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神爺聖紀
「財神爺」俗稱「趙玄壇」、「寒單爺」。道諱稱為「上清如意金輪院正一玄壇趙元帥」,是道教護法神之一,民間將衪奉為「武財神」。
在「台灣省通志」宗教篇道教章有如下的記載:「趙元帥,姓趙.名光明,紫雲默結,身長九尺,面帶怒容,隨帶七十二環索,持三十六鐵鞭,黑虎前印,降在三月十六日。」
章回小說的趙光明,依據衪的來歷,趙公元帥于四川峨嵋山羅浮洞(現今「九老洞」,又名「九老仙府」)修得道真。趙元帥能驅雷役電,呼風喚雨,除瘟翦虐、保病禳災之本領。商周時領殷兵奮勇爭戰,護國盡忠,保土衛民。然戰爭不利,公因天數已定,壯烈殉國。趙公元帥生為國柱,死為世神,至周武王為敬趙公元帥忠義愛國,丹心不二,當為萬民之範模,故建立忠臣廟奉祀趙公元帥,御賜「玄壇元帥」尊號。後世亦欽神「玄壇爺」忠勇為國,御財有德,生財有道,奉祀至今香火不斷。
趙公元帥浩氣長存,玉帝嘉其為人,封其聖號為「金龍如意正一龍虎玄壇真君」,並令真君率三十六天官,兼領七十二地煞。部下六毒大神、五方猖兵,五方雷神,四路財神,奉天門之命,策役三界,提點九州,專司職責:「一:追逃。二:捕亡。三:迎神。四:納福。」
真君合四路財神兄弟稱為「五路財神爺」天官中路武財神金龍如意正一龍虎玄壇真君-趙光明,天官東路武財神招寶天尊-蕭升,天官西路武財神納珍天尊-曹寶,天官南路武財神招財使者-陳九公,天北路武財神利巿仙官-姚少司。「五路財神爺」掌管天下四方財庫,買賣求財;「五路財神爺」能宜利和合,但求公平公正。其為司財和與人致富的功德,深為世人商賈最崇信的神明。
文武財神..
財神應為人間最受歡迎的神,在臺灣很少有獨立的財神廟,但 卻普遍奉祀財神,尤其是商家,過去正月十五日時,並且有「撞玄 壇爺」的俗行,玄壇即是財神之一的武財神。「撞」的時候是四個 赤膊壯漢扛著兩根木槓,再把財神連神帶椅縛在木槓上,然後鳴鑼 遊行,搖搖擺擺地挨家挨戶去「撞」,這時各商家一見財神光臨, 一定要大放鞭炮,有時一放可以放上好幾個小時,而那四個壯漢也 必須表現絕大的勇氣,爆竹連頭夾面的轟來,要毫無懼色,始可在 鞭炮放完之後領賞。
而財神在民間的信仰中,又有文財神和武財神之分:
(一)文財神
在民間年畫中的文財神造型是白面長鬚,頭戴宰相紗帽,手捧 如意,身上紅袍玉帶、足蹬元寶。祂的來歷大約是道教三官之一的 賜福天官,因為洪範五福:「一曰壽、二曰富」,富了自然有財, 所以北方的年畫中財神畫像常題有「增福財神」字樣,而臺灣的「 撞玄壇爺」亦在正月十五日,因為上元是天官的誕辰。如要嚴格區別 天官神與文財神的話:天官神態慈祥,笑容滿面;而文財神面目嚴 肅,臉龐清瘦,據說這就是比干。
比干是殷紂王的叔父,為人忠耿正直,見紂王荒淫失政,暴虐 無道,十分著急,常常直言勸諫,但《史記‧殷本紀》記載,紂王 非但不聽,並且當場將比干剖膛挖心。比干是我國上古時期最有名 的大忠臣,後代世俗將其奉為財神,是因他心地純正,率直無私。 民間流傳著:比干怒視紂王,自己將心摘下扔於地上,走出王宮來 到民間,廣散財寶。他雖沒了心,但因吃了姜子牙送的靈丹妙藥, 並不曾死去,正因沒了心,於是辦事公道,深受人們的愛戴、稱讚 ,在比干手下做買賣者,公平交易,自古道:「無商不奸!」把比 干這位頭號童叟無欺的正派君子當作財神,當然是人人敬服的了。
