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4-11-14
- 最後登錄
- 2025-9-6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499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8959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新竹竹塹城迎曦門、船首石 (國定古蹟)
[竹塹城迎曦門]
古蹟名稱:新竹竹塹城迎曦門
古蹟等級:(國定古蹟)
地址:新竹市東門街中正路口
創建年代:清道光 6年(1826)
歷史沿革:新竹古名竹塹,於西元1733淡水同知徐治民以莿竹圜植為城,1826年,竹塹士紳鄭用錫等人奏請改建竹塹城獲准,重新堪定地基,於1827年興工,築造周圍為八百六十丈,高度一丈五尺、深度一丈六尺的磚石造城牆,並建立四座城樓,東門為迎曦門、西門為挹爽門、南門為歌薰門、北門為拱辰門,日據之後因為實施都市街道改正,於1902年拆掉城牆與城樓,只存東門迎曦門。
建築特色:迎曦門城樓下段稱為城座,以條形花崗石石塊疊砌而成,城門洞為圓拱形,是城市的出入口;上層城樓原為木構造建築,現已改為混泥土造,城樓結構共二十四根立柱,屋頂部分為歇山重簷式構造,屋脊的起翹短而有力,以顯示威武的氣氛,城門前豎有石碑一座,為竹塹築成歷史的紀錄,城門前的廣場又稱「新竹之心」,為一個結合傳統與現代科技的市民廣場,是新竹文化的象徵地標。
9
[船首石]
新竹市東門城廣場美化工程施工過程中,於1999年4月10日下午三時,意外發現護城河地下構造物。清代橋墩中間段之橋墩兩端,雖然被部分混凝土覆蓋,仍隱約可見一縱一橫的砌疊法,石塊呈四十五度斜切的方式砌疊,會合如同雙尖形船首狀,是目前台灣僅見的依傳統工法建構的石材橋墩。
這種橋墩唐代稱為「分水金剛雁翅」,顧名思義是採用尖狀橋墩分殺水勢,防止沖擊。「犬牙相錯」的砌法,格外堅固,兩側雙尖的橋墩,有如浮橋撐持橋樑,如雁翅展翼。
東門護城河上的橋樑,在清代寬僅五尺(約150公分),約在1910年至1920年時,由於「市區改正」推行,擴充橋面,原有船形尖端載力不足,在清代橋墩上設「石棺狀」之「鎮城石」,形式可能是日治時代盛行的裝飾收線手法。
東門護城河橋墩遺址含括了清代、日治與戰後興築的構造物,簡潔明白的交代了近三百年來的歷史與時空變化。
來源:台中東隆宮溫府千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