試飛。夏皮拉於1971年退出現役,擔任IAI的首席試飛員,直到1984年。


以色列空軍首席試飛員丹尼•夏皮拉


高速滑跑中的幻象IIIBJ技術驗證機

技術驗證機首飛成功後,與幻象、F-4戰機進行了模擬空戰。IAI項目試飛員阿薩夫•班-努(Assaf Ben-Nun)回憶:

我們將技術驗證機與現役戰機幻象和幽靈在空戰中的表現作了對比。我們在試飛中加速到2馬赫,結果讓人大吃一驚,沒有一種現役戰機能跟上技術驗證機的速度,幽靈在5公里開外,幻象也差不多。儘管其發動機更重,試飛測試系統也增加了重量,技術驗證機的直線加速仍然很快,證明了其在空戰中優異特性。測試結果令人印象深刻。


IAI項目試飛員阿薩夫•班-努


幻象IIIBJ 88號在J79試飛中後座艙安裝了測試儀器。更換的J79後的確大大提高了幻象的性能

雷電B起飛

在試飛技術驗證機的同時,雷電A的生產準備工作也在IAI的火焰工廠內緊鑼密鼓地進行著。1971年1月,阿薩夫•班-努赴美國空軍試飛員學院受訓。3月21日,丹尼•夏皮拉開始參加第一批生產型雷電A的試飛工作,同年年底。雷電A正式進入以色列空軍服役,被改名為雷電M,隨後又改名為鷲(Nesher)。1971年7月,丹尼•夏皮拉退出現役,成為IAI公司的首席試飛員,同時阿薩夫•班-努被任命為雷電B項目的試飛員。


第一架鷲——10號機幾乎就是純手工打造的


鷲/幻象5J三面圖

1973年6月4日,阿薩夫•本-努駕駛尾翼號為588的雷電B(改裝自鷲588號),進行首次試飛。而四天之前——5月31日是雷電B的最後一次地面高速滑行試驗。阿薩夫•本-努回憶:

(試飛)從滑行開始,然後在跑道上加速到100節,最後階段是稍微抬起機頭,然後停下來。其他任何一種飛機都無法在100節速度時抬起機頭或者騰空。我推至開啟後燃器後抬起機頭,糟糕,飛機已經在空中了。我把油門拉回來,著陸,放出阻力傘,飛機停了下來。這架飛機只須這麼低的速度就能飛起來,我們認為很有潛力。


788號雷電B原型機,除了J79發動機外,該機與雷電A一致


雷電B三面圖

進度延誤

雷電B項目的預定計劃是1973年1月首飛,同年11月撥交空軍,並以一個月最多4架的速度進行生產,預計國內總需求為400架。由於該項目所涉及的技術問題過於複雜,同時也因為受到1973年10月贖罪日戰爭的影響,整個國家的經濟陷入了困境,雷電B項目計劃的進度表因此被大大延誤了。


雷電B生產線,注意這些早期型號還沒有鴨翼



1974年8月9日,阿薩夫•班-努駕駛第二架雷電B——機號712——進行了首飛

1974年8月9日,阿薩夫•班-努駕駛第二架雷電B——機號712——進行了首飛。這架飛機除了機頭仍然是雷電A(鷲)的式樣——但未裝雷達,其他方面與後來的生產型相差無幾。雷電A(鷲)到1974年總共生產了50架,1974-1975年又生產了10架雙座型。隨後IAI的火焰工廠開始生產雷電B。第一架生產型雷電B——機號724——於1975年4月4日首飛,飛行員仍然是阿薩夫•班-努。


第一架生產型雷電B——機號724——於1975年4月4日首飛

獨立紀念日獻禮

1975年4月14日,也就是以色列第27個獨立紀念日前夕,第一批生產型雷電B被撥交給以色列空軍,以色列總理伊扎克•拉賓出席了撥交儀式。IAI項目試飛員阿薩夫•班-努駕駛機號為712的雷電B原型機展示了這種新型戰機的飛行性能。以色列空軍第一戰鬥機中隊(註:即101中隊,以色列空軍第一支戰鬥機中隊,初建於1948年5月,目前裝備F-16C和F-16D)指揮官赫澤爾•伯丁格爾( Hertzel Bodinger)把第一架生產型雷電B——機號724——從位於盧德的IAI工廠轉場到哈佐爾基地,此時這種新型戰機已經被正式命名為幼獅(Kfir,英譯為Lion cub)。