另一位文財神傳說是發了大財的大富商,就是春秋時期越國的 范蠡。傳說范蠡足智多謀,在越王最落魄的時候,曾幫助越王打敗 吳王夫差成就了霸業,並且看出越王是「可與共患難而不可共處樂 」的人,於是事成之後便逃出是非之地,傳說他浮海到了齊國,在 齊國經營農業和商業,發了大財。因他是在功名利祿場中「翻過筋 斗過來的」,所以他三次發財,三次都把所得錢財分散給窮朋友和 疏遠的親戚,把「金錢」二字看得很淡薄。最後他積了一筆大財在 陶邑定居,自號「陶朱公」;又有說他為改換名姓,想到自己是逃 出來的,故改姓「陶」(逃),自己曾任高官常穿紅袍,故名「朱 」,位在公爵而稱「陶朱公」。范蠡能發家致富又能散財,在人們 心目中是位難得的偶像,故此被奉為文財神。
(二)武財神
武財神的造型則是鐵冠、黑面濃鬚、手執鐵鞭、跨著黑虎,形 象威猛,周圍常畫有聚寶盆、大元寶、寶珠、珊瑚之類,以加強財 源輻輳之效果。
趙公明是道教中的神明,乃一虛構人物,但《三搜神大全》則 說他是秦時終南山人,得道後接替張天師永鎮龍虎山,守玄壇,故 受天帝封為「正一玄壇趙元帥」,又稱「黑虎玄壇」。關於其傳說 甚多:隋文帝時,趙公明等五位瘟神至人間降瘟,於是成為瘟神之 一;明代的趙公明又成為八部鬼師之一,專門向人間傳播「下痢」 ,後被張天師的龍虎神兵收服。在《封神演義》裏,趙公明又成了 峨嵋山的道仙,他武藝高強,並有黑虎、鐵鞭和百發百中的海珠、 縛龍索等法寶,後姜子牙按元始天尊旨意封神,趙公明被封為「金 龍如意正一龍虎玄壇真君」之神,手下有招寶天尊蕭昇、納珍天導 曹寶、招財使者鄧九公、利市仙官姚少司四神,專司「迎祥納福, 追逃捕亡」,至此,趙公明方有了財神的模樣,不再像先前那樣渾 身充滿著邪氣、鬼氣和瘟氣。不過道教又將其與靈官馬元帥、關羽 、溫瓊合為四大天將,在建蘸祭典中常設四將神像,道士請神作法 時,也必請此四將,至今臺灣各地設立醮壇,必有四大天將(元帥 )紙製神像,趙公明元帥即製成騎虎執鞭樣式。
此外民間還以關公為財神,但關公是一位「全能」的神明,財神只 不過是功能之一。
「財神」是以歷史人物加上假想神格為基礎,為滿足人們的物質欲望與精神理念,所發展 出的民間信仰與宗教傳說,可以反映人們追求財富與嚮往人生的心願,而將財神形象多元 化、傳奇化與藝術化。
此外,因為適度財富是人們在日常生活和事業上不得不追求的目標。所以財神在唐宋以後 ,愈衍愈多,這與我國的社會制度及經濟發展有絕對的關係。 根據史料推測我國第一位 財神是「如願」。
佛教的財神
一、笑口常開 和氣生財的人間彌勒──布袋和尚
二、或順或逆、或小或大 或淺或深的五十三參──善財童子
三、對祖先、圖騰、生殖、財寶的崇拜──歡喜佛
四、綠白紅黃黑 藏傳財神的共稱──五姓財神
五、佛國財神 多寶天王的力士──毗沙門天
六、敬愛三寶 能滿足眾生在世間、出世間資財的大黑神─大黑天
七、 化現給薩財神 紅密大圓滿的大士──蓮花生
道教的財神
一、 買賣求財 宜利和合的天下第一正財神──趙公明
二、 是一位全能的神明 財神不過是其兼職之一 ──關公
