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2060|回覆: 4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軍武大觀] 駁殼槍軼事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影音達人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5-2-1 05:18:57 |只看該作者 |正序瀏覽 | x 2
本帖最後由 寒冰神話 於 2015-2-1 18:55 編輯

毛瑟C96(Broomhandle(掃把柄)Mauser / Mauser C96),又稱駁殼槍,是一種由毛瑟在1896年推出的全自動手槍,因其槍套是一個木製的盒子,所以在我國稱為「盒子砲」或「匣子槍」。另外在我國還有駁殼槍、快慢機、自來得、大鏡面等別稱。


毛瑟C96

沒有一支槍能像駁殼槍那樣在我國的近代史上留下如此之深的痕跡。在20 世紀的前50 年中,它一直活躍在我國的軍事甚至是政治舞台上,在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歷史事件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它在我國是那樣普及,以至於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它曾一度作為手槍的代名詞。


標準型M1896 式駁殼槍。該槍型在德國一直生產到1930 年。槍身左側後側刻有毛瑟公司的商標

名字 最多的手槍

駁殼槍最早何時出現於我國,現已無從考證。有一種說法認為是十月革命後流亡中國(中華民國)大陸的白俄最早將這種槍帶入國內,當時軍閥張宗昌、張作霖的白俄僱傭軍中,很多人隨身都攜帶一支駁殼槍。但實際上在此之前,駁殼槍在我國國內就已經有使用。早在民國元年年9 月,北洋政府陸軍部就與德商禮和洋行(Carlowitz & Co) 簽約,購買自來得毛瑟手槍200 桿 ,連同500 發子彈和全套附件,每把價值足銀58 兩,證明在民國元年中國(中華民國)就出現了這種價格不菲的舶來品。


毛瑟公司為俄國訂製的“Bolo” (Bolo 是布爾什維克Bolsheviks 的簡稱)駁殼槍。該槍系在短管警用型的基礎上發展而來,曾有相當一部分隨流亡中國(中華民國)的白俄進入中國(中華民國),是最早進入我國的駁殼槍之一

駁殼槍的名字總是和毛瑟聯繫在一起的,很多時候都把這種槍叫做毛瑟手槍。儘管缺乏相關資料佐證,但一般認為它並不是毛瑟的發明,而是德國槍械師費德勒(Feederle )兄弟於1893 年設計的,次年在德國奧本多夫的毛瑟兵工廠製成樣槍,並先後在德、英、比、法等國獲得專利(專利申請人是毛瑟),1897 年初正式定型為M1896 式手槍,又稱C96 式。

對外來事物一貫敏感的國人,很快便接受了駁殼槍這種新式武器。但在舊國人們文化水準普遍不高的情況下,對駁殼槍那一長串洋文名字卻是無從下口,但國人有自己的辦法,他們根據各種駁殼槍之間的差異,分別給它們起上一個簡短的綽號,既朗朗上口,又簡單好記。儘管歐洲人也曾把駁殼槍叫做掃帚把(Broom Handle ),但比起國人給它起的綽號來,無論是種類還是想像力的豐富程度,還都差得很遠。這些綽號廣為流傳,以致於在很多場合人們只使用這些俗稱。


駁殼槍和盒子砲的名稱均是由裝槍的木製槍套而來。圖中這支帶有中國(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兵工署標誌的駁殼槍是專為出口美國市場而用舊有零件拼裝而成,口徑已改為9mm ,木製槍套則是重新製作的

外國人把駁殼槍稱為掃帚把,多半是指它附帶的木製槍套的形狀,當它倒接到握把後端的時候,看起來確實有點像掃帚,這也是這種武器在我國最大眾化的稱呼——盒子砲 、匣子槍 中盒子 和 匣子 的來歷。對於最常見的7.63mm 口徑的駁殼槍來說,其彈頭初速可達到425 公尺/ 秒,這在當時的各種手槍算是比較高的,是老式鉛頭左輪彈的近兩倍,彈頭飛到1000 公尺外還有殺傷力,因此往往在盒子 後面又加上一個“ 砲” 字來形容其威力巨大。而駁殼槍的名字來歷也與音譯有關,其得名也是因為那個木製槍套,駁殼(早年曾譯做卜殼 )正是英文中盒子 (box )的音譯。另一種說法是,駁殼槍表面比較平滑,就像是造鐵駁船用的鋼板一樣,故稱其為“ 駁殼” 。


