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5-6-24
- 最後登錄
- 2025-9-6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369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50038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向菩薩學習
菩薩是「菩提薩埵」的簡稱,意譯為「覺悟」(菩提)的「有情眾生」(薩埵),即指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大乘修行人。是初發菩提心以至成就極高的大菩薩。
事實上,與這個世界最有緣的四大菩薩,正正代表着佛教的四個核心價值。根據他們多次出現的地方,來定名他們的教化道場:
九華山的大願「地藏菩薩」,
普陀山的大悲「觀世音菩薩」,
五臺山的大智「文殊菩薩」,
峨眉山的大行「普賢菩薩」。
其實所有大菩薩都是悲、智、願、行具足的,但為了方便教化不同的眾生,佛經中便刻意標榜這四大菩薩的各自特色。
地藏菩薩成道前,多次見到在地獄受苦的眾生,求出無期,痛苦萬分,便發大願:「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是故,佛陀於忉利天,在無量諸佛、菩薩及人天眾生前,囑咐地藏菩薩,從佛涅槃開始,到彌勒菩薩來這世間成佛之前的一段無佛時代,代佛陀度化世間一切眾生。
觀世音菩薩是古佛再來,示現菩薩身,聞聲救苦。更配合並協助阿彌陀佛,為「西方三聖」之一,接引苦難眾生,往生西方極樂淨土。《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説:「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在一般民間信仰中,觀世音菩薩是最受歡迎的一位菩薩,贏得了「家家觀世音」的信仰與尊敬。我們經常讀誦的《六字大明咒》、《大悲咒》、《準提咒》、《心咒》均來自於觀世音菩薩。
文殊菩薩是般若智慧的代表,經常出現在般若系經典中為上首。他被奉為七佛之師、諸佛之母,以顯示般若智慧的重要性,教化眾生非般若不能成就佛道。
普賢菩薩教導我們要將大願、大智、大悲落實在修行當中。《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介紹的普賢十大行願,可說是諸大菩薩成佛道的必修課程。普賢菩薩與文殊菩薩,同為華藏世界的上首,與毗盧遮那佛(釋迦牟尼佛)合稱「華嚴三聖」。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以四大菩薩的精神,作為為人處世的指引。我們若希望幹一番事業,先要學地藏菩薩發一大「願」,循普賢菩薩的教導付諸「行」動,以文殊菩薩的「智慧」及觀世音菩薩的「慈悲」,來實現心願。這四大核心價值,亦可應用在現代機構管理上。管理者必先確立一個「願」望或理念,以「智慧」與「慈悲」兼備的「行」動,制定最有效的發展策略。另一方面,管理者要善待員工以建立一個團隊,盡心盡力推行訂下的政策。亦應不時謹記要真誠對待顧客,甚至競爭對手;重視環境生態,及適當回饋社會。最終的成績才是最完美、最全面及最持久的成功。
《温暖人間》專欄:活在佛緣下 (第410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