三、 文運通利祿 功名載財運的文曲星──文昌帝君
四、 獨占鰲頭 功名仕途的掌門人──魁星爺
五、 東南西北中發財 五路財神通通來──五路財神
六、 棄官修道樂 步步釣金錢的海蟾子──劉海
七、 張掛仙官 藉討利市 「語訛化」的財神──利市仙官
民俗的財神
一、 不偏心不貪心的無心忠臣──比干
二、 知所進退 以智取勝、獲利的經營之神──范蠡
三、 和氣生財 闔家團圓的兒童神性崇拜──和合二仙
四、 名號繁多 最具經濟金童神格的伯公──土地神
五、 東廚司命 能使家業興旺的灶君──灶王爺
六、 混沌不分 閒雜使用、崇奉「小人」、敬拜「小鬼」的五聖──五顯與五
通
七、 見吾生財 你也來了的「一見生財」──無常鬼
區域性的財神
一、 港澳顯靈 無所不能的財神──赤松黃大仙
二、 劫富濟貧 抗日民族英雄的義賊──廖添丁
三、 從赤腳學徒到上海灘財神的寧波大亨──虞洽卿
財神特性的分析
一、忠義公正的操守──比干、關公
二、善於理財與經營──范蠡、虞洽卿
三、敬遠崇外的心理──趙公明、大黑天、毗沙門天
四、俠士劍客的作為──關公、五顯、廖添丁
五、兒童神性的崇拜──招財童子、利市仙官、劉海、和合二仙
六、頓悟人性的禪心──劉海、范蠡、善財童子
七、功名仕途的掌握──文昌帝君、魁星爺
八、職司伽藍的護法──毗沙門天、大黑天、關公、趙公明
九、尋常生活的所需──灶王爺、火神、行神、水神、土神
十、神靈鬼怪的崇拜──趙公明、無常鬼、五通
十一 、有配祀的神明──趙公明、文昌帝君、關公、土地神、歡喜佛、灶王 爺
十二、區域性的顯靈──黃大仙、土地神、廖添丁、虞洽卿
求財神爺由來的故事??
文財神:福、祿、壽、喜、財、比千、范蠡
武財神:關羽、趙公明
正財神:趙公明
偏財神:五路財神
文財神
在民間年畫中的文財神造型是白面長鬚,頭戴宰相紗帽,手捧 如意,身上紅袍玉帶、足蹬元寶。祂的來歷大約是道教三官之一的 賜福天官,因為洪範五福:「一曰壽、二曰富」,富了自然有財,所以北方的年畫中財神畫像常題有「增福財神」字樣,而臺灣的「 撞玄壇爺」亦在正月十五日,因為上元是天官的誕辰。
如要嚴格區別 天官神與文財神的話:天官神態慈祥,笑容滿面;而文財神面目嚴 肅,臉龐清瘦,據說這就是比干。
另一位文財神傳說是發了大財的大富商,就是春秋時期越國的 范蠡,又自號「陶朱公」。范蠡能發家致富又能散財,在人們 心目中是位難得的偶像,故此被奉為文財神。
武財神
武財神的造型則是鐵冠、黑面濃鬚、一手執銀鞭,一手持元寶、全副戎裝,跨著黑虎,形象威猛。周圍常畫有聚寶盆、大元寶、寶珠、珊瑚之類,以加強財 源輻輳之效果。
武財神,即趙公元帥像。趙公元帥,即趙公明、趙玄壇。
除了趙公元帥以外,民間亦有以關帝和明代無錫禦城戰死的何五路為武財神的。但關公是一位「全能」的神明,財神只不過是功能之一。
五路財神
趙公明與其所率領的四位部屬.即招寶天尊--蕭升 納珍天尊--曹寶 招財使者--陳九公 利市仙官--姚少司 這四位財神也稱東.西.南.北.路財神.加上趙公明則合稱五路財神.若加上天地人三財神就是八路財神爺
每到過年期間,各地的財神廟,虔誠參拜以祈求新的一年能「發大財」的信眾總是川流不息。但是,你是否了解財神爺的由來呢?
