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615|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轉貼勵志] 生存•生活•生命——人生意義的三階段論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醫療天使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環瀛達人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旅遊玩家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8-9-15 09:01:28 |只看該作者 |正序瀏覽 | x 1
怎樣的人生才有意義
一個人的人生要真正幸福快樂,就是要走自己的路。這條路不一定賺錢,也不一定能有很好的地位,但他心甘情願,因為這樣過一輩子他認為值得。

人生意義的第一個層次是“生存”。在“生存”這個階段,最重要的目標就是追求經濟的獨立。這是比較偏向物質方面的。譬如,中國八年抗戰勝利以後,當時流行“發國難財”,很多人追求的是所謂的“五子登科”:要有個房子,要討個妻子,要生個兒子,要買個車子,銀行要存點銀子。經過大半個世紀,現在人們的追求已經不一樣了。很多受過很好教育的人,不管是男性、女性,對是不是要生兒子,看得不像以前那麼重要。不過,房子、車子、銀子還是現代人非常迫切需要的。當然,各個不同的時代,各種不同的人對於人生有不同的選擇。人生的追求有很多很多可能性,你設定的人生目標不同,你對人生的定位不同,你的需求也不同。理想非常高的人,例如對文學、對藝術有追求的人,他對物質就看得比較淡,房子車子銀子這些東西根本不在他的算計之中,因為他追求的是更高的人生意義和價值。

今天你們也許會問我,以我的個人經驗,一個八十歲的老人回想過去,我的人生追求是什麼?說實話,我像你們這樣年輕的時候,從來沒有想過要有多大的房子、多好的車子、要存多少銀子。我年輕的時候想,我這一生要達到兩個願望:第一,想讀任何的書我都有錢買;第二,想到任何地方去我都有能力去。這當然是在基本生活已沒有問題的前提下才能實現的。在今天,我的這兩個願望基本是實現了的,這也無形中符合中國古人所說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理想。對於古人來說,要實現這兩個願望是非常困難的,尤其是“行萬里路”,可現在就容易多了。

今天這個時代,我們的機會比過去多得多了,但是競爭也比過去更激烈了。有人說市場經濟社會的法則是“叢林法則”,競爭非常殘酷、激烈。當你踏上社會,真正遭遇困難的時候,沒有一個人可以有效地幫助你,工作、生活包括感情等方面的難關都需要你自己去面對。所以中國有句古話說:“不經一事,不長一智。”每一個人的智慧都是從經驗當中磨煉出來的。

面對“生存”階段可能遭遇的困難,我們應當持什麼樣的態度呢?現在有許多年輕人一進入社會,只要找到安定工作以後,就希望馬上享受。這樣的態度比較危險。我建議一種比較健康的態度,就是不要一開始就奢求,我們希望的是明年比今年好一點,後年再比明年好一點,逐漸地好。一下子追求到極其豐富的享受,這裡面是有很大風險的。一旦你的工作有了問題,或出現其他差錯,你整個就處在困難之中了,你的人生就可能整個地完了。所以我們在追求經濟獨立的過程當中,態度很重要,我們希望能逐漸地好,踏踏實實地、很穩健地走人生道路。這也是我的一種人生的經驗。

我們在追求經濟獨立的過程中,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父母的意見很多,他們會要求你學這學那,學些你可能不怎麼喜歡的專業,而你又不能不聽。但我告訴你們,越是現代化的社會,父母越應該尊重孩子自己的選擇。我們有些父母在這方面做得不大好,常常給孩子很多的壓力。有人採取兩全的辦法,就是兼顧雙方。我想你們大概都知道臺灣歌手羅大佑。他過去為了滿足父母的願望去學醫,當他賺了錢之後,三十多歲就不再管父母的意見了。我要去過我自己的生活,我走我自己的路。這樣的人比較少,這些人都有很強的個人能力。一個人的人生要真正幸福快樂,就是要走自己的路。這條路不一定賺錢,也不一定能有很好的地位,但他心甘情願,因為這樣過一輩子他認為值得。很多藝術家、文學家、音樂家、畫家,包括一些學哲學的,這樣的例子很多。他們認為人活著就是要有自己的意義,按照自己的志趣去發展,無論受多少苦難,也甘之如飴。