大陸地區山寨仿製的駁殼槍,槍身右側後部刻有“ 自來得手槍” 字樣及太極圖標記

駁殼槍在中國(中華民國)最官方化的稱呼當屬自來得,當時包括政府文件和兵工資料在內的許多正式場合都使用這個名稱。自來得的“得”並非是德國的“ 德” ,但這個名稱的確來源於德語,是德文“ 自動裝填” (Selbstlade )的音譯,“ 來得” 即lade ,相當於英語的load ,指子彈上膛之意。“ 自來得” 的口碑如此響亮,所以當時國內有的廠家專門在其產品一側刻上這幾個漢字。

駁殼槍本身的種類就很多,加上各種變型和仿製品那就更加複雜了。德國毛瑟原廠生產的就有5 種,分別是M1898 、M1912 、M1916 、M1930 和M1932 。其中M1898 和M1916 的口徑為9mm ,後者多是由7.63mm 口徑改造而來的,為和其它口徑相區別,在握把上刻有一個很大的阿拉伯數字“9” ,並漆成醒目的紅色,所以這種型號又被稱為“ 大紅九” 。9mm 口徑除貝拉巴魯姆彈外,還有9mm 毛瑟手槍彈和9mm 拉果彈兩種,三者彈殼長度不同,威力也有差別,互不通用,其中前兩種口徑的駁殼槍在我國也有使用,不過數量不多。在我國最常見的,還是7.63mm 口徑的各式駁殼槍。


M1916 式大紅九駁殼槍。由於7.63mm 毛瑟手槍彈和9mm 貝拉巴魯姆手槍彈底緣尺寸相近,所以裝彈的彈夾可以通用

除了 ​​被稱作快慢機 或20響 的M1932 式之外,上述各槍都是半自動型號,由10 發固定彈艙供彈(極少數是6 發或20 發的彈艙),裝彈時得先保持槍機在後方,然後用一個裝滿子彈的橋夾(這個橋夾一般被稱為梭子 )插到機匣正上方的缺口中,然後向下用力,把子彈壓進彈艙去,壓完後再把空橋夾拔出來。


三號警用型駁殼槍,裝有短槍管和小號握把。圖中所示的這支三號駁殼槍是共軍頭目朱德在南昌暴動時曾經使用的,槍身右側刻有“南昌暴動紀念、朱德自用”字樣

駁殼槍在國人眼中的分類方式非常奇特和形象,它們是按體型大小區分的,稱為幾號 或幾把盒子 :1 號即頭把盒子 ,採用全尺寸槍管(140mm ,西班牙產品還有槍管超過180mm 的型號)和全尺寸握把,因其槍管細長,又稱為長苗盒子 (苗指槍管);2 號即 二把盒子 ,採用稍短的槍管(132mm) 和全尺寸握把,在軍用毛瑟手槍中這種型號最為常見;3 號 即三把盒子 ,採用短槍管(97mm) 和小尺寸握把的警用型,土共朱德在南昌暴動時使用的就是該型手槍,原因是朱德當時還身兼南昌市警察局長一職。對 二把 、三把 還有另外一種理解, 二把 是指採用皮槍套不能抵肩射擊的2 號盒子 ,三把 則單指加有木製槍套的駁殼槍。這裡的“ 把” 不是指槍支的數量,而是指槍上可握持的部分,加長型的下插式彈匣(M1932 型)和握把是 一把 和 二把 ,而木制槍套的頸部也是可以手握的,故稱為 三把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 號” 或“ 把” 的分類不是按口徑來的,若論口徑,9mm 的也稱不上頭把 ,因為還有11.43mm 口徑的駁殼槍,所以上述分類僅是指同口徑而言。同時,駁殼槍型號眾多,若不分口徑、長短都來排隊,即使排到“ 七把、八把” 也是排不完的。

駁殼槍之國

駁殼槍在歐洲使用不多,普及程度甚至不及盧格手槍,只是俄國在一戰前後曾有部分使用,它的最主要的主顧是在萬里之外的中國(中華民國)。我國雖然貧窮落後,但德國生產的150 萬支駁殼槍中有近四分之一賣到了中國(中華民國)。事實上,如果沒有我國的訂單支撐,毛瑟公司甚至可能早就倒閉了。

