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2-5-20
- 最後登錄
- 2024-11-29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2409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9893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花大錢買老茶 8成可能是人工「科技老茶」
透過觀察茶形、聞香、品嘗茶湯等,可分辨出老茶真假。
25年的凍頂烏龍老茶,囿於早年製茶技術,無法緊實成半球狀。
台灣近年來出現一股喝老茶風潮,但老茶量少難求,導致市場行情節節攀升,每斤動輒近萬或數萬元,因此許多透過人工加工的「科技老茶」混充其中,茶專家葉士敏估計,台灣1年約10萬斤的老茶需求中,約8成是「科技老茶」,但透過觀察茶形、聞香、品嘗茶湯等,仍可分辨出來,避免花冤枉錢。
曾出版「茶科學、台灣茶」一書的葉士敏說,台灣老茶是指製茶過程中未經人工加味、調料、噴色等工序,且在貯存過程中沒有劣變,經時間自然粹煉出與新茶完全不同的形、色、香、味、韻、氣的茶品,一般泛指20年以上的茶。
葉士敏表示,台灣主流是飲用新茶,因此老茶來源除了敬神或家族、茶農或茶商刻意留存的茶,也有不少是1980年代茶葉外銷轉內銷後賣不掉的茶,在倉庫陳放數十年而成,因此老好茶數量有限,才會出現人工的科技老茶。
他指出,目前市面上約有3種人工老茶製作方式,包括噴香料、濕熱處理與透過特殊製作工藝產出,但人工加工的老茶,品嘗時的自然性差、嗆鼻、氣味雜有渥堆味,有時還會在舌面產生癢、辛辣感。
葉士敏說,好的老茶因茶多酚氧化為可溶性色素,且氨基酸與維生素C氧化物結合,所以茶湯顏色加深,加上果膠降解,黏稠度上升,茶湯反光率增加,香氣出現花果香、陳皮香、木香與藥香,且滋味轉水為清、順甜、稠,甘味更因貯存時間拉長而擴增。
不過要分辨出自然與人工老茶,仍需靠對茶葉的科學知識與實際品嘗比較,葉士敏將於9月9日舉辦一場老茶講座,以他蒐集的民國48年外銷番庄烏龍、78年木柵鐵觀音、76年坪林文山包種、86年梨山福壽山、75年鹿谷彰雅、68年鹿谷永隆等12種老茶,對比人工科技老茶等茶樣,介紹老茶的淵源、成形關鍵和各地老茶特色等,讓對老茶有興趣者做系統性了解。 |
-
總評分: SOGO幣 + 4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