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2-9-11
- 最後登錄
- 2021-7-20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48
- 閱讀權限
- 20
- 文章
- 97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本帖最後由 oooyyooo 於 2015-3-13 16:38 編輯
老奸巨猾 發表於 2015-3-13 09:03
各位大大吉祥!
藕益大師示念佛法門
念佛法門,別無奇特,只深信力行為要耳。佛云:「若人但念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禪。」天台云:「四種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三昧中王。」雲棲云:「一句阿彌陀佛,該羅八教,圓攝五宗。」可惜今人,將念佛看做淺近勾當,謂愚夫愚婦工夫。所以信既不深,行亦不力,終日悠悠,淨功莫剋!設有巧設方便,欲深明此三昧者,動以參究誰字為向上;殊不知現前一念能念之心,本自離過絕非,不消作意離絕。即現前一句所念之佛,亦本自超情離計,何勞說妙談玄?祇貴信得及,守得穩,直下念去,或晝夜十萬,或五萬,三萬,以決定不缺為準。畢此一生,誓無變改。若不得往生者,三世諸佛便為誑語。
這一段出自《靈峰宗論》,以決定不缺為準。畢此一生,誓無變改。這是重點沒錯。
末學才在想為什麼要引這段文,還特別標紅那些字,突然之間就感受到您的幽默了,
您是想說,藕益大師說要每天念十萬、或五萬、最少三萬,不能缺席,一輩子都要念,一直到死。您是想用這來嚇唬人嗎?
1.「無論千百十,下至一聲,但終身不替,便決定橫超。」
2.「或晝夜十萬,或五萬、三萬,以決定不缺為準,畢此一生,誓無變改,若不得生者,三世諸佛,便為誑語。」
3.「修此念佛三味,每日從十萬起,以至一百,或惟十聲,下至日念一聲,不拘數之多寡,但以終身不間斷為則。」
藕益大師說:不論日念一聲、十聲、百聲、千聲、三萬、五萬、十萬......重點是不改變,不改變念佛,不改變往生。
但如果現在念佛、等下拜懺、又換朝山、再加參禪,這叫變、叫雜,這種的往生就不定了。
可以參考 善導大師「正雜得失」之文
www.pureland-buddhism.org/淨土宗叢書/唯說念佛/正雜得失之文.aspx
大勢至念佛圓通章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念佛時能攝耳諦聽,即都攝六根之法。以心念屬意根,口念屬舌根,耳聽則眼不他視,鼻不他嗅,身必不放逸懈怠,故名都攝六根。攝六根而念,則雜念漸息,以至於無,故名淨念。淨念能常相繼不間斷,便可得念佛三昧。三摩地,即三昧之異名。吾人隨分隨力念,雖未能即得三昧,當與三昧相近。
印祖引《圓通章》之意,很明顯的是在說「念佛可得三昧」,不要小看念佛的殊勝。
像這種例子很多,原因是許多人誤解念佛,認為念佛功德不夠、念佛太簡單、念佛利益太小…,
如果遇到輕視這句佛號的人,祖師就會舉例說:念佛能得三昧,依你的修學能得三昧嗎?
