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5-5-20
- 最後登錄
- 2025-7-12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30451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0056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與于吉傳播太平青領道同時,在巴蜀一帶有張道陵所創立的五斗米道興起。太平青領道與五斗米道兩者,實同源於黃老道。,皆尊崇黃帝.老子並以神仙崇拜及方術為教義特徵,不過後者由于創始巫覡盛行的地域,與巫道有所融合,故更重醮事章符,亦更多巫覡之術。
《後漢書.劉焉傳》記載:
張魯,字公旗。初,祖父陵,順帝時客蜀,學道鶴鳴山中,造作符書,以惑百姓。受其道者,輒出五斗米,故謂之米賊。陵傳衡,衡傳于魯。
關於漢順帝時(一二六至一四四年)張道陵于鵠鳴山創五斗米道的史實,在《後漢書》.《魏書.釋老誌》.《華陽國誌》及道書中均有記載,故古籍雖乏專文論述,亦足證相傳不訛。
關於五斗米道與巫道的關係問題,據《後漢書.孝靈帝紀》記載:中平元年……秋七月,巴郡巫人張修反注:劉艾紀曰:時巴郡巫人張修,療病,愈者雇以米五斗,號曰五斗米師。又《三國誌.張魯傳》注引《典略》曰:光和中,東方有張角,漢中有張修。……角為太平道,修為五斗米道。據此,知巴郡巫人張修亦修五斗米道。按《雲笈七籤》卷廿八謂:謹按張天師《廿四治圖》云:太上以漢安二年(一四三年)正月七日中時下廿四治。其廿四治分布於益州,遠及於長安,是張道陵在日,五斗米道已傳播於巴郡。張修,巴郡人,為五斗米道,自然是張道陵之同道。張修系巫人,可見張道陵之五斗米道與巫鬼有密切關係。又據北周甄鸞《笑道論.戒木枯死廿二》謂:
又按三張之術,畏鬼科曰:左佩太極章,右佩昆吾鐵,指日則停空,擬鬼千里血。又造黃神越章殺鬼,朱章殺人。或為塗炭齋者,黃土泥面,驢輾泥中,懸頭著柱,打拍使熟。
又謂:
今觀其文,詞義無取,有同巫侶解奏之曲,何期大道若此。
北周《笑道論》所說的巫術,南朝劉宋時之著名道士陸修靜猶行之。由此可以推知巴郡之五斗米道巫術淫祀必更盛行。再看明《正統道藏》所收張道陵著述,皆近巫覡。可見張道陵五斗米道乃是黃老道與巫道相融合的宗教。漢末的五斗米道,即後世之天師道與正一道,綿延承襲,至今仍保存符章醮儀及降妖驅邪的巫覡之風。
要考察張道陵初創五斗米道的教理教義,我們當然要依據有關史籍及道書中所記載的張道陵著述。可是信徒們為了自尊其教.自文其教,往往托神造作,誇飾不實,這就不免使人產生難以考究清楚的感覺。雖然如此,但大體情況還是有據可查的。
《魏書.釋老誌》記載:
張陵受道於鵠鳴,因傳《天官章本》千有二百,弟子相授,其事大行。……其書多有禁秘,非其徒,不得輒觀。至于化金銷玉,行符敕水,奇方妙術,萬等千條,上云羽化飛天,次稱消災滅禍……。
《法苑珠林》六十九條:
後漢時張道陵造《靈寶經》及章醮等道書廿四卷(《太平廣記》引《神仙傳》作篇)。
《雲笈七籤》卷六:
漢末,有天師張道陵精思西山,太上親降,漢安元年五月一日授以三天正法,命為天師;又授正一科術要道法文;其年七月七日又授《正一盟威妙經》.三業六通之訣,重為三天法師正一真人。
