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307|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在道場修和在教門修有什麼不同? [複製連結]

天使長(十級)

演蝦是裝瞎的最高境界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藝術之星 拈花惹草勳章 玉石玩家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8-5-15 01:03:07 |只看該作者 |正序瀏覽
在道場修和在教門修有什麼不同?

求〔一貫道〕之後,又跑去寺廟修,這是因為不了解〔一貫道〕的意義和尊貴性所致,就像小孩子擁有金寶卻不知其貴重而向外求乞。為什麼會如此呢?這有兩種原因,一種是前輩成全不夠,致使不了解道的尊貴,因此,認為同樣也都是拜觀音佛祖,致使其對道和教分不清楚。另外一種原因,可能是因緣不足,尚未能做彌勒的眷屬,這就是有緣無份。以前有一位道親於求道後,離開道場去教門修,歸空後,因已非彌勒弟子不能歸天,故趕快再來投胎求道,這是由寺廟的飛鸞知道的。(請參閱附錄三)

如果能體會〔一貫道〕之意義,就能了解佛法不在身外,試想世尊未出世時,人間沒佛法嗎?孔夫子未出世時,社會難道沒有綱常倫理,沒有良知良能嗎?其實,咱門本來都具備佛法,並不是在經典中,佛說的才叫做佛法。只是在釋迦佛以後,才立個名稱為佛法,在這之前,連佛的名都沒有,那有什麼佛法?那時的佛法,是在花紅柳綠,鳥語花香之中,只要你能聽到,看到,知道的,這都是佛法,只是咱們迷昧而無法自覺而已。所以,說佛法沒離開世間法,生活就是佛法,這個若不清楚,而跑去教門聽法聽經,效果也不大。若不知日用是佛法,卻想去聽身外的經典,不知說法是聲塵,想由心外再找法,不但不能找到法,反而,增加知見的障礙。

經典和佛法雖好,但世間事總是兩面,法會使人解脫,也會縛人。一些二乘修行者很容易被法所縛而痛苦,而維摩詰經則是專門在解黏去縛的法,譬如,婆離尊者,有人問他,犯了色戒,跟犯了殺戒的修行人,該怎麼辦?優婆離尊者就依教義說,犯戒者一定下地獄。但維摩詰居士卻說,錯已錯了,以後不可再犯,好好用心向學將功補罪,這樣他們才會振作精神再修學,當有一天,他們了解到罪性本空、五蘊非有時,就可以妥善的把這些事情處理好。就像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因前世欠人命,明知這趟出去會被人用石頭打死他偏偏去還命,因為他心已超出生死外,了解到生死並不是這個身軀故甘願受報。否則,犯了色戒和殺戒,已經很害怕了,若又加深其恐懼,反而,使其自暴自棄、愈墜愈深。甚且,有些人會有不正確的想法,甘脆壞就壞到底吧!一不做二不休,結果做出更糟的事來。殊不知,法的用意是成全人,使人更清明。但若對法沒清楚,不但無法成全人,反而會學愈多愈縛,也因此愈痛苦。咱們必需清楚所設法的用意是怎麼樣?譬如,和尚、尼姑沒結婚,咱們道場也有人不結婚,但咱們要了解為什麼不結婚的理由,因為有人認為恩恩愛愛,心不能專,所以選擇出家修行,不被眷屬拖累,並不是不結婚就代表能成仙成佛。但另一方面,修道有時必需是在複雜的生活中才能磨練出來的,因為真佛只論家常,古人云:〔清官難斷家務事〕,而咱們如能辦好這些事情,就能在這裡面出個成績來。所以,無論學什麼,一定要了解其中的道理,若不知法的用意,最後反被法縛,不但不能解,脫卻愈縛愈緊,知見愈多,卻造成愈多的痛苦。