比如:
「一句阿彌陀佛,該羅八教,圓攝五宗。」
「若人但念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禪。」
「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
「真能念佛,不復起貪瞋癡,即大持戒。」
這類的開示,就是用來折服小看念佛法門的人,
讓人瞭解,念佛法門,謂深愈深,謂淺愈淺,
喜歡教理的,南無阿彌陀佛,該羅八教,圓攝五宗。
喜歡教理的,南無阿彌陀佛,即是無上深妙禪。
喜歡布施的,南無阿彌陀佛,即是大布施。
想修什麼福報、功夫、境界,都在這句南無阿彌陀佛中。
這些都是祖師們特地彰顯念佛的殊勝、念佛高超之處。
這都是為了勸人能信、能入念佛一法,
但如果誤解為,念佛非得「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可,
那就成了,「往生西方一定得念佛三昧,否則不能往生」,
像這樣的觀念就萬萬不可。
淨土法門,難自然很難,但易才是主要的特色,如果只彰顯難的部份,就曲解了阿彌陀佛的本意。
大多數的人會認為,佛所救度的眾生應該作了好事,或付出許多努力之類的,應該得到獎賞、好處,甚至得到解脫。
但阿彌陀佛救度的對象是十方的眾生,是不設條件,一視同仁的救度。
尤如太陽,普照大地,不會因為心情不好,就不照某某對象。
以凡夫的標準,對於造惡之人,會排斥他、厭惡他,甚至處罰他,並稱他為惡人。
但佛對造惡的人,稱他為愚人,而不是惡人。
稱為愚人,是因為憐憫他,沒智慧才會造惡因,將來會受到苦報。
佛看到眾生受苦,更會去救他,而不是遺棄他,
對象是菩薩,阿彌陀佛也救,對象是地獄惡人,阿彌陀佛更要救。
能夠瞭解這種道理的話,就能明白為什麼淨土法門是三根普被、利頓全收的道理。
又印祖言:吾人隨分隨力念,雖未能即得三昧,當與三昧相近。
既言「隨分隨力」,如人吃飯,各隨己量,兩碗、三碗、一口、兩口…,吃飽即可,無有定數。
念佛亦然,散心、定心、大聲、小聲…,字字句句、心心念念,皆是往生的正因。
印祖說,依自己的能力來念佛,雖然沒得三昧,但接近了,就這樣念就對了。
切不可看得容易,即欲速得,則或致起諸魔事。得念佛三昧者,現生已入聖位之人也。故須自量。
印祖又說:但是不要小看念佛三昧呀,不是那麼容易得到的。
如果一直想要快點得到念佛三昧,有可能招感魔來干擾,反而得到害處呀。
要知道,能夠得到念佛三昧的人,那不是簡單的人呀,
現生已經是個聖人了,所以不要貪求三昧,要衡量自己的能力。
此文前言『各隨機宜,不可執定』,中云『隨分隨力』,後說『故須自量』,三者互相呼應。
遇精進者,勉愈精進,遇愚頓者,勉隨分隨力,正是彰顯淨土法門三根普被,利頓全收之妙。
印祖言淺意深,用心良多,謂後世學人莫不可輕看念佛一法,各隨根器,皆應念佛,吾等豈能妄負聖意。
------------------------------------------------------------------------------------------------------------------------------------------------------
念佛之人.當恭敬至誠,字字句句,心裏念得清清楚楚,口裏念得清清楚楚。
果能如是,縱不能完全了無妄念,然亦不至過甚。
多有只圖快圖多,隨口滑讀,故無效也。
若能攝心,方可謂為真念佛人。
大勢至菩薩,以如子憶母為喻。
子心中只念其母,其餘之境,皆非己心中事,故能感應道交。
又曰,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即三昧也。)斯為第一。
所言心、口、耳、悉令清楚者,即都攝六根之法則也。
(心,即意根。口,即舌根。)
心口念而耳聽,眼鼻決不至向外馳求,身亦不至倨傲放肆。
今人念佛,多多都是不肯認真,故無效耳。
這一段印祖所示之意,亦是鮮明,謂眾人念佛應虔敬認真,
並引如子憶母喻為例,教大眾念佛攝心的方法,
期勉大眾能精益求精,都攝六根,感應道交。
這裡有兩次提到無效,再加上真念佛人等字眼,
是不是說無法作到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就不算是真念佛人?
