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8-3-19
- 最後登錄
- 2025-7-30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0423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3892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山中宰相
在江蘇離南京不遠的地方,有座連綿幾十裏的句曲山,傳說漢代有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在此成仙,所以又稱茅山。梁武帝蕭衍在位時,常有朝廷的使者帶著皇帝的信件風塵僕僕地前往茅山,得了回書又急匆匆趕回,一常有那麼幾次。有時遇有重大事件,往來頻繁,前頭剛剛派人捧著詔書、敕告出發,馬上又加派使者去催辦。梁武帝那麼重視茅山的資訊,一定是山中住有高人。這人並不是朝廷重臣,而是一位隱居的道士,名叫陶弘景。梁武帝每有軍國大事,都要徵求他意見,他身在方外,卻儼然是朝政決策人物,所以當時人都稱他為“山中宰相”。
這位陶弘景,原先也在官場裏滾過。他原籍丹陽(今屬江蘇省),從漢到南朝宋、齊之間,他祖上和父親,都有人做過或大或小的官。弘景自小聰明,四五歲時便喜歡讀書,九歲便讀熟《禮記》、《尚書》、《周易》等深奧經書,十一歲做了某王子的博士官。二十三歲做過南齊巴陵王的侍郎,以後又擔任過諸王侍讀一類官職,兼掌書記。當時陶弘景所撰的各類官方檔,同行中奉為定式。然而他儘管才高八斗,做的官卻都是沒有實權的,既不是中央政府中的尚書一類大官,也不是治理一縣一地的實權官職,所以他常怏怏不得志。到了三十六歲那年,決意辭官修道,來到茅山。他以為此山號稱“華陽之天”,神仙家洞天福地之一,於是自號為“華陽隱居”,在山中築道館居住。
梁武帝蕭衍未曾做皇帝前,就和陶弘景是好朋友。蕭衍初奪得大權預備立國,但取什麼朝代名稱,一時打不定主意。陶弘景根據當時流傳的童謠和預卜吉凶的書籍,說其國號應當是“水刃木處”,拼起來是“梁”字,蕭衍採納了他的建議,定國號為梁。事後,蕭衍當然感謝弘景,派人進山慰勞,同時也讓陶為他探求些長生不老的道理,煉些丹藥。史書上稱當時武帝對陶弘景“書問不絕,冠蓋相望”——書信、問候不停傳遞,使者車輛在途中一輛接一輛,可以相互遠遠地望見。武帝知道陶弘景是個奇才,幾次想請他出山做官,但陶堅辭不出。皇帝的詔書采得急了,他就畫了兩頭牛讓人帶去呈給武帝。畫中一牛散放在水草間,一牛則被加上了金籠,有人執著鞭子在驅趕它。武帝一看,明白了意思,笑著說道:“這人沒有什麼榮華富貴的欲念,看來是打算仿效在泥淖中拖著尾巴自由爬行的烏龜,哪有招徠的辦法?只是有軍國大事,仍然派人諮詢,“山中宰相”的名聲便是這樣形成的。
陶弘景所屬的道派叫上清派,從他隱居茅山之後,茅山實際成了該派的中心,史稱茅山宗。從他開始,上清派名聲大振,從唐到北宋前期,上清派是社會影響最大的道派。陶弘景自己勤於撰述,寫有道教教理、歷史、養生等方面的著作多種。其中像《神農本草集注》是中國藥物學的重要著作,《養性延命錄》是養生學方面的著作,《效驗方》、《肘後百一方》是中醫學方面的著作,在歷史上都有相當的影響。
來源:龍虎山道教協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