道德經中的學不學,知不知,既然知不知,何必要知呢?既然學不學,何必要學呢?因為這個不必學的,是指本來現成的,與佛法也是完全契合的,就因為聖人都是找到相同的,故雖生於不同時代,不同時機,說法方式不一樣,但意義卻都一樣。就如嬰兒生出來,吃東西就會從嘴巴,這是不必去學的,愛心也是不必去學的,這個不必學的就是咱們本來,所以說,去學這個不必學的才是最重要的。經義若沒清楚,學到最後,連自己也糊塗了。譬如,心經和地藏本願經。心經是說體,地藏本願經是說用。心經說五蘊都沒有了,地藏本願經卻說下地獄的事。這部經典說不用修,那部經典卻叫咱們要修,到底修不修呢?若不清楚,則學愈多,離開咱們的本來面目愈遠。知解是咱們修道的大障礙,為什麼呢?現舉個公案跟諸位參考,有位尚問溈山禪師:〔某甲不會〕,師曰:〔最好去認識那個不會的〕。和尚曰:〔什麼人是不會的人〕,師曰:〔不是別人,就是你自己〕,師又說:〔你要當下去體會那不會的,正是汝心,正是汝佛〕。這個不用會的,是咱們的心,諸佛菩薩下手去修,同樣是以這個不會的為因地。世間人都想去學會,而這個〔 〕不用會的,卻再怎麼學都學不來。因為人往往任何事都要比別人懂,比別人巧,不想呆,但不知,巧的人反而麻煩。這個不會就是咱們的本心,如果向外追求經學,只會得到一知半解,反而是運糞入內,污染咱們的心田,糞就是咱們的知解,宗乘是要把知解去掉,向外求知解,愈不能見到咱們自心本性,知解愈多則障礙愈深。所以才說,無心是道場,意思是叫們去掉識心,使其不起知解知見,知見愈多,識心愈活動。又有一次,一位和尚問藥山惟嚴禪師:〔己事未明,乞和尚指示〕。也就是說,大事未明,未開悟見性,未能找到主人,求師指點。師良久曰:〔吾今為汝道一句亦不難,假使你能言下得見,言下體會,這就還很好,否則,更入思量思議,就變成是我的罪過。〕因為說明心見性,超生了死的事情,說的和實際是另外一回事。說了之後,各使心內在思量,失了本來,反成罪過,不如不說互相不拖累。因為自性、心、道的方面,過往大德不是用說的,而用其他的動作,不直接去觸犯,若直接去觸犯說破就不是心性了。尤其是怕聽者,增加知見,所以,宗門盡量避免識心的活動,掃除一切知見,因為眾生歷劫來,知見已經變成第二天性了。說一句話就要去分別,叫他不要說,他還是去答,所以,宗門用其他的棒和喝,或以問蒼天,或問東指西的方式指點學人,主要都是要截斷識流,不讓你意識活動,包括咱們師尊師母直指,也是一種權宜的方法。反正可用的,這都是權宜,若是實法是無法可說,因為實法咱們本來都已具足。由於根性不同,才用不同的方法使咱們清楚。由於知見知解已變成人們第二天性,這在六祖壇經也說到,性雖是常,心是無常,但每天應用都用心,沒有用性,所以,性本是常反變成無常,而咱們分別取捨的識心,這個是無常,但咱們每天卻都是識性在分別,故無常的反而變成常了。所以,咱們師尊師母當機直指就是要打破咱們歷刼來所有的執著知見,知見若破,則整天雖在應用見聞覺知而不會去執著見聞覺知,到這個時候法變成不取不捨,不放棄,但也不會去執著,該用時就用,不需用時就不用。宗們雖不立一法,也不捨一法,叫做不取不捨,就像金剛經所說竹筏的比喻,咱們現在講經的目的,主要是要來證明一貫道法的尊貴,同時,借此也可開啟咱們的智慧,故若不去執著,學經有什麼不好呢?目前道中有些前輩,認為一貫道法是直指見性,根本不需去學經典,其實真正能在一指之下見性,那當然就不一定要學經典或不學經典。但若在一指當機不能清楚,對師尊師母的見性宗旨不清楚,那除了學經典,還有其他更好的方法嗎?學經典有什麼罪過?更不是所謂的紅陽和青陽的事,主要是咱們對師尊師母直指見性能否清楚?

經過說明之後,就了解教是用,一貫法門是直示心宗是體,宗教本來就要合一起來,這樣的話,就不會執著,也不會放棄,才能完整。在大陸的時候,因時間急迫的關係,要十數年傳遍整個大陸,根本沒時間研究。而且,學經典若沒有人指導,對師尊師母的宗旨又沒清楚,學到最後,會認為經典較偉大而咱們的道沒有什麼,那時候,麻煩就大了。但目前台灣的情形不同,〔道〕傳到台灣已很久了,研究的時間很充裕,故咱們若不清楚,就必須借重經典,經典幾千年來,不會被埋沒,不會被淘汰掉,就是因為有真理寄託,一本小說是幾十年流傳,但經典是幾千年不改經義的。因此,咱們對師尊師母的現量當機,直指的意義若不能清楚,就只好借用經典漸修漸悟了。就如,牛掉了去何處找呢?此時則可借由牛的足跡找回了。咱們參考研究不是沒有目標的,乃是以明白一指妙法為宗旨,經典再怎麼看都是以這個為目標。並不是為學經典而說經典,若變成目的是學經典,則其意義就完全不一樣了。所以,在教門修是種善因福田,若要脫離生死的話,就必須體悟直指的當機,若在經教上是很難找到圓滿答案的。因此,道親若對〔一貫道〕能清楚,就不會跑去教門找脫離生死的方法了,如果這樣,就會變成要鹽卻跑去糖果店買一樣,這絕對是買不到的,這也是在道場修行和在教門修行所不同的地方。

來源:慈 聲 橋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信者恆信乎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11-23 00:35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