為什麼國人選擇了駁殼槍?除了 ​​它的質量、威力等因素之外,主要是因為民國初年的連年內戰,國際聯盟對我國實行了長達十年的武器禁運 ,而駁殼槍等各類手槍卻不在受禁之列,可以堂而皇之地大量進口。據1927 年3 月西班牙阿斯特拉公司一個銷售經理厄恩斯特· 博采的記述,當時位於神戶的一個日本貿易公司每個月就要向我國傾銷1000 到1500 支駁殼槍。而國內的各路軍閥們對這種手槍更是十二分地歡迎,因為它射速快、精度好,威力大,加上短小輕便,特別適合作為衛隊和突擊隊的裝備,而其它手槍則很難同時做到這些。


中國國民政府(中華民國)在抗戰暴爆發前後曾經從德國等國進口了大量各式駁殼槍。圖為裝備駁殼槍和ZB26 式輕機槍的中國國軍部隊。注意駁殼槍上都插有裝滿子彈的橋夾

駁殼槍的廣泛裝備以至於創造出了我國所獨有的手槍旅、手槍團 這樣的部隊編制。其中最著名的當屬西北軍馮玉祥的手槍旅,由其分化出的韓復榘、吳化文所部,一直到抗戰期間還保持著手槍旅的建制。幾千人的部隊,全部裝備駁殼槍,這在世界軍事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


淞滬抗戰中裝備駁殼槍的中國國軍19 路軍敢死隊。他們的駁殼槍是插在彈藥攜行具和身體之間的,這是為了方便快速出槍的一種攜行方式

此外,西班牙生產的皇家等各種品牌的毛瑟手槍仿製品在我國也很常見,西班牙產品質量高低有別,但價格相對要比德國貨便宜許多,其中MM31 和阿斯特拉900 系列等型號在我國非常暢銷,20 世紀20 年代末到30 年代初佔據了相當一部分中國(中華民國)大陸市場,這些手槍同樣也被稱為駁殼槍。目前大陸地區上海公安博物館中至今還保存著 國父  孫中山先生用過的阿斯特拉工藝型駁殼槍。西班牙產品與德國的外觀大體相似,但內部結構有差異,從外觀上看,西班牙造手槍表面有七個呈方型的銷釘,而德國造則沒有,故前者又被稱為“ 七釘手槍” 。

駁殼槍在我國始終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而且德國原廠產品價格不菲。所以從民國7年起,國內四川兵工廠便開始仿造該槍,這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駁殼槍的種類。據不完全統計,到民國29年為止,國內共有11 個兵工廠在生產該系列手槍,仿製M1932 型的廠家有5 個,此外還有一些地方軍閥的工廠甚至是手工作坊也在仿造這種產品。仿製品中最有名的當屬山西軍閥閻錫山控制下的太原兵工廠民國17 年開始製造的.45 口徑的民國17 年式駁殼槍,該槍全長達到300mm ,全重1.8Kg ,主要裝備鐵路護送隊。另一種加長型毛瑟手槍是大沽造船所製造的,大沽的產品與罕見的毛瑟M1917 式卡賓槍外形相像,後者是在M1896 式手槍的基礎上改進而來,與原槍相比換用了400mm 的加長型槍管和20 發彈匣,並裝有固定式槍托和前護木,該槍是德國在一戰末期為塹壕戰而研製的,只能半自動射擊,而且該槍精密的 ​​結構並不適應泥濘的野戰環境,後來不得不讓位於伯格曼公司的MP18 式衝鋒槍,並未投入批量生產。但大沽的產品是全自動的,一般被歸為衝鋒槍類。雖然這些仿製品大小、口徑、內部結構和加工質量都參差不齊,但都具有統一的駁殼槍的外形。由於當時人們對毛瑟原廠產品的普遍信賴,這些國內仿製品上還常常打上仿冒的毛瑟標記。而一部分通過官方貿易渠道進入我國的駁殼槍,在槍上刻有“ 德國造” 三個漢字,表明該槍是中國客戶訂做的,當時中國很多仿製品上也同樣刻有這三個字。更有甚者,一些單發的土造手槍也會特地被做成駁殼槍的形狀,毛瑟系列手槍在我國的影響力由此可見一斑。