1975年4月14日幼獅撥交儀式上的以色列總理伊扎克•拉賓

幼獅的服役比原先的計劃滯後了兩年,這在1​​970年代噴射戰鬥機的發展史上並不算十分罕見。雖然幼獅正式入役,但其在以色列空軍中的表現並不盡如人意,這對以色列未來戰鬥機的研製和生產帶來了一些不利影響。


第101中隊排成一列的初期型幼獅C.1

幼獅服役

駐於哈佐爾基地的101中隊被選中成為以色列空軍中首支裝備幼獅的中隊。101中隊在1971年開始裝備鷲,接下來裝備幼獅似乎也是順理成章的。1975年4月,第一架幼獅來到101中隊,當時該中隊是一支同時裝備了幻象IIICJ和鷲的混合型中隊。與鷲不同的是,幼獅與幻象IIICJ大相徑庭,從日後來看,讓空戰型的101中隊改裝幼獅,這一做法非常值得反思。



第101中隊的幼獅C.1 709與743號

法國設計、以色列改進、美國提供發動​​機的混血兒沒能像人們預期的那樣迅速進入狀態,問題主要是缺乏基礎設施和備件供應。更何況在當時的1975年,以色列空軍已經把目光投向了第四代戰鬥機——次年,以色列引進了麥道公司的F-15鷹。

幼獅只能算改進後的第三代戰機,其投入現役僅比以色列引進第四代戰機略早一點。因此從服役之初,人們就十分清楚幼獅只是居於二線地位的多用途戰機,成不了頂尖的空戰平台。然而101中隊有史以來就是空軍中一流的空戰型中隊,讓他們裝備幼獅,是一種吃力不討好的做法。實際上,101中隊的飛行員往往把幼獅看作是空中優勢戰機,而不是只有有限自衛能力的攻擊機。


幼獅C.1的武器

幼獅磚頭

幼獅的發動機推力的確比幻象和鷲強勁,但整機也比後面這兩種戰機更重,而基本翼面積卻沒有改變,由此導致的高翼載惡化了操縱性。同時,由於機體重心前移,而氣動中心保持不動,影響了機動性。幼獅的氣動外形也沒有幻象和鷲那麼流暢,因此J79發動機提供的強大推力不得不用於克服這些額外的阻力。幼獅座艙的人機工程也飽受詬病,飛行員們習慣了幻象戰機的座艙佈局,對幼獅的操縱杆位置十分不滿。從1975年起擔任的IAI幼獅試飛員的阿迪•班納雅(Adi Benaya)在2002年6月回憶:

幼獅比幻象更重,也更遲鈍。它的重心比較靠前,​​導致飛機的操縱性惡化。發動機推力雖然很強,但是飛行員要的是轉向能力,這個幼獅就比幻象差,當然也沒差很多。在空戰訓練中,幻象面對幼獅時也無法迅速佔據上風。


幼獅C.2的座艙佈局,讓許多飛慣了幻象的以色列飛行員感到不習慣


幼獅的重心在升力中心前方,這顯然是過於穩定了

研製幼獅的初衷是打造一種兼有空戰能力的攻擊機,但是讓一支擅長空戰的中隊來裝備這種戰機,引起了飛行員對幼獅與幻象和鷲的比較,這種對比其實是不公平的。(這種情況很類似1971年以來有些人對幻象與鷲的比較,最後事實證明鷲的確是一種優秀的空戰平台。)幼獅的機動性不如它的三角翼前輩,飛行員對此耿耿於懷,他們很快就給早期型幼獅起了個綽號——“幼獅磚頭”。


幼獅本來就是作為戰鬥轟炸機設計的,101中隊的戰鬥機飛行員們對C.1的機動性頗為詬病

幼獅中隊

幼獅服役不久就發生了兩起悲劇。1975年12月,101中隊的兩架幼獅在事故中報廢。據說空軍司令班尼•佩雷德(Beni Peled)曾考慮過讓所有的幼獅返廠。無論這個傳言是真是假,101中隊此後成為一支純粹裝備幼獅的中隊。


