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4-11-1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8763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4304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致中和
我國文化最重要的是一個道字,道是一切學問的根本,所以孔子說[志於道]。道字的意義,可以禮記中庸裡的一句話來解釋。中庸說:[率性之謂道]。性的真義,非到聖人地位不能瞭解,一般人研究儒經,只能略知性是人人本然具有的本性,性是一切智仁勇的總源,但是人人不能自知。不自知,便不能發揮作用,因此,可貴的就是道,儒家所講的道就是要明瞭這本性。無論甚麼人,只要他明瞭本性,加以篤實的修行,他就能成為聖人。率性的率字,依鄭康成注,當循字講。循是依順的意思.率性就是依順本性而不違背。
學道能學到不違本性,那就是有道之人了。然而學道的人多,率性的人太少,原因就是一個情字在作祟。人的情感種類繁雜,禮記禮運篇略說七種,即是喜怒哀懼愛惡欲,以這七種包括一切人情,中庸則簡化為喜怒哀樂四種.無論那一種情,一經發動,如果不能節制,都能令人違背本性,喪天害理。而且這些情感都不是學來的,所以禮運說是[弗學而能]。孔子通達人情,知道率性不是易事,因此教人調理情感,使達中和之境,然後便能率性。中庸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又說:[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雖是中和的境界,但也不容易造詣。孔門弟子學道,以顏子的成績最優,顏子不遷怒,尚不能不發怒,可見中和的[中]字也非常難學。因為無論何人,不能不與環境接觸,一觸便生情感,即使在夢中,仍與夢境接觸,而發喜怒哀樂之情,所以,不發喜怒諸種情感,談何容易。顏子所以高明,就在他剛發怒時,即能警覺,不使其遷流不息,這已超過了[發而皆中節]的修養,要有了不起的工夫才能辦得到,一般人不知道要學到甚麼時候才能如此,但能先求發而中節,不斷的練習,自然能以希賢希聖。
普通人說話,習慣於把性情兩個字合為一個名詞。研究固有文化,才知道性是性,情是情,而且講明背情率性的道理,令人自覺,不必向外妄求。把這樣的道理化導人群,自能幫助人群發覺人性尊嚴,肯定真正的自我,消除一切愚昧的禍害,共造人間一團中和之氣,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便可由此實現。孔子說:[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我們保有這樣優美的文化,沒有理由不求發揚光大,貢獻世界人文。而欲發揚光大,必須自己切實的修道。唯有以道成就自己,方能成就他人。
——摘自《儒學簡說》 徐醒民教授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