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3-9-6
- 最後登錄
- 2019-6-21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923
- 閱讀權限
- 120
- 文章
- 3218
- 相冊
- 2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對於法念處,佛陀教導了五種業處:
第一、觀照五蓋。哪五蓋呢?
1、欲貪蓋,
2、瞋恚蓋,
3、昏沉睡眠蓋,
4、掉舉追悔蓋,
5、疑蓋。
為甚麼稱為蓋呢?因為它們能夠障礙禪修,障礙培育定力,障礙培育智慧。如何觀照五蓋呢?當內心存在欲貪時,瞭知有欲貪。內心不存在欲貪時,瞭知沒有欲貪。他瞭知未生起的欲貪如何生起,瞭知已生起的欲貪如何捨斷,也瞭知已捨斷的欲貪在未來如何不再生起。對於瞋恚、昏沉睡眠、掉舉追悔、疑蓋也是這樣。
第二、觀照五取蘊:瞭知色、受、想、行、識五取蘊,及其生起與壞滅。
第三、觀照十二處:眼與顏色、耳與聲音、鼻與香味、舌頭與味道、身體與觸所緣、意與法,共十二處。
第四、觀照七覺支。哪七覺支呢?第一念覺支、第二擇法覺支、第三精進覺支、第四喜覺支、第五輕安覺支、第六定覺支、第七捨覺支。這七種為七覺支。
第五、四聖諦。哪四聖諦呢?苦聖諦、苦之集聖諦、苦之滅聖諦、導至苦滅之道聖諦,即苦集滅道這四種真理,稱為四聖諦。
因此,佛陀在這部經裡教導了二十一種禪修業處。這二十一種禪修業處其實也是止觀業處。有的人說:我不修止觀,我不修戒、定、慧,我只修四念處。其實這種言論既無知又武斷!為甚麼呢?修入出息念,是修止還是修觀?是不是可以證得第四禪?這是止業處。威儀路和正知包括修止和修觀的方法,行處正知是修止,無癡正知是修觀。厭惡作意就是三十二身分,屬於修止,可以證得初禪。界作意就是四界分別,既屬於修止,也可以作為進入修觀之門。
九種墓地觀前半部分是修止,即取外在屍體之相來修不淨;之後拿自己的身體來對比時,就是修觀。在義註裡講得很清楚:入出息念可以證得第四禪,厭惡作意能證得初禪。九種墓地觀作為修觀的業處,只能達到近行定,稱為近行業處。受念處、心念處及法念處屬於修維巴沙那的觀法,這些都屬於名業處。當我們再觀照它們為無常、苦、無我的時候,就是修維巴沙那。例如:法念處中的五蓋,當欲貪生起的時侯,要觀照它是怎樣生起?它們生起有多少種緣?它們又是如何滅的?應當用甚麼方法止息貪?當瞋恨心生起的時候,要覺知瞋恨如何生起?瞭知已經生起的瞋心如何去除?如何讓沒有生起的瞋心不再生起?佛陀在經典裡是這樣教導的。
四念處是依照禪修的所緣來分的。如果依禪修的次第來分,就是戒、定、慧。請不要把佛陀的教法人為地分割開來,以為說我在修正念,你在修止觀,好像止觀與正念毫不相關。從禪修的次第來說,應先修止,後修觀。對於修觀,所緣離不開名色法,離不開色、受、想、行、識,也離不開身、受、心、法。所以佛陀的教法是一個整體,一個體系,不要人為地把它分割開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