老實說,我們中國年輕人比較依賴家庭。現在美國的很多孩子不那麼依靠家庭,為了獲得更多的生活上的自由,他們寧可自己去打工掙錢。像我們沒有這方面的傳統,也沒有這方面的意識。既然在經濟上依賴父母,你能不聽他們的話嗎?追求獨立、追求自由,就很難了。我很小的時候就有這樣的意識,所以比較獨立。我的父親是一個商人,他沒讀過什麼書,但是很會賺錢。我的大哥、二哥都跟著他做生意。我父親希望我也跟他們一樣做生意賺更多的錢。但是很不幸,他生了我這樣一個不怎麼聽話的兒子,從小對他這個行業一點興趣都沒有,所以我從小就跟父親發生衝突。因為不喜歡,怎麼辦?我就一走了之。我想我一生有點成就,跟這叛逆的性格、想為自己的理想奮鬥有關。

現在這個社會,假如我們不管家庭背景如何,沒有太多的牽絆,那麼我們的選擇範圍簡直太廣了。人多半重視經濟,可是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有人對物質反而很輕視。在臺灣甚至有女孩子,在大學畢業以後,跑到山林裡過起了陶淵明似的生活。所以,現在的人有太多的可能性,不一定非要那樣的生活。你可以拒絕現代文明,不見得人人都追求金錢。

金錢真的萬能嗎?事實上,有人擁有財富卻活不下去,其中有一條,因為缺少人生的意義。所以我們講人生的意義,是希望我們在生活中遇到挫折的時候,在意義或理想的召喚下,能夠使我們的生命活躍起來。一個人活著,有再多的財富,有再大的名氣,到了一定階段,你受了挫折,你都有可能活不下去。如果你有意義感,你充滿對人生意義追求的熱情,就不會對人生感到絕望,再困難都會挺過去。

如何實現人生的價值
在“生活”這個層次上,我們人生追求的仍舊是古老的三大範疇,不外乎:求真、求美、求善。就目前我們所能想像的,再過幾千年,基本的人生意義的追求仍可能是這個方向。

人生意義的第二個層次就是“生活”。這就牽涉到意義的問題,貼近比較高的人生意義的追求。在“生活”這個層次上,我們人生追求的仍舊是古老的三大範疇,不外乎:求真、求美、求善。就目前我們所能想像的,再過幾千年,基本的人生意義的追求仍可能是這個方向。這裡面有無窮的複雜性,但是大方向應該是不會變的。

所謂“求真”,最主要的功能是創造知識。人類所有的知識大概可以包括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學科這三大類裡面。今天我們不是從專業的立場上來講,而是從一個人是否能夠保持“求知”的興趣和樂趣來講。每個人天生就有這方面的好奇心,如果人類沒有這種好奇心,知識就不會有很大的發展。一個人的好奇心在孩提時期能不能得到滿足,跟他將來求真能力的強與弱,有一定的關係。好奇心在兒童時代得到滿足越多的孩子,將來在求真方面往往比較自信。

這裡我想順便提兩個觀念的差異,一個是“知識”,一個是“資訊”。現在網路內容非常豐富,搜索也很便利,但網路給我們最重要的還是一種資訊,就是給我們許多關於知識的索引。知識是什麼?知識一定要有論證推理的過程,一定要有系統性,這是資訊所不能提供的。系統的知識在網上並不多,重要的經典在網上更不多見。我們一定要知道知識與資訊是有差別的,一定要熟悉一些經典著作。所謂“經典”,就是經過幾百幾千年來的累積,經過時間的淘汰、過濾而留存下來的好東西。這樣的東西才是對你求知和做人有幫助的。

在“求真”之外,我們稍微談一談“求美”。求美的重要功能是創造美感、豐富人生。在這方面提供給我們的是文學、藝術、音樂、舞蹈、戲曲等等。假如我們一生,對這幾個方面產生一種興趣,養成一種嗜好,這是很高尚的。一個有素質的國民,在文學藝術方面也一定是有所好的。一座偉大的城市,一個偉大的國家,一定要有很多劇院,有很多音樂、戲劇在表演,有各種舞蹈在表演。在城市中,我們可以參觀各種博物館。在這方面最豐富的我看就是法國巴黎。這個城市擁有各式各樣的美術館、博物館,豐富得很,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盧浮宮。你走進去會非常感動,藏品非常豐富,光是走也要走上好幾個小時。所以,一個偉大的國家、一個盡職的政府,要培養人民這些高尚的愛好,這些可以讓人生活得有品位,可以變化國民的氣質。我們現在在市場經濟潮流之下,對藝術的功能是相當忽略的。我在報上讀到余秋雨的文章,他說看過在歐洲、日本舉辦的世界文化博覽會,法國館、英國館都很吸引人,我們中國展館前排隊的人很少。人家把國家方方面面的成就都在那裡呈現了出來,可是我們國家沒有做到,很慚愧。世界博覽會這樣重大的事情,必須要結合國家的各種專業的文化人來設計。我們中國本來是有很多傲人的東西可以展示的,可到了真正該向世人展示的時候,卻沒有拿出來。