後世踵事增華,托出於陵之道書甚多,但張道陵當時所持有者,可能只是《老子五千言》.《太平洞極經》.《天官章本》及醮事章符.正一盟威之道.三天正法.黃書等。其所行教義的主要內容,道書有如下記述: 陸修靜《道門科略》續:
太上……授天師正一盟威之道,禁戒科律,檢示萬民逆順禍福功過,令知好惡。置二十四治,三十六靖廬,內外道士二千四百人。下千二百官,章文萬通,誅符伐廟,殺鬼生人,蕩滌宇宙,明正三五,周天匝地,不得復有淫邪之鬼。罷諸禁心清約治民,神不飲食,師不受錢。使民內修慈孝,外行敬讓。佐時理化,助國扶命……民人五臘吉日祠先人,二月八月祭社灶。自此而外,不得有所祭。……若疾病之人,不勝湯藥針炙,惟服符飲水,及首生年以來所犯罪過,罪應死者皆為原赦。積疾困病,莫不生全。
《三天內解經》卷上謂:
漢宣帝永壽三年……與天地水官太歲將軍共約永用三天正法:不得禁固天民,民不妄淫祀他鬼神,使鬼不飲食,師不受錢,不得淫盜,治病療疾,不得飲酒食肉,民人唯聽五臘吉日祠家親宗祖父母,二月八日祠祀社灶,自非三天正法諸天真道,皆為故氣。疾病者但令從年七歲有識以來首謝所犯罪過,立諸道儀章符救療,久病困疾醫所不能治者,歸首則差。立廿四治,置男女官祭酒,統領三天正法,化民受戶,以五斗米為信……。
陸修靜《道門科略》盟威清約之正教注:
盟威法,師不受錢,神不飲食,謂之清約。治病不針炙湯藥,惟服符水首罪,改行章奏而已。居宅安冢,移徒動止,百事不卜日問時,任心而行,無所避就,謂之約。千精萬靈,一切神衹,皆所廢棄,臨奉老君三師,謂之正教。
葛洪《神仙傳.張道陵》謂:
陵與弟子入蜀,住鵠鳴山,得正一盟威之道,能治病,百姓奉之為師。弟子戶至數萬,即立祭酒,分領其戶,有如長官。並立條制,使諸弟子隨事輸出米絹器物紙筆樵薪等。領人修復道路,不修復者,皆使疾病。陵又欲以廉恥治人,不喜施刑罰,使有疾病者皆疏記生身以來所犯之罪,乃手書投水中,與神明共盟約,不得復犯法,當以身死為約。
據此再參閱《太平經》.《老子想爾注》及《三國誌.張魯傳》所述張道陵孫張魯推廣五斗米道的作為,則可歸納張道陵初創五斗米道的教義教規為:誦習五千文;不妄祀;有罪首過;符水治病;用章表與鬼神誓約;修路;行黃赤 之道(即男女和合之法);立廿四治,置祭酒;收信米五斗。這些統稱為三天 正法。五斗米道認為一切災害疾病,皆由精鬼作祟,須乞天官救治;求雨.請晴.卻蟲.斷瘟疫.保胎.催生.保嬰.乞子……等,道民皆要詣天師治,請祭酒用奏章.符籙通神,祈求消災降福,故五斗米道特重盟威之道及正一章符。
五斗米道已形成龐大的道教團體,有其獨特的組織體系。初建廿四治.應天廿四節氣,繼增為廿八治,合廿八宿。《雲笈七籤》卷廿八《廿四治》記載:
上八治:第一陽平治,治在蜀郡彭州九隴縣。
:第二鹿堂山治,治在漢州綿竹縣。
:第三鶴鳴山上治,治在其上青城天國山。
:第四漓沅山治,治在彭州九隴縣與鹿堂山相連。
:第五葛覼山治,治在彭州九隴縣與漓沅山相連。
:第六庚除山治,治在廣漢郡綿竹縣西。
:第七秦中治,治在廣漢郡德陽縣東。
:第八真多治,治在懷安郡金堂縣。
中八治:第一昌利治,治在懷安郡金堂縣東。
:第二隸上治,治在廣漢郡德陽縣東。
:第三涌泉山神治,治在遂寧郡小漢縣。
:第四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