101中隊的幼獅C.1 725號

到1976年年中,幼獅基本解決了服役初期遇到的困難,成為以色列空軍機群的重要組成力量。IAI公司的火焰工廠以月均兩架的速度生產幼獅,足以裝備第二個幼獅中隊。與101中隊一起駐紮在哈佐爾基地的大黃蜂中隊(註:即113中隊,初建於1955年10月,目前裝備AH-64D攻擊直升機),自1972年以來一直裝備的是鷲,從1976年開始換裝幼獅。


第113大黃蜂中隊的隊徽


早期出廠的幼獅C.1機鼻都塗有很大面積的黑色,會使人誤認為是雷達罩,實際上只有頂部一小段是測距雷達的天線罩

幼獅在1976年之後走上了實戰的戰場。從對黎巴嫩的空中巡邏起步,很快開始執行對地攻擊任務,1977年11月9日首次轟炸了位於黎巴嫩的巴解組織目標。

1977年7月之後,以色列空軍組建了第三支幼獅中隊——駐於拉馬特大衛的山谷中隊(註:即109中隊,初建於1951年7月,目前裝備F-16D)。對本來裝備A-4H天鷹攻擊機的山谷中隊來說,換裝幼獅是一個巨大的飛躍,以色列空軍這次終於做了一個明智的決定。但是山谷中隊得到的幼獅不是生產線上新鮮出爐的新機,而是開始換裝幼獅C.2的第一戰鬥機中隊淘汰下來的二手貨。


第109山谷中隊的隊徽


山谷中隊的幼獅C.1 732號

氣動外形的改進

IAI公司非常了解幼獅的弱點所在,不斷對幼獅的航電設備、武器選擇、掛載能力等進行改進,以更好地適應對地攻擊的要求,但這些改進也影響了飛機的空中表現和操縱性。經過仔細分析研究之後,IAI公司認為當務之急是對幼獅的氣動外形進行改進,而不是提高發動機的推力——幼獅的發動機本來就比幻象和鷲優​​異。


幻象米蘭的鴨翼在機鼻,由於尺寸有限所以效果並不好

改進措施是在機身前部、進氣口之下加裝一對鴨翼。法國達梭公司曾試驗過加裝鴨翼的幻象飛機——幻象米蘭(Mirage Milan),以色列希望能得到一些借鑒,但達梭警告他們這種做法並不理想。儘管如此,以色列人也找不到更好的辦法,IAI公司為一架驗證機裝上了鴨翼,同時改進的地方還包括機頭小邊條和機翼前緣鋸齒。



幼獅C.1 714被改裝成C.2原型機,增加了機頭小邊條、鴨翼、機翼鋸齒

事實上幼獅C.2的整個改進過程是其機頭安裝小邊條後帶來的連鎖反應。這種邊條有利於改善進氣口的氣流,但在高攻角狀態下會引發機身振顫。IAI幼獅項目試飛員阿薩夫•班-努建議採用機翼前緣鋸齒,以消除高攻角振顫。經過一系列的試飛後,以色列設計師最後決定採用鴨翼佈局。


獨特的機頭小邊條


幼獅C.2三面圖

鴨翼

鴨翼的弊端在於增大飛機阻力,其本身也增加了機身重量——不僅有鴨翼自身的重量,而且包括機身連接部件的額外增重。但採用鴨翼設計的好處也是顯而易見的:節省了研發時間,增加的翼面積使翼載得以降低,提高了飛機的操縱性能。鴨翼也促使飛機氣動中心前移,在降低穩定性的同時提高了機動性,飛行員的操縱能夠迅速得到飛機的響應。此外,鴨翼還能產生渦流,有助於改善氣流,增強升力並降低阻力,提升了飛機攻角的最大限制範圍。同時機頭小邊條有利於改善氣流狀況,機翼前緣鋸齒有利於減小翼負荷,增強鴨翼誘發的渦流效應。


幼獅的鴨翼是固定式的,而且有一點安裝角

這些氣動外形方面的改進增加了85公斤的額外重量,但是增強了飛機的操縱性能,尤其是低速性能,據稱改進後幼獅的失速可降低到100節。幼獅的起飛性能也得以改善,起飛距離明顯縮短,反映戰機操縱性能的持續盤旋速率從7.8度/秒提高到8.7度/秒;而反映戰機機動性能的瞬間盤旋速率從16.5度/秒提高到18.7度/秒。操縱品質也有所提高,陣風反應(飛機對大氣擾動的反應)得到優化,這對低空飛行具有重要意義。操縱桿行程也根據增強的高攻角能力作了調整。與鴨翼相連的機身部分結構進行了加強,增加了2個外掛點,這樣整機的外掛點達到9個:翼下4個、機腹中線1個、機身兩側前後共4個。