其實,民間信仰的財神爺,多來自於《封神演義》的傳說,主要可分武財神與文財神,雖然所指何人眾說紛紜,但大致而言,武財神指的是趙公明;文財神指的是比干。
武財神─趙公明
據《封神演義》的描繪,趙公明本是皓庭霄度天慧覺昏梵氣所化生,在峨嵋山羅浮洞修道。
到了商朝,為討伐暴君紂王,周文王聯盟各方諸侯,以姜子牙為帥,統率三軍。趙公明受託,帶著兩位弟子急遁下山幫助紂王戰周,途中還降伏一頭神猛黑虎,並收為坐騎。
趙公明法力高強,打敗了姜子牙麾下的好幾員神將。迫使姜子牙求助於陸壓,尋求誅殺趙公明的方法。陸壓教姜子牙「斬魂法」,日以繼夜登壇作法暗害趙公明。不久,趙公明就奄奄一息,魂歸西天。
姜子牙伐紂成功之後,為安撫兩軍陣亡將士,擇定吉日在封神台上張掛封神榜,擺設香案,論生前功過追封職級。趙公明被追封為「金龍如意龍虎玄壇真君」,率領麾下四位正神,分別是「招財使者」陳九公、「招寶天尊」蕭升、「納珍天尊」曹寶和「利市仙官」姚少司,負責司財、迎祥納福的職務。也就是後人所稱的「五路財神」,而五神之首的趙公明,也就被稱為「武財神」了。
文財神─比干、范蠡
同樣據《封神演義》的記載,商紂王被坦己〈九尾狐化身〉所迷惑,喪德敗行,荒淫無道,丞相比干身為紂王的叔父,責無旁貸,不時力諫紂王,但被坦己等人視為眼中釘。
一日,坦己面帶病容地騙紂王自己心病復發,絞痛難當,非要服用「玲瓏人心」一片才能得救,又說比干是一位有玲瓏心的忠賢之臣,可以借食一片,等病好了就還給他。沒想到紂王竟信以為真,派人急召比干。
比干聞訊,慌忙中打開了姜子牙留下的錦囊來看,內留有教導比干掏出心而不會死的方法。於是比干放膽到了朝殿之上破口大罵坦己,並且摘出心臟,丟在地上,迅速的往城門外離去。飛奔於路上,忽然聽見一婦人正在叫賣無心菜,比干問他:「人若是無心如何?」婦人回答:「人若無心即死!」比干頓時血如泉湧,一命鳴呼。後來,姜子牙助周滅紂成功,追封比干為「文曲星君」,後人也將其稱為「文財神」。
「財神」之稱,出于《三教搜神大全》一書。
財神,身穿金紅二色官袍,飽滿的身形,福氣的面相,和譪、慈祥的笑容,手執元寶、如意,寓意帶來財運,相信是民間信仰中最受歡迎的神,俗語說:「有錢能鬼推磨。」錢財雖是身外物,無錢郤是萬萬不能,老百姓決不會希望自己「成世窮」,錢財當然不怕多,只會嫌少。追求財富是人類共同的愿望,尤其
在貧窮的民間社會,財神原為物神,但是由于其賜人財帛,給人美好的生活,所以成了愿望之神,與喜、貴、壽、子等神一樣,成為福神。崇拜「財神」,希望能通過拜神而得到神保佑而發大財,因而財神多多益善,在俗信者心中,認為所拜的財神越多,財源就越廣。財神的種類很多,主要是物神人格化之后,有名的理財專家和富有的名人,都成了人們崇拜的財神,并且,特別地敬奉虔誠,常見的財神有文武之分。
民間所供奉的財神不止一位,且有以下幾種:
文財神:福、祿、壽、喜、財、比干、范蠡。
武財神:關羽、趙公明。
正財神:趙公明。
偏財神:五路財神、土地公。
文財神:
文昌帝君:
「文昌帝君」,或稱「梓潼帝君」,是古人們崇拜自然神中的一位星主神祇,是北斗星之神。
《吏記.天官書》:「斗魁戴匡六星,曰文昌宮:三曰貴,四曰司命,五曰司中,六曰司祿。」《吏記索隱》注解謂北斗七星是「文昌宮」:「貴相星」司人間的文緒,「司命星」掌人們的壽考,「司中星」管人間的災禍,「司祿星」掌人間的財帛。因此,「文昌帝君」不但掌管功名,也兼任「財神」。至唐代,由於職掌「文緒」的功能轉移給「魁星爺(奎星)」,「文昌帝君」乃成為專職的文財神。
