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5-12-29
- 最後登錄
- 2024-10-4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7889
- 閱讀權限
- 200
- 文章
- 8915
- 相冊
- 1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皮影戲在台灣有另外一個名稱「皮猴戲」或「皮戲」,因為它的動作有點兒吊兒郎噹,有些滑稽,看似猴子一般,所以稱為「皮猴戲」。回溯台灣的歷史,明末清初時,鄭成功來到台灣趕走荷蘭人時,在廣東福建沿海一帶,軍中有演出這樣的戲,於是皮影戲隨著軍隊被帶到台灣,已有將近數百年的歷史了。其源由比布袋戲還久,布袋戲大約是在清朝時二百多年前傳進台灣。布袋戲是由福建來的,皮影戲是從廣東潮州來的,所以台灣的皮影戲正式的名稱是「潮調」。
皮影戲大約起源於漢朝,漢武帝一位心愛的嬪妃-李夫人,紅顏薄命,武帝十分思念,就詢問文武百官,是否有讓李夫人還陽的方法,文武百官為避免武帝因思念而廢寢忘食,甚至不理朝政,於是請了一位江湖術士魏少翁,魏少翁稟告武帝:「夜晚時分,當您的愛妃回來時,只能遠觀,不能近看。」衛於是剪了一個愛妃的肖像,此即剪紙藝術。透過月光,隔著帷幕,顯現剪紙的影像,武帝朦朧一看,像是愛妃還陽了,幾次後,武帝的病便治好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