可以說是,也可以說不是。
三摩地就是念佛三昧,無法得到念佛三昧算不算是真念佛人,這個前文已經說過了。
念佛法門可深可淺,如果有人認為我念這些佛就可以了,想改修其他法門。
印祖就用三昧境界來勸導你,讓你知道這些功夫還不夠呀。
又不念佛時,妄想雖多,無由而知。非不念時無妄想也。
譬如屋中虛空,縱極好的眼,也看不見有灰塵。
若窗縫中照來一線之太陽光,則見光中之灰塵,飛上飛下,了無止息。
而光未到處,仍然不見有灰塵。
是知念佛時,覺得有妄想,還是念佛的好處。
不念佛時,完全在妄想窠裏,故不知也。
又念佛一法,要緊在有真信、切願。
有真信、切願,縱未到一心不亂,亦可仗佛慈力,帶業往生。
若無信、願,縱能心無妄念,亦只是人天福報。
以與佛不相應故,固當注重於信願求生西方也。
對於達不到三昧境界的人,沒功夫的人,甚至是覺得罪惡深重,往生無份的人,
印祖就說,念佛注重的是信願,有信願就可以靠佛的願力往生,
這裡跟上面是相呼應的,淨土法門信願即生,就怕你不念佛,就怕你不敢往生而已。
真有信、願,妄當自己。
儻平日有過頭妄想,欲得神通、得名譽、得緣法、得道等。
如是完全以妄想為自己本心,越精進勇猛,此種妄想,越多越大。
若不覺照,永息此妄,則後來還會著魔發狂,
豈但妄想而已乎,固宜汲汲息此過頭妄想也。
有些人自以為我修得如何不錯,所以可以往生,
印祖說:錯啦,以為是自己的功夫,那都是妄想,
往生是靠佛的願力,印祖這裡又再一次重申。
如果有,我能怎樣、我想怎樣這些念頭,
比如說,我要得念佛三昧,我要清淨心現前,我要如何如何…
或者是,我能修心,我能持戒,我能布施,我能如何如何…
諸如此類,不精進還好,越精進勇猛,結果越糟糕,
嚴重的話還會著魔發狂。
念佛不是靠自己,是靠佛力,
以自己本身的作為,想求什麼結果,
都是錯誤的,這都是不老實的。
印祖如此明白的開示,佛子應銘記於心。
做功課,當依功課章程。
念佛歸位,有加釋迦、藥師、二佛者,亦無礙。
論理,未念之前禮佛,則係釋迦佛也。
世人多以人情為事,人無不求消災延壽者,故加念藥師佛。
實則阿彌陀佛,與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威神功德,悉皆齊等,
非念阿彌陀佛,不能消災延壽也。
復又真師覺三居士書(民國二十年)
念佛法門,於理於事皆應圓滿,此不叨述。
------------------------------------------------------------------------------------------------------------------------------------------------------
印光大師開示:「無論在家在庵,必須敬上和下。
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
代人之勞,成人之美。靜坐常思己過,閒談不論人非。
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不令間斷。
或小聲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別念。
若或妄念一起,當下就要教他消滅。
常生慚愧心,及生懺悔心。
縱有修持,總覺我工夫很淺,不自矜誇。
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
看一切人皆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
汝果能依我所說而行,決定可生西方極樂世界。」
(《印光法師文鈔三編上冊》p348《複葉福備居士書一》
汝果能依印祖所說而行,決定可生西方極樂世界。
不僅能往生西方,現世亦受人景仰,諸佛加持,天龍擁戴,鬼神護佑。
但問大德,汝若現生作不到印祖所說,能不能往生?
如汝現生作不到,又教人聽汝之言,豈有往生之理?
------------------------------------------------------------------------------------------------------------------------------------------------------
印光大師云:「善導和尚係彌陀化身,所示專修,謂身業專禮,口業專稱,意業專念,則往生西方,萬不漏一。
善導大師開示:口常稱佛,佛即聞之;身常禮敬佛,佛即見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眾生憶念佛者,佛亦憶念眾生;彼此三業,不相捨離,故名親緣。
這兩段都是在彰顯念佛法門的殊勝,勸人專修念佛,不明白您所指之意為何?
------------------------------------------------------------------------------------------------------------------------------------------------------
念佛不是只有""唸佛"",身禮佛,口稱佛號,心憶念想念佛,
只有嘴皮子唸佛,行不通的。
所謂念佛法門,以心中憶佛念佛為主,不要搞錯了!!!
念佛不從心裡念起,沒有用的!!
念佛不修心,實為癡呆漢,知道為什麼這樣說了吧!!!
如果您是在講念佛要修心,恕我抱怨一下。
您前文一直說念佛要修心,後來說修心就是懺悔,現在是憶佛念佛是嗎?