在“求美”這一部分,我也要區別兩個觀念:一個是“美感”,一個是“快感”。我們現代人追求的多半是快感,而忽略了美感對人的重要性。美感是我們剛才所說的各種藝術所帶給人的審美感受。美感帶給我們各種內心的喜悅,使我們感到充實,引起我們內心的一種感動。假如你有藝術的修養,你看到一幅好畫,看到好的表演,你會很感動,會不自覺地歡笑流淚,和藝術產生共鳴,這個時候你就極有可能使生命昇華。如果經常能有一些藝術使你感動,使你產生共鳴,這就是你所好的,是你可以繼續喜好下去的,而且能進一步提升你的素質、變化你的氣質。如果你對什麼都無動於衷,就說明你生活得很貧乏,沒有辦法接受這麼好的藝術教育。這種人也是有的。美學家朱光潛先生講,“美感”的本質就是“忘我”。美感能帶給你喜悅、充實、感動,甚至可以“忘我”。大自然的美景、偉大的藝術作品都能把我們帶入美境之中,使我們產生“忘我”的感覺。你會沉浸其中,陶醉其中,把自己都忘掉了,跟自然、跟藝術融為一體。假如你常常有這些感覺的話,也就會不斷地豐富你的內心。

“快感”在中國過去的價值觀裡,無論儒家、道家、佛教,都是比較受到輕視的,甚至被認為是一種墮落、下流的東西。其實,快感對人的心理健康也是必要的。我們偶爾狂歡一下,特別是年輕人非常痛快的那種快感,代表生命力的釋放,也是重要的。但也不可不知,快感帶給我們的是事後空虛,因為快感是不能持續的。

所謂“求善”,最主要的功能是要使人遵從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道德規範。人類社會一定要有最基本的規範,沒有這些規範,社會秩序無法維繫。代表宗教道德這方面的規範,原則上沒有古今新舊,社會與知識都是可以日新月異的,但是人類社會的基本道德規範,只要還有人存在,就需要。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會增加一些新的規範,但是一些舊的規範仍然有效。譬如,我們儒家講的“仁義禮智”,合稱“四端”,再加上一個“信”,就是“五常”。中國傳統社會奉行了兩千多年的規範就是這五個方面。

什麼叫“仁”?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要有愛心、要有同情心。這個道理不是新鮮的東西。古人知道這些,我們現在仍然有這個要求。問題是在我們現在這個時代,在追求市場經濟的時代,這種基本的道德規範嚴重式微,不但被忽視了,實踐起來也遠比以前困難。

什麼叫“義”?孟子說:“羞惡之心,義也。”就是有羞恥之心,就可以做到不貪、不苟且。任何時代,這個要求都是有的。

什麼是“禮”?“辭讓之心,禮也。”就是我們每一個人都要懂禮貌。中國人特別重視“禮”,自稱“禮儀之邦”。可是現在的中國人卻不太懂禮。我們要結合現實的情況分析一下、觀察一下,我們中國在這方面有多麼缺失。這是我們中國人應該感到羞恥的。如果文明的方面跟不上,中國怎麼去跟世界接軌?孔子講:“知恥近乎勇。”我們對於自己的缺失應該感到羞恥,一定要勇於去改。

什麼是“智”?中國儒家講,“智”就是“是非之心”。人應該知道是非。然而,是非是最難講的。莊子在兩千多年前就有“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的說法,你認為你講的對,我也認為我講的對,人間的紛爭就因此而起,所以是非難明。中國儒家似乎認為判斷是非很簡單,就是憑你的良知、良能來判斷。今天我們不探討“良知”這個複雜的問題。良知當然有,但是靠良知就能判斷是非嗎?人間是非是多麼複雜,人與人之間、家庭與家庭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矛盾多半是因為是非不明,因此產生爭執和衝突。是非還有很多種,有的是知識上的,有的是道德上的,不容易在短時間內可以把是非問題講得很清楚。我們既然知道是非很難分明,那麼有時候當你堅持“我的意見”時,你就應該反省自己是不是真的對,別人是不是一定錯。經過反省往往發現,我們自己堅持的不一定對,別人所說的也不一定錯。所以我們要尊重別人,不要因為別人的意見與自己的衝突就認為別人全錯。

