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350|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宗教史] 基督教在藝術殿堂的浮沉 [複製連結]

SOGO版主

USS Enterprise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版主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軍武十字勳章 藝術之星 SOGO搞笑之星勳章 懷舊風車之星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影音達人勳章 自然美景區主題分享達人勳章 環瀛達人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旅遊玩家勳章 暢飲達人勳章 西方宗教達人勳章 方寸之美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6-12-6 21:05:52 |只看該作者 |正序瀏覽

“當你發現任一事物的兩個方面時,讓它合二為一,消除其中的不一致。讓內外一致,外內一致,上下一致,雌雄一致,那時你會進入天堂。”--- --------《聖經》

人類的蠻荒時代是從宗教的枷鎖裡開始禁錮的。 所以,宗教的誕生是一種披著帶有原始崇拜的神權外衣從而達到對個人或群體由內而外進行約束的產物,以及諸多關於世界和生命起源問題的在蒙昧時期無法界定的意識形態。

提及西方文明,基督教便成為了一個無法繞開的名詞。 如果西方文明體係是個生命有機體,那麼基督教文明便是一種生長激素,影響了西方文明的繁衍成長,也影響了這個文明的新陳代謝。 可以說,基督文明帶給西方世界的不只是信仰,不只是在精神世界裡建起了思維教堂,而且以一種靜默的姿態去影響了很多個側面。

僅在藝術層面裡,文學,繪畫,音樂,戲劇等藝術形式無一倖免的在基督教文化的土壤內汲取了最初的營養。 雖然原始人民已經初步具備了對精神活動的探索,但是神權思想所帶來的豐富內容以及對人自我精神的挖掘使得這些藝術門類在歷史的長河里大放異彩。

首先是基督教與文學的關係。 基督教與文學的關係可謂是由來已久,《聖經》及其宗教思想在早期幾乎侵染了所有文學作品,即便在當代,此類現象仍層出不窮。 英國文學尤甚,而在殖民擴張時期,英國也自然成功的將自己的意識形態加諸於殖民地,所以,英美文學受基督教文化和《聖經》熏陶是及其深刻的。 莎士比亞作品中有許多章節“可以看出聖經的用字遣詞,而在那些表達方式之下還可以察覺出聖經的思想脈絡。”在莎士比亞的最後遺囑中清楚地表達他的基督教信仰:“我把靈魂交在上帝--我的創造者--手中,我希望且深信唯有藉著我的救主耶穌基督,我得以分享永恆的生命;而我的身體回歸塵土,因我是出於塵土。 ”還有很多從基督教信仰裡得到靈感啟示的作家,比如《失樂園》的米爾頓,還有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艾略特等,均在不同程度上表現了自己的信仰取向。 意識流巨匠愛爾蘭作家喬伊斯就是在天主教文化家庭裡成長的,喬伊斯本人對《聖經》的熟稔也是值得人稱道的,像《尤利西斯》這樣的意識流鉅作裡面無處不深刻的體現了這種指向,而且喬伊斯對一些章節的引用也幾乎是駕輕就熟,不過後來因為最後一章裡對摩莉的性幻想和自慰行為的描寫在當時引起了許多天主教徒的不滿和輿論的指責,但喬伊斯畢生的宗教信仰卻一直是堅定的。

基督教對音樂的貢獻幾乎可以用宏大這個詞來囊括。 原始人民的吟唱都是帶著有意識或無意識的結果,並且消散在時光的荏苒裡。 中國《詩經》最早也均為民間曲調,但是因為沒有介質記載傳播現已無法洞悉早期人民的歌謠是何般光景。 而宗教卻是真正將音樂推上了歷史的帷幕。 早期的宗教音樂主要是為了敬拜,是唱詩班性質的粗糙模型。 直到後來樂譜,複調,以及和聲的產生,音樂才真正開始成體系的發展起來。 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便將音樂作為一個重要手段並親自創作了作品。 古典音樂三傑中巴赫的作品幾乎都跟基督教有關,他的G弦上的詠嘆調等膾炙人口的作品至今被人爭相演繹。 而之後的莫扎特以及貝多芬受其影響均有所傾向。 而教會音樂在與許多民間音樂接觸的過程中,不斷的分化出諸多音樂流派,構成了今天的西方音樂體系。

基督教對繪畫的影響更毋庸置疑。 從宗教壁畫,以及後來的聖母畫像等等,都是從基督教文化里尋找源泉。 這種影響同樣也擴散到了雕塑創作和建築文化里,西方建築風格的演進史便是宗教的演進史。

