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800|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修行法門] 念佛法門整理--日常運用,念佛人應該仔細思考 [複製連結]

Rank: 4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6-10-22 12:17:30 |只看該作者 |正序瀏覽
本帖最後由 moish 於 2016-11-10 08:51 編輯

    學佛究竟學什麼?該怎麼學?
    以下就這六年來個人對學佛的看法與心得做簡單的描述。都是從經典與證悟的大師古德學來的。若說有個人影子無非就是一滴體會將之整理出來。

    學佛學的就是智慧與慈悲。為什麼要學呢?不學根本就沒有活路,其他都是重複循環的輪迴(輪迴就是不斷生滅的重複)之路,一旦落入極苦之境實在是很難爬出來,進入順境又沉迷其中,過去以往所追求的財、色、名、食、睡,在快樂舒爽的背後隱藏著種種危機,就算不想出三界,學佛也能解決生活上諸多煩惱。我的起點就是看見別人與自己的無奈究竟何去何從?三界之內無非就是相對論,世人皆以為是愛因斯坦最先提出,然而佛學早就有了,禪宗說的不二法門,就是教人離相對論不執著於一切相,六道輪迴無非就是善與惡的程度有所不同,如果離開善惡呢?六祖壇經:「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在不思善不思惡的情況下,因為覓之了不可得,在當下就是出現楞住這種情況,這也是一種參禪的起點。

    然而禪宗的參禪法門對現代人來說實在是很有難度,個人以為念佛法門卻是比較容易入手,念佛實際上也有不同念法,以實相念佛來說實際上就等於參禪法門,說簡單其實也難,所以怎麼念佛看來實在是一大關鍵。

    凡人用的是第六意識,也就是大家所誤認稱之以為心,要離第六意識並不容易,所以就有轉念的方法,念佛就是以一念代替所有雜念,達到心識的專一,這時便能進入參禪(離心意識參)的範疇,若以唯識來看在八識田中已經種下了滿滿的念佛種子,在因緣成熟之際佛果自成。轉念也就是學會專注而能轉掉不好的情緒、念想,進而改變自己不好的習慣(包括外在行為、內在念頭與思想)。

    在轉念的功用外,背後還有阿彌陀佛的強大願力支撐著,所以我用的方法就是念佛號時同時觀察自己心念的變化。而這個方法是隨時隨地只要醒著就能用。為什麼要觀察心念?就是看清真相,當然這個觀最好是能練到不帶任何語言文字想法的觀,但實際上不容易,尤其是在生活上通常都會用觀想,起初是純觀但很快的就變成思考,並非觀想不好,觀想還是有它的功用(打坐坐到寂靜有時會陷入想睡覺的狀態這時就深呼吸或是改用觀想思惟法義或看你學的是什麼觀想法門),所以靜坐還是很重要的,可以藉著打坐練習怎麼純粹的觀察,怎麼如同一面明鏡---一切念頭來了就來了就只是純粹的照著它,照看著每個念頭的來去而不帶任何的想法,要知道的是念頭就只是念頭、也就是一個虛妄的影像,不用怕它來,因為它會消散所以說它虛妄,能夠練到這裡也就可以開始用參了,參就是看他從哪裡來從何處生起(將之還原還到不可還)?例如念佛究竟能念的是誰?這聲音究竟從何生起?或說這念佛的這一念到底從哪兒來?。一個念頭來了,就只是看著它不隨他起想,如果是在寂靜狀態在這個念頭與下一個念頭來臨前就會發現有這麼一個空檔也就是無想無念之處,持續的觀察它到底是什麼?下一個念頭可能又出現了,同樣不理會僅僅觀察它的生滅,一開始不容易觀察難以離開念頭,訥麼就用佛號替代這一念,進入寂靜後繼續觀察無想無念處,依此往復念佛觀察,這種離念的功夫就越來越熟稔。當然坐禪前必須有所準備包括環境選擇如何調息以及意識心態問題等等,這部分我就省略不談了,網路上有很多資料可供參考。

    在未能達到專一心境前,必須賦予這個佛號自己所能深信不疑的意義,否則轉念上力道不強,大勢至菩薩在楞嚴經念佛圓通章:「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什麼是憶母?就是想念感受父母對我們的愛,過去種種對我們的恩德關懷照顧與幫助,所以念佛或念菩薩一定要真正明白並能感受佛性到底是什麼?對自己來說究竟有什麼涵意?我賦予了祂什麼涵義呢?要能一念就能憶念感受本來面目的原貌,然而光是在第六意識上轉來轉去很容易被境界帶走,尤其是在精神差的時候。所以要加上空性智慧與參禪觀察心念,越能觀的久觀的深那種信心就能逐漸深厚。