這些氣動外形方面的改進增加了85公斤的額外重量,但是增強了飛機的操縱性能,尤其是低速性能


參加巴黎航展的幼獅C.2 263號,注意進氣道下方增加的掛架

海盜和圍欄

1977年7月,幼獅C.2——綽號海盜——開始撥交以色列空軍,第一戰鬥機中隊成為首支海盜中隊。第一批幼獅——人稱幼獅磚頭相應地被命名為幼獅C1。以色列沒有對已服役的幼獅C1做大的改進,除了安裝機頭邊條之外,在C2鴨翼的相同位置也設置了小邊條。以色列認為C1的機體強度不足以安裝鴨翼,而類似鴨翼的小邊條雖然不會產生升力,但也能誘發渦流,能夠起到與C2一樣的效果。這批稍加改進的幼獅C1被稱作幼獅圍欄。


早期的幼獅C.1後來加裝了機鼻邊條、進氣道邊條,其中部分被租借給美國海軍,變成F-21A假想敵教練機


早期的幼獅C.1後來加裝了機鼻邊條、進氣道邊條,其中部分被租借給美國海軍,變成F-21A假想敵教練機

1978年,駐於以錫安基地(Etszion)的阿亞拉守衛者中隊(註:即144中隊,又名鳳凰中隊,成立於1970年代初期,目前裝備F-16A/B)開始換裝幼獅C.2。該基地的姊妹中隊——粉碎鸚鵡中隊(註:即143中隊,成立於1979年,2005年隨著幼獅C.7退役而解散)從1980年開始換裝。在八十年代早期,幼獅在以色列空軍中已牢牢佔據了一席之地。四個中隊——戰鬥機中隊、大黃蜂中隊、阿亞拉守衛者中隊和粉碎鸚鵡中隊裝備的都是幼獅C.2;唯有中隊仍然裝備最老的幼獅C1,當然這批飛機已改進到幼獅圍欄標準,直到1982年末,他們才最後換裝幼獅C.2。山谷中隊退下來的這批幼獅C1被轉交給哈佐爾基地的預備役內陸中隊(註:即254中隊),這樣到1984年為止,以色列空軍總共擁有了六支幼獅中隊。


144鳳凰中隊隊徽


1977年144鳳凰中隊的幼獅C.2 871號,空優灰塗裝


1977年144鳳凰中隊的幼獅C.2 871號,空優灰塗裝

幼獅建功

1970年代後半期,黎巴嫩是以色列空軍大展身手的熱點地區,幼獅期間參與了多場空戰和對地攻擊行動,其中最值得銘記的是1979年6月27日這一天。以色列派出偵察機作例行偵察,由此引發了一場與敘利亞戰機的大規模空戰。以色列的偵察由2個四機編隊進行護航,前面是F-15編隊,其後是作為後援的幼獅和F-15混合編隊,來自101中隊的A副中隊長(註:以色列空軍中隊採用一正二副指揮官制度,A副中隊長亦即第一副中隊長,亦稱高級副中隊長)埃胡德•本-阿米泰(Ehud Ben-Amitay,又稱Udi Ben-Amitay)擔任三號機,應急飛行員沙依•埃舍爾(Shai Eshel)擔任四號機。

敘利亞出動了8架米格-21,以色列的兩個護航編隊奉命予以攔截。當以色列的第二個編隊趕到戰區時,空戰早已打響了。幼獅長機埃胡德•班-阿米泰作了一個垂直機動,咬住一架落單的米格,不料那架米格突然爆炸,這是F-15射出的空對空飛彈的傑作。阿米泰又將目標對準低空的一架米格-21,但是那架飛機也被緊隨其後的F-15用機砲擊落。


在1979年6月27日的空戰中,F-15首先發射響尾蛇飛彈擊落一架米格-21

沙依•埃舍爾比他的長機幸運。他在長機俯衝追擊米格-21後與其失去了聯繫。埃舍爾看到一架F-15正在追逐低空的米格-21,他知道自己搶不過F-15,就爬升到高空轉向,發現2架米格-21。他飛到敵機後方,對准其長機發射怪蛇3。飛彈正中目標,敘利亞飛行員彈射。激動不已的埃舍爾朝剩下的那架米格發射了第二枚飛彈,但這次火控系統未能鎖定目標。沙依•埃舍爾和他的幼獅874由此獲得了幼獅在以色列空軍中的唯一一個空戰勝利紀錄。