現存民國17 年製造太原兵工廠仿製的.45 (11.43mm )口徑民17 式 駁殼槍,該槍總共生產了約7000 支,是國外槍械收藏者競相追求的珍貴槍枝

盒子、槍綱與明套

駁殼槍外觀上最大的特徵之一就是那個木製槍套,平時作貯藏和保護槍支之用,槍套頭部設計有連接件,可以此將木套固定在手槍握把後部。當接上槍套後,駁殼槍便搖身一變,從手持射擊的手槍變成了一支可以抵肩射擊的微型卡賓槍,可以在敵方手榴彈投擲距離之外將敵人輕鬆摞倒。不過這種木製槍套並不是駁殼槍的專利,19 世紀末到20 世紀初,這種可以使手槍實現抵肩射擊的木製槍套是很普及的,舉例來說,盧格P08 、白朗寧M1903 、南部1904 年式等手槍都有帶此類槍套的型號,這主要是因為當時的手槍都有追求遠射程的傾向,M1896 駁殼槍的最大表尺射程也達到了1000 公尺。不過,雖然駁殼槍接上槍套抵肩射擊時精度有所提高,但由於其槍管較短,其實際有效射程也就在100 公尺左右,但比一般單手射擊時的50 公尺還是有很大提高。若是M1932 等有連發功能的型號,抵肩射擊時的有效射程可達50 公尺,比手持射擊時的25 公尺到30 公尺也還是翻了近一番。


大沽造​​船廠生產的加長型駁殼槍。該槍僅能全自動發射,實際上是作為衝鋒槍或自動卡賓槍來使用的

駁殼槍木套大小一般是統一的,不管“ 幾號” 或“ 幾把” 的駁殼槍,只對應一種大小的木套。這種木套看似簡單,但細節設計上頗為周到,比如說那個翻蓋的開關,必須從貼著身體的內側一方向外打開,以防止匍匐前進時翻蓋被意外刮開而造成武器丟失。這種木製槍套的特點是大而沉重,除了作戰外很少有人喜歡在平時也背著它,加上價格不菲,所以在實際使用中往往被皮製槍套取代。


駁殼槍的木製(上)、皮製(下)槍套及兩種典型的彈藥攜行具

除了​​盒子之外,駁殼槍的槍環也很有特點。它是一根很長的窄皮條,用牛皮或豬皮製成,一端是一個帶有活結的皮環,平時束成尺把長的一束,繫在握把下方的鐵環上作為裝飾。在實戰中,駁殼槍的使用者一般會把這個皮環套在自己脖子上,其作用是當在戰鬥中萬一手槍不慎脫手時,可以迅速地循著皮條把槍找回。可別小看了這個不起眼的皮條,它在近戰和夜戰中有時甚至可以起到生死攸關的作用。而多數情況下,革命先輩們使用的駁殼槍上會用一塊有著鮮明我國特色的紅布或紅綢取代了這條皮槍綱,無論是拿在手中還是插在腰間,紅綢就像一面紅旗或是一團火焰,襯托得持槍者分外英武和神氣。

皮製的駁殼槍槍套外側有兩個彈兜,在挎帶上還並聯有四個皮製彈袋,用以裝零散子彈,而裝滿子彈的橋夾或彈匣則是裝在皮製的專用攜行具裡的。這種攜行具也是頗有中國特色的,它一般由皮革製成,用肩帶固定在腰間或胸前,有8-15 或更多個皮格,有的皮格還分長、短兩種以適應不同種類的彈匣,這也是當年我國軍隊中衛兵或馬弁的標準行頭之一。

駁殼槍的攜行也同樣有意思。除了 ​​常見的將槍裝進木套或皮套內,然後斜挎在身上的攜行方式外,國人還有自己獨特的攜帶駁殼槍的方法。游擊隊隊員們為了應付突發情況和輕裝起見,一般不使用槍套,而是直接將槍插在束在腰間的寬皮帶裡,然後將外面的衣襟放下遮住身上的武器。因為駁殼槍較長,垂直插在腰間不方便騎馬或彎腰,所以一般採用斜插方式,這樣在拔槍時也比較順手。當然,這種方式也有一定弊端,特別是容易造成手槍前端表面的磨損。所以聰明的國人又發明了明套(又叫快套 ),這種明套 並不是通常意義上的槍套,而是一個鋼片或銅片製作的簡單裝置,而且多半是由使 ​​用者自行製作的,其一面將金屬片彎成一定形狀,和槍身表面突棱上的凹槽相配合,使“ 明套” 和槍身聯爲一體,另一面則是一個長金屬片彎成的卡子,用來別住皮帶,帶有明套 的手槍靠這個卡子直接掛在皮帶外邊,同時還不影響槍支的正常使用,這也算是國人使用駁殼槍過程中的另一個發明創造 吧。