財帛星君:
一說財帛為廿八星宿之一,其職責就是「司財」,古人早已崇拜。
「財帛星君」又稱「增福財神」,是位很有福像的大官人,頭戴宰相帽,五流長發,白面,身上紅袍玉帶,手常持「天官賜福」的詔書。他的來歷,大約即是道教三官之一的賜福天官,因為洪范五福,「一日壽,二日富。」北方書中的財神畫像,上面常題有「增福財神」字樣。
一說財帛乃太白金星,專門主宰人間財祿,樣貌祥和,錦衣玉帶,手執「招財進寶」金元寶,有求必應,最樂於助人間信男信女。供奉時,文財神面只可以向屋內,表示送財給宅內之人。否則就送財給屋外的人了。
福祿壽三星:
福星象徵子女昌盛,一團和氣,福澤綿綿;壽星象徵健康長壽,無痛無災;祿星則主加官進爵,添財進祿,有求皆逐。雖然求財只求祿星,但自古以來,福祿壽三星已三為一體,故宜一齊供奉。如能福祿壽俱備,何樂而不為呢?供奉時,同財帛星君一樣,文財神面只可以向屋內,表示送財給宅內之人。
比干:
《封神演義》:比干是殷商紂王的三大忠臣之一,妲己用人心做藥引子為借口,殺死比干。姜子牙封神時,認為比干「無心」,辦事自然公道,沒有私心,因此就封他做了財神。
而民間則傳說:趙公明的坐騎黑虎,用黑爪扒開了比干的肚子找心,因而把比干的肚子染黑了,所以即使沒有心的比干,也不再公正了;分給人的財富有時多,有時少,因此,世間也就有了貧富差距。
范蠡:
《東周列國志》:范蠡幫助了越王勾踐中興復國,但范蠡亦明白勾踐此人只能共患難,不能共享富貴,所以急流湧退,到齊國隱居。
范蠡在齊國改姓,自稱鴟夷子皮,與兒子在辛勤工作幾年之後,累積了數十萬的資財,雖然齊王看重他的才能,想請他做宰相,但他卻散盡其財,來到名為陶的地方隱居,陶地居於天下之中,是商業貿易必經的通道,因此開始在此經商,沒有多少年,又變成了巨富,人稱「陶朱公」。
范蠡能聚財,但又不看重錢財,在必要的時候,甚至可以放棄所有的財富及榮華富貴,這表現了中國式的另類經營智慧,也使他因此成為中國民間信仰中,最具有氣度的財神;只有對財富有著大徹大悟的了解之後,才能夠聚財,也才能夠不被財富所帶來的虛幻假象所迷惑。范蠡之所以死後會成為財神,主要反映了中國人對財富的另一種思考,那就是對於財富虛幻特質本身的大徹大悟。
武財神:
趙公明:
或稱中路財神,農曆三月十五日誕辰。
《封神演義》所述,姜子牙並沒有封趙公明為財神,只封趙公明為「金龍如意正一龍虎玄壇真君」,統帥「招寶天尊蕭昇」、「納珍天尊晉寶」、「招財使者鄧久公」、「利市仙官姚少司」四位神仙,專司迎祥納福、商賈買賣。後來,民間認為趙公明手下所掌管四名與財富有關的小神,其分別是招寶、納珍、招財和利市,因而理所當然成為財神。到明代許仲琳所寫的一本書中,才確立趙公明成為中國財神地位。由於他的職責與迎祥納福有關,而他的使者又是招寶、納珍、招財、利市,因此自然受到民間普遍的喜愛與歡迎。民間又盛傳這四位神仙加上趙公明就是五路財神。
又因趙公明被射中兩眼及心窩而死,故民間說「財神爺無眼無心」,意思說財神爺是盲的,誰碰上誰就發大財,未必是好心才有好報也。現實之中也是善人未必富,富人未必善,上述說法是有一定理據的。
《搜神記》:趙公明屬瘟神,是天神下凡間取人性命的三位將軍之一,有時稱趙玄壇、趙元帥或趙將軍,掌管五方之氣的神祇。他的全銜很長:「高上神臂玉府大都督、五方巡察使、九州社令、都下提點、直殿大將軍、主領雷霆副元帥、北極侍御史、三界大都督、應元昭列侯、學士定命設帳使、二十八宿總管、上清正一支壇飛虎金輪執法趙元帥」。