唯一擁有擊墜戰績的幼獅C.2 874

雙座幼獅

幼獅的換裝訓練本來使用的是雙座鷲戰機。1970年代後期,以色列空軍的幻象和鷲陸續退役,到1979年只保留了一支裝備鷲的戰鬥機中隊,剩餘的雙座鷲都被賣給他國。以軍迫切需要雙座幼獅用於訓練飛行員,IAI為此開始製造幼獅TC.2。

IAI的工程師取消了單座座椅後部的油箱,騰出的地方用於安裝第二套座椅,同時飛機機身略有加長,原本在座椅後部油箱之下的空調系統改裝到加長的機頭部位。此外起落架、座艙蓋等也作了相應修改。



幼獅TC.2的特點是具有極長且下垂的機鼻,兩側還有細長的邊條

1980年9月28日,IAI試飛員阿薩夫•本-努駕駛尾翼號303的幼獅TC.2進行了首飛。幼獅TC.2隨後進入小批量生產,為本國空軍製造了10架,另有2架供出口。


1980年9月28日,IAI試飛員阿薩夫•本-努駕駛尾翼號303的幼獅TC.2進行了首飛

偵察型幼獅

IAI公司在雙座幼獅的基礎上開始研製偵察型幼獅。在雙座型幼獅偵察機方案還在紙面階段,1979年7月4日,阿薩夫•班-努試飛了一架機頭安裝偵察設備的單座幼獅C.2(機號892 )。隨後兩架幼獅C.2(機號819和851)被改進到偵察機標準(機號也相應改為419和451),逐漸取代了偵察型幻象III的角色。1980年9月23日,阿薩夫•班-努駕駛機號為851的幼獅C.2測試了飛行包線。


編隊飛行的幼獅RC.2偵察型419和451號

偵察型幼獅是偵察型幻象III的繼承者,但其相對於後者來說,其主要的改進不在於照相裝置,而是航電設備。偵察型幼獅裝有慣性導航系統,而幻象還依賴於羅盤、地圖和目視觀察。


幼獅RC.2偵察型的機鼻是可以更換的,圖中415號安裝的是02號機鼻


幼獅RC.2偵察型451號,安裝01號機鼻。機鼻前段的照相機艙室可以旋轉的


模塊式機鼻


機鼻還有角度刻度

偵察型幼獅的機頭與幻象類似,可根據任務需求搭載各種偵察設備,如用於拍攝低空全景的摩西爾(統治者)相機、用於全景攝影的管子、蔡司RMK- A垂直照相機和HR-308T型48英寸高分辨率遠程斜軸照相機。

幼獅的武器裝備

作為幻象攔截機的衍生機型,幼獅的武器裝備配置更適合空戰而不是對地攻擊。早期幼獅有七個外掛點,載彈量超過4噸。然而,機翼最外側的兩個掛架一般固定地掛載紅外纏鬥飛彈——一開始是AIM-9響尾蛇,1978年之後是拉斐爾公司的怪蛇3。空戰時兩枚空對空飛彈是不夠的,但在執行對地攻擊任務中,兩枚飛彈也差不多夠用了。


幼獅機腹的NAPGACH多聯彈射掛架,一般是掛載5枚MK82炸彈


獨特的MADNAP可掛彈油箱

幼獅的發動機耗油量很大,而機身油箱相對較小,這使得能用的機身外掛點進一步減少。幼獅在對地攻擊時一般需要攜帶副油箱,要麼是一個機腹副油箱,這時只剩下兩個掛架留給航空炸彈;要麼是攜帶兩個翼下副油箱,這時機身下還有三個掛架可用。為了增強攜彈能力,幼獅採用了NAPGACH(機腹炸彈掛架)、MADNAP(可掛彈油箱)和複合掛架等技術,能夠掛載多達19顆炸彈,總載彈量超過4噸。但實際上在攜帶兩個翼下副油箱時掛彈一般不超過7顆;攜帶一個機腹副油箱時掛彈不超過6顆。此外可掛彈油箱數量也不足,只有山谷中隊和粉碎鸚鵡中隊先後裝備。


