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432|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金剛經說什麼-南懷瑾-第三品-005 [複製連結]

Rank: 4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8-11-5 06:05:51 |只看該作者 |正序瀏覽
    轉化十二類生

  有一位同學提出來說,很多年前,也曾經聽我講過這一段,除了我前面講過的,好像還有進一步的道理。其實,所謂進一步的道理就是:這個境界就是有願力,一個大乘菩薩發願及菩薩行,應該是救盡天下蒼生,而自覺沒有做什麼救蒼生的事情。一個人救人、利人是應該的,假使心中還有利人、救世、度人之念,已經不是菩薩道了。這是指外面行願方面的。內心修持更須這樣。我們自己學佛是求戒定慧的究竟,可是大家在修持方面,或者在靜坐方面,都是在著相。
  譬如許多人為了身體的健康,學各種的方法,打坐、守竅、修氣脈轉動,實際上,已經都落入壽者相了;接著我相、人相、眾生相也都跟著而來,學佛的成就當然不會大了。又如修淨土唸佛的朋友們,假使唸一句佛號,觀念裡頭或下意識中,附帶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情況,那也不能得到究竟的成就。舉凡這些,都是要修行人自己細心檢查心念才會發現。
  關於卵生、濕生、化生、胎生等,我們上一次也分析過,人的生命裡頭,本身內在就具備有這十二類生。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幾十年,或者一百年,大部分時間并不是為自己活著的。我們仔細分析一個人,活著為了面子、為了漂亮,人生時常是作給人家看,或者作給兒女看的。
  當年有一個同學告訴我,父母盯得很緊,他生氣了,因為他是個獨子,他告訴父母:你少盯一點好不好,否則我不給你唸書了。這個話也對啊!現在的青年考聯考,好像都是為了父母,為社會,為家庭。人是很可憐的,活了一輩子,一天吃三碗飯,只有十分之三是為自己生命所需而吃,其餘大部分是供養自己身體中的卵生、濕生、化生吃的。腸子裡有蛔蟲,身體中有各種細菌,所以宇宙中所有的一切眾生,及各種的現像,在我們人體的內部都統統有了。所以說,人體是個小宇宙,左眼是太陽,是陽;右眼是月亮,是陰;我們身上的大小腸,就是身體中的江河、海洋,西遊記叫它是無底洞,吃下去漏出來,永遠填不滿的無底洞。又如身體上有骨骼的地方就是山崖、巖石;人體內部又有各種的生命,每一個細胞就是一個生命,包括精蟲卵臟等等,這些都與禪定有關。
  真正的修持,得定者初禪念住,雜念妄想沒有了。二禪氣住,所謂打通氣脈,外表呼吸停掉了。三禪脈住,脈搏不跳動了,連心臟跳動都非常緩慢。四禪才是捨念清淨,整個的身心丟開了,沒有感受。但是要想達到氣住脈停的定境,必須先把自己身體上卵生、濕生、胎生、化生等十二種類,整個變化了才行,就是儒家所講的變化氣質。假使我們這個色身沒有轉化而想修持得定是決不可能的。
  所以這位同學彆著我講這一面,認為我還留了一手,實際上這一面是講實際功夫,幾乎沒有人相信。普通金剛經這一段講過去就算了,現在既然有人指出來,已經留不住了,這一手也要露一露,大概就是這樣,這是補充第三分。

    說三十二品偈頌

  另外有人提出來,說我曾寫過金剛經三十二品的偈頌,本來我不想講,因為這是四十年前的事了。那時我在峨嵋山上閉關,不要說人看不到一個,鬼影子也看不到一個。尤其到了秋後大雪封山,連猴子都爬不上了,人要下山很容易,就是西方人的滑雪,弄兩根大棍,屁股上包一些樹皮,隨便這麼一溜就下來,一潟千里。要想上去啊!只好等明年春天了。有一天晚上沒事,藏經中抽出金剛經來看,也不曉得著了什麼道,一下子高興起來,又感動萬分,不由自主的,一夜之間把金剛經的三十二品,作了三十二個偈子,說明這個道理。後來下山以後有人傳出來了,不過到了台灣連原稿也掉了,因為我平常的習慣,自己作的東西隨手就忘了。這一點雖是壞處,但也是好處,就是可以修道,過了就丟,所以說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一切都把它空掉了。另外我也不太記這些東西,也是懶得介紹這些東西。譬如在大學上課,很多同學問我:老師你有什麼著作?我也搞不清楚我有什麼著作!也沒有觀念去推銷。現在同學們提起來這個偈子,就順便說一下。不過我那個三十二首偈子,比你們聯考作得快,三十二品的意義,一夜之間把它用禪與佛的道理說完了。第一首偈子法會因由分,大概是這樣子:

    第一品偈頌

    緇衣換卻冕旒輕  托缽千家汗漫行
    何事勞生終草草  蒲團洗盡旅途情

  「緇衣換卻冕旒輕」,緇衣就是和尚們穿的衣服,印度的規矩,出家人穿染色的衣服,高尚平民穿白的衣服。所以現在我們寫信給出家人時,下面往往自稱白衣某某,表示自己是白衣居士。出家人的衣服染了顏色,就稱緇衣,就是說釋迦牟尼佛出家了,穿了一件和尚衣。皇帝帶的那個皇冠是冕旒,中國人戴的稱天冠,前面還掛些珠子之類。這一句的意思是說皇帝不當了,換句話說如果一個人能夠丟掉帝王富貴,能夠放得下一切,才夠資格學佛。像釋迦牟尼佛一樣,皇帝的那個皇冠,隨便把它甩掉。
  「托缽千家汗漫行」,然後以釋迦牟尼佛的身分,還出來化緣呢!不管窮人家裡,什麼人家裡都去化緣。
  「何事勞生終草草」,我們人生為什麼勞勞碌碌,佛學名辭叫做勞生,一輩子在勞苦中。忙忙碌碌一輩子,最後莫名其妙的來,莫名其妙的就走了,所以是何事勞生終草草。
  「蒲團洗盡旅途情」,旅途是人的一生,看來人生沒有別的好事,只有蒲團一個,兩腿一盤,萬念皆空最好。
  這是法會因由當時作的第一首偈子,當然這個文字,我自己也看不上,不過有時侯想想,現在叫我再作,一夜之間還作不出來,人生就是那麼怪。

    第二品偈頌

  第二首是善現起請分。善現就是須菩提,須菩提起來問問題,佛答覆他,善護念。善護念是個要點,如是住,如是降服其心,就是這樣定住,就是這樣把煩惱降服下去。

    萬象都緣一念波  護心那用脩多羅
    岩中宴坐已多事  況起多餘問什麼

  「萬象都緣一念波」,人生的煩惱和一切痛苦,就是一念,沒有第二念,千千萬萬不同的現象,就是一念動了。像大海水,平水無波忽起一個波浪,一點動,千萬點煩惱就跟著來了,所以說萬象都緣一念波。
  「護心那用脩多羅」,佛不是告訴他善護念嗎?真正的善護念何必用佛經呢?脩多羅就是佛經,梵文名稱就是素怛覽。真正悟了道的人,不看佛經也一樣此心平靜,所以說護心那用脩多羅。
  第三句,先要說明一個典故。須菩提是佛的十大弟子之一,佛經上記載,有一天他跑到一個崖洞裡宴坐。什麼是宴坐呢?注意啊!大家要學打坐的注意啊!尤其是老同學們!不依身、不依心,不觀這個身心,不依亦不依,這個樣子才叫宴坐,也就是打坐。你看我們大家坐在那裡,又聽呼吸,又練腿,又練氣功,統統在身上搞。不然就搞念頭,像水上按葫蘆一樣,這邊這個撲隆咚才按下去,那邊那個又浮上來;這邊念頭冒上來一個,那邊又來一個。真正的入定是不依身,也不依心,但是「不依」是個空的境界,還是不對,所以不依亦不依,這才叫做宴坐。
  須菩提有一天在岩中宴坐,什麼都沒有,忽然空中天女散花供養,天花掉了下來,大概須菩提正好張開心眼吧!不然怎麼知道天花掉下來呢!須菩提就問,哪一個在散花供養?空中有個聲音說:是我呀,我是天人,天神。因為尊者在此說法,所以我空中散花供養。須菩提說:我沒有說法啊!這個天人說:善哉!善哉!尊者以不說而說,我們以不聽而聽,因此,我們要供養。這是說到須菩提的一段故事。
  「岩中宴坐已多事」,你那個打坐入定已經很多事了,道就在這裡,菩提就在這裡,打坐不打坐,都在菩提中,你在那裡打坐裝模作樣已經夠多事了。
  「況起多餘問什麼」!這一下又來問金剛經,佛啊!如何住啊?如何降伏其心?這就是禪的道理,當下可以瞭解了,大家當下都可以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了。

    第三品偈頌

  第三分叫做大乘正宗分,就是剛才講的胎生、卵生、濕生、化生,入無餘依涅槃而滅度之。

    四相初生四象殊  羲皇以上一無無
    劇憐多少脩途客  壽我迷人猶諱愚

  「四相初生四象殊」,我們大家都知道,佛家有四相,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等於易經的四象,易經也講四象,老陰、老陽、少陰、少陽,四象。拿空間來講,東南西北也是四象。人生統統被現象所困,四相初生的這個四相,同易經的四象就有差別,一念一動,外境界就有差別了。
  「羲皇以上一無無」,我們中國文化開始的時候,伏羲畫八卦,一畫開天地。當這個一還沒有畫動以前,天地沒有,宇宙還是空的,伏羲畫卦以後,天地開闢了。羲皇以上是講形而上道,萬法本來空的,既是空就不必去用功夫求了。我們現在很可憐,大家學佛拚命去求空,這豈不是背道而馳嗎?既然空,你求得到嗎?能求到的就不是空了。所以說羲皇以上一無無,什麼都沒有。
  「劇憐多少脩途客」,劇憐,是最可憐,多少在修行路上走的這些人,都在求壽者相,多活幾年,修個果位,都在四相裡頭滾,自己還以為是在修道。
  「壽我迷人猶諱愚」,自己在四相裡頭滾,自欺欺人,還以為高明得很,別人都不行,看不通,只有自己看通了。其實,自己那麼笨,還忌諱自己的愚蠢,自認為最聰明在修行學佛呢!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9-13 04:56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