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8-9-4
- 最後登錄
- 2025-9-20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6406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9236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過年的時候,許多人在準備紅包,給人送禮,其中有一部分是給孩子們的“壓歲錢”。其實,嚴格講“壓歲錢”應是“壓祟錢”,那么,“壓祟錢”是干啥的呢?
古時候有一種小妖叫“祟”,黑身白手,每到除夕夜都要出來害人。它習慣用白手在熟睡的孩子頭上摸一下,這樣孩子被嚇哭,然后發燒、講囈語,幾天后熱退病去,但聰明機靈的孩子從此變成了瘋瘋癲癲的傻子。人們怕祟來害孩子,就點亮燈火團坐不睡,稱為“守祟”。
據傳,在浙江嘉興府有一戶姓管的人家,夫妻倆老年得子,視為掌上明珠。到了除夕夜晚,他們怕祟來害孩子,就和孩子玩。孩子用紅紙包了八枚銅錢,拆開包上,包上又拆開,一直玩到睡下,包著的八枚銅錢就放到枕頭邊。夫妻倆不敢闔眼,挨著孩子長夜守祟。
半夜里,一陣巨風吹開了房門,吹滅了燈火,黑矮的小人乘機用白手去摸孩子的頭。突然孩子枕邊冒出一道亮光,祟嚇得急忙縮回手,尖叫著逃跑了。管氏夫婦把用紅紙包八枚銅錢嚇退祟的事告訴了大家。
大家也學著在年夜飯后,用紅紙包上八枚銅錢交給孩子放在枕邊;還有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于床腳,這樣以后祟就再也不敢來害小孩子了。
原來,這八枚銅錢是由八仙變的,在暗中幫助孩子把祟嚇退,因而,人們把這錢叫“壓祟錢”。
壓祟錢的變遷
最早的壓祟錢出現于漢代。也叫壓勝錢或叫大壓勝錢,這種錢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貨幣,是為了佩帶玩賞而專鑄成錢幣形狀的避邪品。這種錢幣有的正面鑄有錢幣上的文字和各種吉祥語,如“千秋萬歲”、“天下太平”、“去殃除兇”等;背面鑄有各種圖案,如龍鳳、龜蛇、雙魚、斗劍、星斗等。
唐代宮廷里過年有散錢之風,民間并沒有這一習俗。宋元以后,過年散錢的風俗演變成為給小孩壓祟錢的習俗,重要的意義還是相當于長輩給新生兒避邪去魔的護身符。
明清時期壓祟錢大多用紅繩串著賜給孩子,一些地方把壓祟錢叫“串錢”。民國時期,長輩用紅紙包100文銅錢當壓祟錢給晚輩,取“長命百歲”的寓意。
貨幣改為紙幣后,長輩喜歡用連號的新錢做壓歲錢,意味著連連好運、連連高升。從此,壓祟錢“避邪去魔”的功能逐漸結束,而其新擔負的“一本萬利”、“財源茂盛”、“步步高升”等“勵志”作用應運而生。
其實,給老人的才是“壓歲錢”,寓意他們不再增長歲數,可以多活幾年。因“祟”與“歲”諧音,隨著歲月的流逝,人們把“壓祟錢”也稱為“壓歲錢”了。
近些年來,壓歲錢的傳統寓意漸漸走樣,大人們拼面子給孩子發壓歲錢,發壓歲錢成了不少家庭的負擔。孩子們也開始比誰拿到的壓歲錢多,很多孩子將“拿到更多壓歲錢”當做重要目標,沒有感恩和感謝意識。有些小孩手中有錢后,不知節儉,這也更加使人擔憂。
源自網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