而趙公明有稱「寒單爺」,是「流氓神」,生前早年是個無惡不做的地方惡霸,晚年痛改前非,並在元宵節時自願赤裸上身接受鄉民以爆竹轟炸,藉灼傷自己來贖罪並替鄉民承擔來年一切凶 厄,死後鄉民奉他為神祇。
關公:
名關羽,或稱為關聖帝君或關聖大帝等。
其實,關公一般給人的印象,多半是《三國演義》中,重情重義的一名武將,其本身和財富其實一點關係都沒有,因此可算是一為被道德化的財神,他對劉備忠貞的態度,也可彰顯東方特殊的職業倫理。
關公之所以會成為人民心目中的財神,其實大約始於明清時代,當時由於資本主義的興起,一些職業公會或商會及行會,多半將關公視為是保護神和財神,而在這些大大小小不同的行會之間,為了聯絡彼此的情誼,也常成立各種財神會及祀關帝會,以增進彼此之間的共識與感情,當然這種財神會,對於各行各業一些規範的制定,都起著一定的制約作用。
另一種說法是,關公在生前即善于理財,且長于算數記帳,曾經發明簿紀法、日清簿等簿記,內中設有「原」、「收」、「出」、「存」四項,條理分明,被后代奉為會計專家,難怪也成為商人所敬奉的財神。
近代海外的華人社會對於關公的供奉,也是非常普遍的。從華人的眼光看來,關公首先代表中國民族文化的根源,是民族的保護神,也是道德秩序的維護者與象徵,其次的意義才是財神。
偏財神:
故名思義,由正統路徑以外獲得的財富,稱為偏財。
土地公:
奉祀「土地公」為財神,主要原因是土地公掌管土地生養萬物之事,而早期社會以農為業的人很多,除了看天吃飯外,還要看地,據說土地公能使五穀豐收,也能使五穀欠收,所以農民很自然奉他為財神爺。而農家信仰土地公則報恩的情意甚濃,所以農家在二月初二這天,還會以土地公金系在竹枝上,把它插在田間,以奉獻給土地公,倒有春祈秋報丰收的意味。
農歷二月初二是「福德正神」誕辰,民間少不了有一番祀拜,而土地公正是信徒所奉的財神之一。
士地公之所以被敬為財神,主要是一般商人信仰「福德正神」能帶來平安與生意興隆。民間商家照例都在每月的初二、十六,准備四果、牲體祀拜土地公,即所謂的「做牙」,也稱為「迓福」,就是迎福接運的意思,祈求土地公賜予這項福份。
從古代農、商的信仰延伸迄今,土地公自然是位列財神之一,頗受民間尊奉。
五路財神:
五路財神在民間有許許多多的說法,有人說他本名為何五路,有的人則認為,他是梁陳人,顧野王的第五個孩子,死後被封為五顯神,但是之後以訛傳訛,又被人誤說成是五路神。
另一種五路財神的說法是,五路財神並非一人,而是五個人,至於這五個人的說法,也可以分為二種:一種說法是指杜、尚、華、陳和孫等五人,是為同年同月同日生,有一天在杭州燒香巧遇,因此結拜為兄弟,五人還在天竺觀音寺求籤,結果得觀世音的幫助,經商致富,後來五人重修觀音寺還願,死後就被人們封為五路神。另一種說法,是指唐、劉、張、葛、李五人,這五人生前是江洋大盜,專門劫富濟貧,死後被世人建五哥廟供奉,之後又被稱之為五路財神,或是五顯財神。
在民間也有一種說法,那就是把趙公明和其手下的四名小神,合稱為五路財神。
而民間也盛行供奉五位家內的神明為五路財神,這五位神明分別是土地爺、馬王爺(或牛王爺)、仙姑、財神爺及灶王爺。
利市仙官:
在民間的財神信仰之中,「利市仙官」往往只是一個配角,在大部份的情況下,他們很少被單獨來祭拜,多半是被畫於財神的二側,算是一位名符其實的「偏」財神。與上述的正財神不同,偏財神不一定是歷史上真實出現的人物。而「利市仙官」這一個稱呼,很可能只是宋元時代,民間的一種口頭用語,在以訛傳訛之後,才出現這麼一位財神。
