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5-8-10
- 最後登錄
- 2024-11-17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2557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36398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作者 / 滕淑芬 攝影 / 陳之俊
正常人的心跳平均一分鐘約是70下,如果你的心跳平均一分鐘超過100下,或者低於50下,出現忽快忽慢、忽大忽小、忽強忽弱等不規律跳動,甚至還有心悸、胸悶、頭暈無力、呼吸急促等症狀者,你可能就有心房顫動。
「心房顫動就是心臟不規則放電,也是心律不整最常見的症狀,」林口長庚醫院心臟內科詹益欣醫師表示,一般人只要摸自己的脈搏,若有上述症狀,可能就有心房顫動。
他解釋,心房顫動是一種和年紀相關的慢性病,主要原因是心臟老化,其他如高齡,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臟衰竭、甲狀腺亢進者,也容易同時罹患。在台灣,平均40歲以上者,一輩子有1/4的機率會罹患心房顫動。65歲以上的人口比例約佔5~7%;75歲以上者的比率更達10%,即每十人有一人。
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估計,全台心房顫動每年新發人數約有2萬9000人,盛行率達1~2%,推估全台共有23萬人為心房顫動患者。
心房顫動為什麼值得注意?
詹益欣指出,心房顫動因心臟無法正常收縮,血液流得慢,容易形成血栓。一旦血塊進入腦部,就是腦中風;進入心臟,就形成心肌梗塞;也可能塞在腎臟、腸胃道和四肢,形成周邊動脈栓塞等疾病,造成組織壞死。
更令人擔心的是,心房顫動會提高5倍的腦中風發生率。估計每6名中風患者就有一人是因心房顫動引發的。國人中風死亡率約每十萬人有47.6人,每年會造成約1萬6000人日常生活失能,危害健康甚鉅。中風患者因需要長期復健,醫療花費是健保支出第5位。
心房顫動的麻煩在於,有三分之一的人沒有任何症狀。
萬芳醫院心臟內科主任林永國指出,心房顫動初期症狀的發生時間很短暫,可能僅有幾秒鐘或幾分鐘就緩和,因此常被忽略。但,心房顫動是一種「進行式」的疾病,如果剛開始只是「陣發性」卻被輕忽,可能導致病情惡化,轉變為「長期持續性心房顫動」,發作將會更頻繁,治療也會更困難,容易導致中風、心臟衰竭等。
在治療上,有藥物和手術兩種方式,口服抗凝血藥物是最普遍的治療方式,目前也有多種新藥。
林永國指出,口服藥物成效不佳者,可以考慮做電燒手術,原理就是將「心房放電的點『圈』在一個特定範圍內,就像築起防火牆一樣,達到隔絕的效果。」
為了提醒民眾自我檢測心臟健康,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提出「心房顫動543,自我檢測最心安」的口號,民眾若發現自己符合其中多項症狀,就要到心臟科檢查,把握治療黃金期。
【心房顫動543,自我檢測最心安】
★5大好發族群:高齡、高血壓、糖尿病、心衰竭、甲狀腺亢進
★4大有感症狀:心悸、胸悶痛、頭暈無力、呼吸急促
★3大心跳指標:忽快忽慢、忽大忽小、忽強忽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