一、 慈悲心的升起:這個慈悲心實在是妙,我沒那個境界可以去體會真如(其實能見之性、能聽之性…等等類似真如的不動搖不生滅之性,但因有能所因而楞嚴經稱之為見精或第二月),但慈悲心卻是實實在在能夠體會的,雖然現在還是不夠深廣,可這慈悲心是可以一步一步修習逐漸擴大,也就是從愛自己開始(非溺愛貪著),然後你最深愛的某個人或是最深愛你的某個人,然後家人、朋友親戚師長等等,而後擴及到不認識的人最後你曾經討厭或仇恨的人。《華嚴經》言:「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大寶積經:「迦葉!一切聲聞辟支佛等終不能見彼諸菩薩摩訶薩眾。何以故?迦葉!是中聲聞辟支佛等,於大慈悲非其所住故。若能住是慈悲地中,斯則能為利益他事,則亦能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諸波羅蜜等。」這裡也說出了普門品的大秘密,修慈悲心能帶動諸波羅蜜的升起,可以說是一路涅槃門。當然要知道的是真正的慈悲是不分別的(意識心的分別是執著於我、執著一切相;真心的分別是無我、不執著一切相。)平等的,是只有付出而不求回報的。是有智慧的無我的。能捨自己生命的。當用了意識心慈悲心就會起分別就被障礙了。用白一點來說當親生父母兒女於生死危難之中救不救?想都不用想就救就是悲心,你願意用一生一世呵護你的父母孩子給他安樂就是慈心。可惜的是很多父母子女被自己的情緒觀念左右了。萬一有一天發覺自己在很糟糕的境地或是退步的非常厲害,能救拔自己的就是要發起找到自己的慈悲心,這是真如自性本來面目的特質之一,能救自己也能救他。
念佛號時想想自己所愛的人或寵物他們沒學佛,我自己若不學又當如何?及便有人學我亦應不能拖累他們。

二、 空性智慧: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本來無一物、一切盡成前塵虛妄相想。無論是你做過的得與失、甚至是起心動念最終不過是一段段記憶,再把記憶微細分解也就剩下一個個畫面,過些年乃至數十百千年這種畫面照片你真能認得?不是前塵虛妄相想又是什麼?

三、 達妄本空、知幻即離:明確篤信自己目標,與此無關即是虛幻(包括萬事萬物與自己心念),執著於彼一點用處都沒有,甚至障礙自己的目標。(唯一最終目標就是還我本來面目,修淨土者淨土往生可當中期目標,但要記住心淨即國土淨)


四、 往生即是此時此刻:心淨則國土淨,此時此刻我就要往生了,放不放下?現在不放往生時豈能放下?往生時誰能保證自己沒有絲毫痛苦?誰能保證自己在精神絕佳狀態?誰能保證不被一個聲音一個影像給帶走?念佛時阿彌陀佛就在你眼前就是你心性本來面目,而祂一直都在你身邊,你是走還是不走?不走豈能讓你所愛的人也能離苦得樂?

    在知幻即離與空性智慧部分,除了多聽經聞法(必須是正法,找對的法師聽,例如:慧律法師、大航法師、淨界法師、淨蓮法師、華嚴的海雲繼夢和尚…等,不過海雲和上講的若是不常聽怕是一時不易理解,主要是用詞的不同,一般人也較少接觸華嚴。),還必須身體力行,一日三省絕對是不夠的,當然還須慢慢來常去觀察自己心念上的變化,務必配合禪修靜坐就更好了。初期經典的部分建議是金剛經(輔以六祖壇經配合)+普門品。這個建議可能跟大多數人建議不同,個人的體會是先了解金剛經才能真明白普門品。否則光看普門品會自以為懂,然後跑到有所求的地方去了。有所求畢竟是難免,但想進入修行想真實了解佛法就必須設法離開有所求(佛法心性唯向內求)。

    除了智慧與慈悲心要另外一提的就是忍辱無爭,金剛經上說:「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個人見解上它真是基礎中的基礎,忍不單是僅僅在生氣上,舉凡起心動念凡夫首要的就是忍,不忍則亂則無智,當然只純粹學忍大概會吐血,所以跟轉念及慈悲心、空性智慧一起配合,而在當下得先保持沉默隨即念佛號轉念,在修學佛道上一定要學會忍辱無爭,這條路雖是唯一之路,但因習性使然實在是不好走,就比如說想當個普通的好人然而這世上欺善怕惡的人太多了,若沒有忍辱就容易失控,變的難以彌補,久了信心就低落。想能夠包容天地萬物一切,沒有忍辱是沒辦法使心胸開闊的。

   再來就是盡量維持正常生活作息,務必使精神維持在良好的狀態,在精神差的狀態下,一天可以兩天可以,久了就會整個亂掉,意識心難以專一,妄念紛飛的的情形下一定跟著習性走甚至更糟,那什麼方法都用不上了,萬萬不可小看不以為意,個人就曾深受其害。

    當然實際在應用上其實也是很複雜的這個不是三言兩語能說的出,只能一步步去體會,但從忍辱+慈悲心+空性智慧下手,就能少走許多的冤枉路,由於個人都是自己摸索,一路走來都是遇境之後再去思索它的緣由起點,吃足了苦頭,不過體會上也更加深刻。而念佛人你所選擇的方法未必要跟我相同,應該是自己找出適合自己的方法,然而這方向是可以參考的。最後祈願
眾生儘速離苦得樂、早破無明、速證無為法、速乘般若船、速同法性身。
願生西方淨土中
九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
迴入娑婆渡有情
南無本師釋迦摩尼佛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勢至菩薩
南無阿彌陀佛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11-1 19:29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