能不能給個定數標準呀。
------------------------------------------------------------------------------------------------------------------------------------------------------
如果您說念佛是以心中憶佛念佛為主,以您所引述的善導大師《念佛三緣》,釋文如下:
善導大師《觀經疏》云:
問曰:備修眾行,但能迴向,皆得往生;何以佛光普照,唯攝念佛者,有何意也?
答曰:此有三義:
大師呀,我們修那麼多的功德、法門,如果迴向的話,都可以往生,
為什麼佛光平等普照,卻只攝取加佑念佛的人,這是什麼意義呢?
大師說:這有三種含意。
(一)明親緣:眾生起行,口常稱佛,佛即聞之;
身常禮敬佛,佛即見之;
心常念佛,佛即知之。
眾生憶念佛者,佛亦憶念眾生,
彼此三業不相捨離,故名親緣也。
眾生如果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會聽到,
禮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會看到,
想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會知道,
身口意都沒有離開阿彌陀佛,
就是跟阿彌陀佛很親近,所以叫作親緣。
自然,如果口中念的、心中想的、身所作的,不是阿彌陀佛,那就跟阿彌陀佛不親了。
如果口中說修心、心中想懺悔,那親不親呢?
(二)明近緣:眾生願見佛,佛即應念,現在目前,故名近緣也。
眾生願意看見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應念而現,在這個人眼前,這個就叫作近緣。
(三)明增上緣:眾生稱念,即除多劫罪;
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
諸邪業繫,無能礙者,故名增上緣也。
什麼是增上呢,眾生稱念阿彌陀佛,就除去多劫的罪業,
稱念,就是口稱、口念,非憶念、非觀想、非觀像、非實相。
要往生時,阿彌陀佛與清淨大海眾菩薩,
自動前來迎接這位念佛人,
沒有什麼業力的障礙或是其他外緣,
能妨礙這位念佛人往生的,所以叫作增上緣。
這裡善導大師講的很明白,眾生念佛,命終往生,沒有什麼能障礙的。
這個就是增上緣,是阿彌陀佛的願力,使眾生往生。
如果還在想,我這樣是不是能往生呀?那樣是不是能往生呀?
那就跟阿彌陀佛見外,就不親了,
要知道,阿彌陀佛是老爸,眾生都是獨生子、獨生女,念佛就是回家的道路。
自餘眾行,雖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較也。
是故諸經中,處處廣讚念佛功能。
這句話就再一次出現了,還在糾結念佛功德不夠嗎?
大師一再一再的說,念佛呀,念佛呀。
善導大師說雖然修行眾善功德諸勝,但與念佛一法相比,則無法比較,
所以諸經都在讚歎勸人念佛。
而念佛有觀想、觀像、稱名、實相四法,
善導大師所說的念佛,是屬於哪一種呢?
除了前面很明顯的講「稱念」了,
底下善導大師又舉出了淨土三經來作說明。
如《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又如《彌陀經》中,一日七日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又十方恒沙諸佛證誠不虛也。
又此《經》定散文中,唯標專念名號得生。
《經》,即是《觀經》。
善導大師說淨土三經,不說別的,都是在說專念名號得生,
得生不是修心得生、懺悔得生、、都攝六根得生、證三昧得生,而是「專念名號」得生。
既然舉三經為例,那「專念」是哪一種念呢?
我們可以從《觀經》經文中得知:
1.智者復教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
2.善男子!以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
3.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所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由《觀經》的經文,明顯指出,專念即是指稱名念佛,非觀想、觀像、實相。
而經文的內容與(三)明增上緣,可以說是一模一樣。
「眾生稱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諸邪業繫,無能礙者。」
如果我們對照《阿彌陀經》的經文
「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兩者亦是相同,眾生念佛,命終之時,彌陀現前,往生西方。
另外「念佛」專指「稱名」此例甚多,請參照「乃至十念」即是「稱名念佛」的經證與祖傳
www.pureland-buddhism.org/淨土宗導師/編述/乃至十念.aspx
------------------------------------------------------------------------------------------------------------------------------------------------------
此文是劣愚於此主題最末一篇,祈願大眾皆能往生西方
南無阿彌陀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