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6-3-23
- 最後登錄
- 2024-11-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8042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0734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壺的造型與特點
在歷史上,有關因茶制宜選配茶具的記述是很多的。明朝時人們已由宋時的團茶改飲散茶,瓷器茶壺和紫砂茶具興起,茶湯與茶具色澤不再有直接的對比與襯托關係。人們飲茶注意力轉移到茶湯的韻味上來了,對茶葉色、香、味、形的要求,主要側重在「香」和「味」。這樣,人們對茶具特別是對壺的色澤,並不給予較多的注意,而是追求壺的「雅趣」。明朝馮可賓在《茶錄》中寫道「茶壺以小為貴,每客小壺一把,任其自斟自飲方為得趣。何也?壺小則香不渙散,味不耽閣」。強調茶具選配得體,才能嘗到真正的茶香味。
清朝以後,茶具品種增多,形狀多變,色彩多樣,再配以詩、書、畫、雕等藝術,從而把茶具製作推向新的高度。而多茶類的出現,又使人們對茶具的種類與色澤,質地與式樣,以及茶具的輕重、厚薄、大小等,提出了新的要求。一般說,飲用花茶,為有利於香氣的保持,可用壺泡茶,然後斟入瓷杯飲用。飲用大宗紅茶和綠茶,注重茶的韻味,可選用有蓋的壺、杯或碗泡茶;飲用烏龍茶則重在「啜」,宜用紫砂茶具泡茶;飲用紅碎茶與工夫紅茶,可用瓷壺或紫砂壺來泡茶,然後將茶湯倒入白瓷杯中飲用。如果是品飲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君山銀針、黃山毛峰等細嫩名茶,則用玻璃直接沖泡最為理想。
在中國民間還有「老茶壺泡,嫩茶杯沖」之說。這是因為較粗老的老葉,用壺沖泡,一則可保持熱量,有利於茶葉中的水浸出物溶解於茶湯,提高茶湯中的可利用部分;二則較粗老茶葉缺乏觀賞價值,用來敬客,不大雅觀,這樣,還可避免失禮之嫌。而用以泡茶的器具。壺由壺蓋、壺身、壺底和圈足四部分組成。壺蓋有孔、鈕、座、蓋等細部。壺身有口、延(唇牆)、嘴、流、腹、肩、把(柄、板)等細部。由於壺的把、蓋、底、形的細微部分的不同,壺的基本形態就有近200種。
選擇茶壺,好壞標準有四字訣,日:「小、淺、齊、老」。中式茶壺有二人罐,三人罐,四人罐等的分別,以孟臣、鐵畫軒、秋圃、尊圃、小山、袁熙生等製造的最受珍視。壺的式樣很多,有小如桔子,大似蜜柑者,也有瓜形、柿形、菱形、鼓形、梅花形、六角形、栗子形……等等,一般多用鼓形的,取其端正渾厚故也。
壺的色澤也有很多種,朱砂、古鐵、栗色、紫泥、石黃、天青……等等,還有一種壺身銀砂閃爍,朱粒累累,俗謂之抽皮砂者,最為珍貴。但不管款式、色澤如何,最重要的是「宜小不宜大,宜淺不宜深」,因為大就不「工夫」了。至於深淺則關係氣味,淺能釀味,能留香,不蓄水,這樣茶葉才不易變澀。
除大、小、深、淺外,茶壺最講究的是:「三山齊」,這是品評壺的好壞最重要標準。辦法是:把茶壺去蓋後覆置在桌子上(最好是很平的玻璃上),如果壺滴嘴、壺口、壺提柄三件都平,就是「三山齊」了。而一把茶壺是否適用,取決於用之置茶、泡茶、斟茶(倒茶)、清洗、置放等方面操作的便利程度及茶水有無滴漏。縱觀整體有三個原則:
一、壺嘴、壺口與壺把頂部應呈「三平」,或雖突破「三平」但仍不失穩重,唯把頂略高。
二、對側把壺而言,壺把提拿時重心垂直線所成角度應小於45度,易於掌握重心。
三、出水流暢,不漏水,壺嘴可斷水,無餘水沿壺壁外流滴落。其次,細察各處,分別有以下標準:
壺口
為便於置放茶葉及夾取茶渣,壺口直徑不宜小於3.5釐米,即可伸入併攏的雙指。若是嵌蓋式壺口,堰圈部分不能在壺口內側形成凸起的一圈,否則不利於去渣、涮壺。為避免倒茶時水從壺口先出,可將壺嘴方的壺口上揚。
水孔
茶壺的水孔有單孔、網狀孔和蜂窩孔三種。一般小壺為單孔,易被浸泡後的葉底堵塞,使流的出水不暢,尤以喇叭狀小孔為甚,沖泡時需常用茶針疏通,故其「流」為直形。網狀孔可以直接制坯而成,亦可在單孔外加金屬網,避免葉底入「流」堵塞,但仍易為單片葉底粘住,出現水流不暢。最佳水孔為蜂窩狀,即將水孔處製成一半球狀,向壺身內凸起,凸面上佈滿蜂窩狀小孔,即使被單片葉粘著,也只是蓋住了一部分小孔,又因是凸面,很快會滑落,不易堵塞,但製作難度較大。
壺嘴
要求出水順暢、流速適中、水注成線,特別是「斷水」要良好,即斟好茶後,壺嘴的水能馬上回落,不會沿流的外壁滴於杯外。「斷水」功能與壺蓋是否密封有關,選購時應注水試用。
壺把
作為壺的提握部位,壺把的重心十分關鍵。沖滿水的茶壺靠手腕提握,位置不對則未斟茶時已灑出茶水。前文已述,側提壺之「三平」等原則應牢牢記住。從把的形狀來看,固定的提梁壺把,必須加大樑的高度和寬度,使掀蓋、置茶、去渣方便,但斟茶時又顯笨拙,可改用活動壺把,則可揚長避短。一般多用側提壺,泡茶時操作方便,姿態優雅。
壺形
壺形的種類很多,同類壺的大小、高低和直徑的比例、裝飾花紋等千變萬化。壺形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泡茶時的動態美觀,方便實用的壺用來得心應手,更增添了一份泡茶技藝的美感。從所備之茶具的風格,可想見其人的文化層次、個人修養、茶藝造詣等等。所以,在選擇壺形時,應摒棄華而不實的裝飾,以質樸取勝。如沖泡綠茶之壺,為保持其特有的色澤,除控制水溫外,須選用口大(有的大到與壺身直徑相同)、壁薄(易傳熱,與質地也有關)的扁腹形壺,取其散熱快的長處,令茶湯色碧而清澈;若沖泡青茶,則應選口小、壁厚、多細密氣孔、高度與直徑相仿者,蓋取其保溫性好,使茶湯濃香誘人,餘味不絕。
來源:華藏全球茶葉華文網 |
-
總評分: SOGO幣 + 5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