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565|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武夷貢茶的歷史淵源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醫療天使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小說之星勳章 藝術之星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暢飲達人勳章 西方宗教達人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玉石玩家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6-7-8 09:39:39 |只看該作者 |正序瀏覽
武夷貢茶的歷史淵源

  宋時,由於地方官員的爭寵,武夷岩茶名聲日高,已悄然進入京都皇室,但真正列為貢禦之品而生產製作的還在元、明兩朝。


  元朝至元十六年(西元1279年),浙江省平章高興路過武夷山,監製了“石乳”茶數斤入獻皇宮,深得皇帝愛賞。至元十九年(西元1282年),高興又命令崇安縣令親自監製貢茶,“歲貢二十斤,採摘戶凡八十。”大德五年(西元1301年),高興的兒子高久住任邵武路總管之職,就近到武夷山督造貢茶。第二年即大德六年(西元1302年),他在武夷山九曲溪之第四曲溪畔的平阪之處創設了皇家焙茶局,稱之為“禦茶園”。從此,武夷岩茶正式成為獻給朝廷的貢品,每年必須精工製成龍團餅,沿著驛站遞送進入大都(今北京)。當時禦茶園的建築物巍峨、華麗,完全按照皇家的規格模式設計和構建。進了仁鳳門,迎面就是拜發殿(亦名“第一春”殿),還有清神堂、思敬堂、焙芳堂、宴嘉亭、宜寂亭、浮光亭、碧雲橋。又有通仙井,覆以龍亭,稱之為通仙亭,“皆極丹陛之盛。”

  禦茶園設有場官、工員。場官主管歲貢之事。後來貢制擴大,採摘、制茶的農戶增加到250戶,採茶360斤,制龍團五千餅。元泰定三年(西元1326年),崇安縣令張瑞本在禦茶園的左右側各建一場,懸掛“茶場”的大匾。元至順二年(西元1332年),建甯總管在通仙井之畔建築一個高五尺的高臺,稱為“喊山台”,山上還建造了喊山寺,供奉茶神。每年驚蟄之日,禦茶園官吏偕縣丞等一定要親自登臨喊山台,祭祀茶神。祭文曰:“惟神,默運化機,地鐘和氣,物產靈芽,先春特異,石乳流香,龍團佳味,貢於天下,萬年無替!資爾神功,用申當祭。”祭畢,隸卒鳴金擊鼓,鞭炮聲響,紅燭高燒,茶家擁集台下。同聲高喊:“茶發芽!茶發芽!”響徹山谷,回音不絕。在回蕩嘹亮的喊山聲中,通仙井的井水慢慢上溢,甚為奇異。有人解釋之當時已是驚蟄,地氣溫熱,加之祭祀茶神時火熏熱炙,地溫增高,井水漸溢,這是可能發生的現象,“茶神享醴,井水上溢”之說無非增加一種神奇的色彩,並非迷信,無可厚非。茶農因稱通仙井的井水為“呼來泉”。

  武夷貢茶鼎盛於元朝。元亡明興,貢茶制度仍沿襲前朝,明洪武二十四年(西元1391年),皇帝朱元璋詔令全國產茶之地按規定的每歲貢額送京,並詔頒福建建寧(按,武夷山當時歸屬于建寧府)所貢的茶為上品。茶名有四:探春、先春、次春、紫筍,並下令不得輾搗為“大小龍團”,按新的製作方法改制成為芽茶入貢。嘉靖三十六年(西元1557年)由於禦茶園疏於管理,茶樹枯敗,茶業衰落,武夷岩茶遂免於進貢。禦茶園前後經歷255年。它的興廢,引起了後人的深深喟歎。編纂《武夷山志》的清人董天工在《貢茶有感》中寫道:“武夷粟粒芽,採摘獻天家,火分一二候,春別次初嘉;壑源難比擬,北苑敢矜誇。貢自高興始,端明千古汙。”禦茶園精製貢茶,取悅天子,源于進獻貢茶的北宋蔡襄(曾任端明殿學士),其造成加重茶農負擔,理應受到抨擊。但由於禦茶園悉心栽培和精工製作貢茶,使武夷岩茶品質益精,影響日大,獨秀於茶壇,稱雄於建州,為世人青睞,被皇帝天子所確認,進一步確定了武夷岩茶正統的高貴地位,其客觀功績是不可磨滅的。

來源:茶藏全球茶葉華文網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曾有版管責冰至,文章轉貼沒啥用,每發一文俱心虛,更看勳章為壓力。唯見高管滿勳章,原來意指是他人。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2-25 03:04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