最後要講“信”。信任是古今中外任何社會都需要的,人與人之間要是一點信任都沒有了,這個社會也就完了。

在個人求善方面,是不是能遵守“仁義禮智信”這些基本規範,跟財富、跟權勢、跟學問沒有一定關係,這些只是做人的最基本道理。我們現在仍可看到很多沒有受過多少教育、也沒有錢的人,他們很樸實、很誠信、很厚道。

“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印度的特蕾莎修女一生都在為窮苦人、為病痛者、為殘障的人服務,她幹的事平凡,但她的靈魂太偉大了。像她這樣的人在財富上一無所有,但是她的宗教精神感動了整個世界。

人生意義的第三個層次是“生命”階段。這個層次跟我們大多數人的關係遠了些,是不是它不重要?不是的。正因為它最重要,所以我們必須把生命問題提到一個高度上來。耶穌說過一句名言:“我就是真理,我就是道路,我就是生命。”這是把生命提到人的終極價值的高度上來了。我這裡說的“生命”就是這個意思。一個偉大的民族,一定要在“生命”這方面有偉大的創造、有創造性的偉大人格。否則,它不容易成為一個偉大的民族。這種創造性的偉大人格,可分為道德宗教和非道德宗教兩類。在道德宗教這一類裡,古史有個文明的軸心期,那時期世界上就產生了幾個大偉人。中國的孔子、印度的釋迦牟尼、希伯來的耶穌等,都是在那幾百年中出現的,並在歷史上持久地被人奉為道德宗教上的偉人。

創造性的偉大人格,現代有沒有?在宗教道德方面,印度的天主教修女特蕾莎,諾貝爾和平獎的獲得者,是偉大的人道主義者,是一位現代的聖人,她一生都在為貧民服務。特蕾莎修女一生在那裡為窮苦人、為病痛者、為殘障的人服務,她幹的事平凡,但她的靈魂太偉大了。像她這樣的人在財富上一無所有,但是她的宗教精神感動了整個世界。臺灣有個尼姑叫澄嚴法師,她的影響力在臺灣非常大,有幾百萬信徒,政治人物都要去拜訪她,有的還向她磕頭。她外表很平凡,也沒有佛教的高深造詣,可是她體現了佛教的慈悲精神,她的愛心不分國界。這是一種精神的力量。一個偉大的民族,不同的時代總是要出現這樣創造性的偉大人格,才能延續民族的精神。

非宗教道德這類的人物就多了。一個民族要想偉大,就一定要有偉大的藝術家、偉大的文學家、偉大的音樂家、偉大的哲學家。我認為,中國文化最有成就的是文學和藝術。在哲學方面,我們中國就西方的標準而言比較有限,因為中國哲學與西洋哲學的差別是非常大的。西洋哲學偏向的是精確的概念定義、清晰的邏輯推理、嚴密的理性論證等,而中國哲學這方面比較弱。中國哲學跟西洋的很不同,中國哲學注重的是精神修養,無論是儒家還是道家,都有這樣的偏向。西方哲學與精神修養則沒有什麼關係(神學例外),注重的是抽象理論和邏輯思考。所以西方人一度認為中國沒有哲學,中國的儒家、道家在西方不被當作哲學。研究中國哲學的大都被安排在東亞系,而不是在哲學系。中國在整個近代沒有產生有很大影響的哲學家,在這方面比較缺乏。但是中國人在文學、藝術這些領域的造詣非常高,很有自己的特色,也受到西洋人的尊敬。

對這種創造性的偉大人格,無論是宗教道德上的,還是非道德宗教上的,我們一定要學會尊重他們。我們在尊重他們的同時,無形中也在提升我們自我。對於這些創造性的偉大人格的認同,會使我們自己的生命也不一樣,我們的境界也會提高,不再流於庸俗。我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夠如司馬遷說的“雖不能至,心嚮往之”。假如有一個兩個創造性的偉大人格活在你的心裡,這一輩子都會使你不斷地有內心的感動,可以不斷地啟發你。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2-15 04:34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