總之,基督教文明像一隻看不見的手操縱了西方文明世界的方方面面。 寄生在政治,經濟,文化諸多領域裡,見證著世紀的變遷和時代的滾滾洪流。 但是,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對宗教的本質進行了論述“一切宗教都不過是支配著人們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們頭腦中的幻想的反映,在這種反映中,人間的力量採取了超人間的力量的形式。”當人民從神學的桎梏裡掙脫出來,帶著人文情懷和科學眼光來審視宗教的時候,當社會在基督教種種禁錮的約束裡扭曲時,當人們在教會的剝削和壓迫下民不聊生的時候,基督教自然也站上了風口浪尖,開始接受來自不同聲音的指責和謾罵。 這也便是基督教開始在藝術殿堂和人文社會力開始浮浮沉沉的伊始。 事實是,世界性宗教里基督教是得到本族信仰質疑最厲害,遭受更多否定的,這與西方科學和哲學長足進步不無關係。

許多人認為最早的反基督興起應該是文藝復興時期。 但事實上,文藝復興所要抨擊和推翻的根本不是基督教,新興資產階級只是在藉助這種聲音在抨擊腐朽的教會制度以及繁蕪的教規,然後達到對人性的解放和人權的解放。 像《十日談》這樣的著作也更多將劍鋒指向了那些神父虛偽的嘴臉和對人個性的桎梏上。 而文藝復興三傑的創作主題更多還是宗教題材,只是這時候人民才開始真正把眼光落在人自身上,以先聲奪人的姿態強調人的個體性。 而像伏爾泰這樣的作家才真正以科學角度去否定神學,奠定民主思想。

在不同時期裡都能聽到不同的聲音。 基督教一方面推動了文學,音樂等藝術的發展,另一方面,許多異教分子也利用了文字等媒介掀起自己的思想傾向指責。 在尼采以前,很多人對於基督教的抨擊也僅限於某些教規上或是陳俗舊議上。 而尼采一句“上帝死了”可謂是震蕩了整個西方世界。 其實早在達爾文的《進化論》面世時,人們就已經開始懷疑自己所在的這個世界的真實性和信仰的真實性。 整個西方宗教信仰似乎已是風雨飄搖。 尼采其實是出生於天主教氛圍極深的家庭,但在波恩大學求學時其信仰已經動搖,之後的《反基督者》給予了基督教嚴厲的譴責。 但是,尼采卻不是全盤否定宗教這一意識形態的,相比之下,尼采認為佛教反而比基督教更勝一籌“雖然我譴責基督教,但我不想不公正地對待一直甚至擁有跟多信徒的血緣相近的宗教,即佛教。兩者同屬於虛無主義宗教,都是頹廢的宗教,兩者卻有著質的注意的區別……與基督教相比,佛教百倍的具有實在論性質,它身體裡有客觀冷靜地提出問題的傳統,它朝一個持續了幾百年之久的哲學運動發展,那時候'神'的概念已經被取消。”(尼采《反基督者》20-23)

在音樂領域裡,搖滾音樂的出現自然是對基督教一種極端的反抗形式。 搖滾在英語裡寫作rock and roll。 Rock一詞在《聖經》裡除了表示石頭的意思之外還有“衝突”的意思。 搖滾樂對體制的反抗從來都是以激進的革命樣式演進的,從一代新人的心靈被樸素的早起搖滾打動並不再老老實實地呆坐在座位上時,搖滾被描述為“三R”:即Rock,Roll,Riot搖、滾、亂。 其實,搖滾的宗教角色是“人底慾望”,搖滾音樂人的種種在教徒眼裡“不淨”甚至骯髒的行為使其在誕生伊始最先受到的便是天主教徒的嚴厲抵制。 即便是當代,天主教徒對搖滾樂的抨擊依然不絕於耳,搖滾樂試圖掙脫禁慾主義和身體以及性的解放是教徒們完全無法容忍的,認為這是破壞教義帶給人們美好構想的一種腐蝕性墮落文化形態。

有位哲學家說過:“科學演化到最後往往歸於哲學,而哲學演化的終點往往歸於宗教。”且不去爭議其正確與否,現代文明里,無論對宗教形態持怎樣的態度,人們終究沒有提出一種更好能取代這種意識形態的東西。 所以基督教文明也始終在西方文明史裡跌宕著向前,繼續扮演為文明演進保駕護航的角色,在藝術殿堂裡浮沉。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9-3 07:16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