幼獅C.2外掛武器展示,都是傳統武器

早期幼獅只能使用非精確導引炸彈,主要是通用炸彈、集束炸彈和火箭彈等。後期幼獅增加了兩個掛架,能夠掛載四枚空對空飛彈。實際上多出來的兩個掛架一般用於掛載雷射導引炸彈,這使幼獅擁有了精確轟炸能力。


後期幼獅C.7為了自主引導雷射導引炸彈,還在機鼻下方安裝了鋪路便士目標指示吊艙

航電系統的改進

1980年代中期,電子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而幼獅的航電還處於1970年代早期水平,對航電系統的改進迫在眉睫。改進後的新型戰機被稱作幼獅C.7,這是幼獅的最後一種改型。

幼獅航電系統的核心部件是IAI/Elbit公司的WDNS-141武器投放和導航系統,在幼獅C.7上升級為WDNS-391系統。該系統包括Elbit公司的任務電腦、IAI公司Tamam分部的中央空氣數據電腦和慣性測量單元、El-Op公司的平視顯示器,以及Elta公司的EL/M-2001B測距雷達,下視模式時具有優異的地面雜波過濾功能。座艙佈局也作了調整,以適應手不離桿操縱系統(HOTAS);在常規的飛行顯示螢幕之外增加了單色陰極射線管顯示器。座艙儀表板左下方是Elbit公司SMS-82存儲管理系統的陰極管,右上方是Elisra公司自衛雷達告警接受裝置的陰極管,這一佈局與幼獅C.2相同。此外沿用幼獅C.2的還有Elta公司的AN/ARC-51超高頻收發機和磁帶錄影機。


幼獅C.7的座艙

幼獅C.7

幼獅C.7的改進增加了64公斤的空重,但相對提高的性能而言,這是完全值得的。1971年-1984年擔任IAI公司首席試飛員的丹尼•夏皮拉評論道:“1960年代,為轟炸單個目標,我們需要派出四架飛機,才有希望能直接命中目標。到了1980年代,只要一個幼獅雙機編隊,就能確保完成任務。”

幼獅C.7除了航電系統的改進之外,還換裝了新型發動機J79-IAI-J1E,起飛推力從17750磅提高到18750磅。此外起落架結構做了加強。首架幼獅C.7於1983年7月31日撥交以色列空軍,阿亞拉守衛者中隊是唯一一支換裝幼獅C.7的中隊。幼獅C.7保持著較低的生產率,直到1986年停產。IAI的火焰工廠原本計劃生產幼獅的繼承者獅式戰機。


IAI火焰工廠的幼獅生產線



1983年4月IAI展示首架幼獅C.7 512號


1983年4月IAI展示首架幼獅C.7 512號

根據IAI公司的數據,1975年到1986年間,幼獅總共製造212架,年均大約20架。幼獅共有四個版本:基本型、鴨翼型C2、雙座型TC2和改進型C7。IAI公司計劃生產“獅”戰機的美好計劃被打破了。1987年8月30日,以色列官方因美國因素決定終止“獅”項目,以色列自行研製戰鬥機的努力就此告終。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軍武十字勳章

狀態︰ 離線
4
發表於 2014-12-21 20:33:06 |只看該作者
看來以色列也遇到 研發被美國掣肘的情形
我們比他們好一點至少 我們做出經國號了

Rank: 4

狀態︰ 離線
3
發表於 2014-12-21 19:10:37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寒冰神話 於 2014-12-22 17:48 編輯
上帝之鞭8 發表於 2014-12-21 15:19  
以色列幼獅早期似乎也想外銷給我國~不清楚這段故事..請各位可以補充一下


好像是20幾年前,我們想買F16或AV8,當時美國不賣,以色列認為有利可圖,就向我們推銷了二手幼獅。

當時的報導標題:獵鷹(F16)、獵犬(AV8),最後獵到老獅子。
還好我們沒買

Rank: 5Rank: 5

狀態︰ 離線
2
發表於 2014-12-21 15:19:26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寒冰神話 於 2014-12-22 17:47 編輯

以色列幼獅早期似乎也想外銷給我國~不清楚這段故事..請各位可以補充一下

點評

AA13281  最主要還是美國因素. 美國不希望我們買以色列武器 當時沒買成想改買幼獅引擎J79. 也被美國阻止  發表於 2014-12-22 00:45:16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8-26 02:54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