採用加長的20 發固定彈艙的變型駁殼槍,配用加大的專用木製槍套。駁殼槍還有採用6 發、12 發固定彈艙的型號

快慢機 與20 響

最早的自動型駁殼槍並非產自德國,而是西班牙在1927 年生產的,毛瑟公司自然不甘落後,很快便推出M1932 式自動型手槍。該型又被稱為M712 速射型 (Schnellfeuer ),M712 並非像通常認為的那樣是毛瑟廠的內部編號,而是它在商品目錄中的編號。該槍增設了可以控制單、連發的機構,槍身左側後端有一個選擇鈕,因此又常被稱為“ 快慢機” (“ 快” 指連發,此時選擇鈕指向“R” ;“ 慢” 指單發,選擇鈕指向“N” )。該槍改由下方插入的彈匣供彈,彈容量有10 發和20 發兩種,其中10 發的彈匣較短,底端與彈艙下沿齊平,20 發的彈匣則較長,幾乎與握把下端等長,對於普通的槍套來說就放不進去,必須換成短彈匣才能插進槍套。這種20 發彈匣的M1932 裝上木製槍套後,外型和火力都接近於衝鋒槍,一扣扳機就可以連射20 發子彈,近距離內威力很大,因而又被叫做“20 響” 或“ 大肚匣子” ,而在實際戰鬥確實也是經常把它當作衝鋒槍來使用的。在游擊戰或小分隊作戰的環境中,M1932 的強大火力特別受歡迎。


M1932 型駁殼槍及全套附件。該槍配有長(20 發)、短(10 發)兩個彈匣,木製槍套為標準式樣,必須換上短彈匣後才能插入槍套。上方是木製槍套的皮套,其上有盛放彈匣的彈兜及通條等。槍握把下方鐵環上是盤起的皮槍綱

獨特的客觀環境使得我國軍隊對近戰火力的需求非常強烈,但近代我國工業基礎薄弱,無法為軍隊提供大量衝鋒槍和相應的彈藥,加上使用駁殼槍的傳統習慣,所以一開始,我國就對M1932 表示出強烈的興趣。M1932 型量產後的前1000 支就銷售到了我國,而據統計,德國原產的該槍中有4000 多支流入國內。據說在提供給我國的這些產品中,還有帶有納粹鷹徽和奧本多夫工廠戳記的,這些原本是為納粹黨衛軍生產的佩槍,但考慮到中國主顧的迫切需求而優先提供給了後者。

民國25年中國政府(中華民國)財政部開支列表中,有“ 購廿響駁殼手槍二萬枝附子彈二千萬發” 一項,時價法幣280 萬元。民國17年3 月,蔣中正曾向中國(中華民國)駐德商務參贊譚伯羽發去電報,要求譚在德國採購“20 響卜殼手槍2 萬枝,每枝配彈2000 發” 。從當時的各種文獻資料來看,抗戰前夕到抗戰初期,中國(中華民國)從德國等國買的駁殼槍多半都是20 發的M1932 型,當然還有10 發的M1896 和西班牙造等其它型號。中國政府(中華民國)以巨資進口包括駁殼槍在內的大量軍用物資正是為抵抗日本侵略的需要。

白玉之瑕

駁殼槍雖然有諸多優勢,但作為一百多年前設計的產品,其身上也有早期手槍不可避免的一些缺點:一是構造複雜,標準型全槍約有近40 個零件,而且形狀特殊,多為機械加工,材料損耗和加工難度都比較大,使得成本始終居高不下;二是設計上存在一些缺陷,安全性不夠好。如用來卡住槍機使其不致過份後退的槍機榫這個 ​​部件,一旦磨損或疲勞後,有可能會齊根斷裂,從而使射擊時槍機向後飛出,使射手受傷;三是彈藥混用易發生危險。駁殼槍一般使用毛瑟7.63mm 槍彈,前蘇聯TT 手槍彈都是從前者改進而來,儘管外形尺寸基本相同,但裝藥量更多,膛壓較大,在使用蘇聯TT 手槍槍彈時,駁殼槍相對薄弱的構造更容易發生危險,對於一些歷經數十年風雨的老槍來說尤其如此;四是不管是幾號“ 盒子” ,與白朗寧或柯爾特手槍相比,體型和重量都相當大,攜帶和使用不很方便,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該槍的應用。