「仙官」這種稱呼,或出自道教,而「利市」則很可能是從「利市三倍」這個諺語而來的。經過時代的演變,民間逐漸把「利市仙官」人格化及神格化,甚至也娶了老婆,稱之為利世婆官。到了明代,稱「利市仙官」為姚邇益,或稱為姚少司,而近來「利市仙官」則是民間的財神畫像中,不可獲缺的一個角色。
招財童子:
習俗認為,招財童子是佛教中善財童子的前身。「善財」,其實本意為「善於理財」之意,不過後來民間將其世俗化之後,就和招財進寶扯上關係。
佛經上記載,善財童子出生時,有各種珍寶從房間中冒出來,於是相師為其取名為善財。善財雖有無數的財寶,但他卻認為萬物皆空,並且發誓要修行成佛,終於歷經千辛萬苦,通過了種種的考驗,最後終於實現了成佛的願望,後得觀音的教化成菩薩,現身童子,侍於觀音的左側。
黑白無常:
「生無常,而死有分」,一般人對黑白無常的印象,大多是黑無常著黑衣,白無常著白衣上,如果一旦看到黑白無常二人,就表示自己陽壽已盡,應該準備後事了。但是,在民間的一些習俗和文化中,黑白無常也不一定是如此令人害怕的。有一種說法是,如果遇到了黑白無常,只要向其乞討一些東西,日後必定是大富大貴。而且在民間的一些地方戲劇表演裡也可以發現,有時黑白無常會以財神自居,並且在頭頂高高的帽子上寫著「一見生財」。
時下亦流行拜以下財神:
黃財神:
膚色金黃,右手持寶珠,左手持吐寶蒙鼠,右腳輕踏海螺寶;可求財得財。
白財神:
身穿天衣,右手持寶棒,左手持吐寶鼠,騎在碧龍之上;拜者求財得順境。
黑財神:
右手持嘎巴拉顱器,左手持吐寶寶鼠;右腳曲,左腳伸直,站在蓮花月輪之上;可求取橫財。
財富天王:
金身金黃,頭戴寶冠,右肩為日,左肩為月,財寶無盡,右手持寶傘,左手持吐寶鼠,坐伏地的獅頭上,拜者可令財運及事業轉順。
財神的世俗化:
財神在民間是一個晚出的神。中國人長期處於農耕社會,對於財富的追求比較淡薄,所以長期以來財神的觀念不明確,財富的職司被賦於許多神靈,甚至於可以說是一切神靈。到了唐代未葉,過年習俗中才出現了請祿馬和財馬。古代重祿,因為得功名獲官職,便有固定的俸祿,所以財富也包括在祿中,現在財與祿同出現在民俗中,說明中國人對財的重視開始上升。財馬,也就是財神的象徵。到了明代,財神的職司才明確定在幾個神祇的身上。
自古以來,民間的觀念,多半是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或是所謂的「重義輕利」等士大夫觀念。這種想法,是在古代的封建農業社會里洐生的,或許行得通。但隨著社會的變遷,逐漸由農業社會,轉變成為工商業的社會,不同的生活方式,改變人們不同的世界觀,進一步也和宗教信仰產生了關聯性,並從農神信仰,演變成財神信仰,這無疑是與整個社會下層的經濟生產方式有關係。
除了經濟的變遷之外,財神信仰也和市民階級的興起有關,當新生活方式來臨的時候,自然有新興的信仰產生。所以,財神信仰也就應運而產生,並逐漸和宗教信仰脫離,在民間自成一格。
中國傳統封建觀念,有所謂的「士、農、工、商」四大階級,在這四大分類中,商人是排名最後,也是古代人最瞧不起的一類人,而「奸商」一詞,也就成為人們對於從商者最大的眨抑。
不過,透過財神的信仰,商人把財富的追求正當化,並且合理化「無奸不成商」的行為。另外,透過宗教觀念對於人們的灌輸,也可以改變人們對於傳統商人的看法,並將逐利變得正當且有規範可循,讓商業貿易正常運作,這是財神信仰對於社會最大的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