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毛豬養豬原為農家副業,現在已有專業養豬戶。台灣在早期的出口,以農畜產品為主,農產品如香蕉、洋蔥、蘆筍和洋菇等,糖和鳳梨罐頭屬工業產品;畜產是桃園和屏東產的黑毛豬。當時這些產品主要輸往日本。但日本人往往以種種非關稅手段,如數量,規格、包裝等規定來控制輸出價格,目的就是要控制台灣農畜乃至工業生產,讓台灣的生產者賺取微薄的工資。以黑毛豬為例,日本人最喜歡桃園黑毛豬的肉質和風味,但他們規定出口屠體要使用電動屠宰,而當時兩家電動屠宰場都是日資,冷凍船也是日資,因此他們透過電宰的產能控制黑毛豬的出口數量和價格。於是在長久予取予求的控制下,養豬戶出口意願降低。而日本人後來也能自己飼養黑毛豬了。圖為黑毛母豬與仔豬。養豬、賣豬台灣早期農家,幾乎家家養豬貼補家用。農家在屋尾築一簡陋豬圈,並餵食平日廚餘,在生計困難的年代,養豬所得不無小補。通常豬長成後,會有豬商來購買。圖為飼主自家為豬以大秤(大量,台語音tua.niu)秤重量的情形。那時出來買豬的豬販仔,車上都帶大秤,因此在秤重時,買方希望秤要起一點,也就是秤桿尾端越高越好,只要秤鉈(錘)不滑落;而賣方則希望平一點,就是秤桿尾端越平、甚至下垂更好;所以這種買賣都在爭吵中取得共識,結局都會圓滿。養豬、賣豬養豬原為農家副業,40、50年代,在農村幾乎是家家養豬。豬長成後,可請豬商收購,養豬除了可廢物利用家中的廚餘,排泄物又可當肥料,賣了豬又可貼補家用。養豬戶為了有良好的豬品種,於是會找優良公豬來配種,為豬配種的行業叫做牽豬哥。圖中這種黑毛豬,肉質細嫩,口感、風味都優於外來的豬種,所以很受日本人的歡迎。於是在50年中期之後,外銷日本暢旺的結果,在桃園、屏東出現了很多專業養豬戶,雖然賺了外匯,卻造成河川嚴重的污染。
牽豬哥俗稱“牽豬哥”如圖,這個行業目前已消失。這個人牽著種豬去養豬戶和母豬交配,賺取微薄的工資和飼料費。種豬每天要餵食鴨蛋以補充營養,因此花費不貲。因豬哥怕熱,所以牽豬哥的人會帶水桶或灑水器,為豬哥消暑。圖中之人將灑水器挾在腋下。這個行業在傳統上和“吹鼓手”、“土公”、“理髮師”等皆屬當時社會的“下九流”。當時,如果孩子不用功讀書,家長就會嘮叨:若不讀書,以後就要去牽豬哥或擔肥(挑水肥)。另一種牽豬哥50年代,民間在神明誕辰時,會舉辦“迎神賽會”慶祝活動。各地信徒們抬著神明遶境,祈福消災,這是生活貧瘠的農村社會中,民眾難得的重要娛樂。遊行隊伍裡,五花八門什麼都有,圖中男子就是扮演牽豬哥的戲碼。濃妝豔抹,腳穿'足袋(日語,台語音ta.bi)',即腳拇指與另四指分開的膠底、布面工作鞋;牽著一隻比自己還要高大的豬哥(豬哥是人扮演的),走在遊行隊伍中,確實增加不少趣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