駁殼槍的設計和加工承襲了德國機械的一貫傳統,工藝精細、配合緊密,但這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弊端,特別是在惡劣多變的戰場條件下,有時機件的動作會偶爾失靈,不過這卻會給使用者帶來很大的危險。偵察英雄楊子榮正是犧牲在這一點上面。造成這一後果的原因是駁殼槍從寒冷的室外進入屋內後,空氣中的水氣凝結在溫度較低的槍身上,當槍再次被帶到室外後水氣結成了霜,將最精密的 ​​槍機部分牢牢凍住,在關鍵的時候擊發失靈,因此造成了永遠的遺憾。

駁殼槍在我國的廣泛使用,也成就了國人使用這種手槍的獨特經驗。在一些民國初年所拍電影電視劇中,一定對影片中那噴吐著長長火舌的快慢機 留有深刻印象。但影片中垂直握持手槍的這種情形在實際使用是極為少見的,因為連發時前一發子彈的後座會使槍口跳向上方,使下一發的彈道越來越高,結果只能是白白浪費當時極為珍貴的子彈,同時駁殼槍槍管下方沒有護木,不能直接握持槍管部位以穩定槍身,所以國人在使用自動型駁殼槍連發射擊時,一般會將手腕翻轉,將槍身變成水平狀態,讓槍口的上下跳動變為左右橫掃,這是國人獨有的使用經驗。採用這種方法也是由於我國特殊的戰鬥環境,房屋內外的短兵相接、伏擊與反伏擊以及夜戰的情況較多的原因。擅使駁殼槍者,在面對一群敵人時,往往先將快慢機轉至連發狀態,橫掃一梭子,將敵人打散,然後以單發狀態(有時間的話還會接上木套)將剩餘的敵人一個個地摞倒。

實際上,即便是單發射擊,有經驗的射手也會將駁殼槍側向傾斜一定角度,讓槍口自然指向目標,在概略瞄准後果斷擊發,即通常所說的甩手一槍,這樣做的原因一是毛瑟手槍的握把短而圓,以及與槍身113 度的獨特夾角,使得採用通常的單手瞄準姿勢進行速射時較為困難,二是防止向正上方拋出的彈殼掉回拋殼口而造成意外的卡殼(儘管這種情況極其偶然),或者是落到使用者頭上分散注意力。駁殼槍的槍管細長,指向性較好,而且可以雙手持槍、左右開弓,這也是射手喜歡採用側射方式的重要原因。


抗戰期間共產黨收編為國軍新四軍的兵工廠自製的單發手槍,外形特地做成了近似駁殼槍的形狀,目的是使其具有更大的威懾力


毛瑟 "Red 9" C96


收進槍托內的毛瑟Red 9


安裝槍托的毛瑟Red 9

駁殼槍在中國政府遷臺後,一直使用到民國40年代末期才式微,但大陸地區仍繼續作為中共當局公安、法警和基層民兵的裝備,並一直裝備到20 世紀80 年代。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Rank: 8Rank: 8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軍武十字勳章

狀態︰ 離線
5
發表於 2015-2-3 08:50:48 |只看該作者
Mauser C96 現在網路售價
從1999美元  到   3999美元(含完整木拖)
可算是物美又保值的好貨
學習時的痛苦是短暫的 未學到的痛苦是終生的
頭像被屏蔽

正天使(一級)

Rank: 4

狀態︰ 離線
4
發表於 2015-2-1 18:40:16 |只看該作者
提示: 該文章被管理員或版主屏蔽

Rank: 5Rank: 5

狀態︰ 離線
3
發表於 2015-2-1 15:59:18 |只看該作者
民初至抗戰時代 的著名手槍 看到這把真是懷念
感謝版大的介紹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軍武十字勳章

狀態︰ 離線
2
發表於 2015-2-1 11:31:36 |只看該作者
這種槍在歐洲無法普及的原因是因為作為手槍太笨重 作為衝鋒槍火力連續性跟射程又不足
夾在手槍與衝鋒槍之間的性能 讓各國軍隊難以適應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8-21 13:10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