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455|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轉貼勵志] 人生順逆平常事,面對逆境,你要如何選擇呢??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醫療天使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環瀛達人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旅遊玩家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9-2-6 10:03:33 |只看該作者 |正序瀏覽 | x 1
原創   光明覺照網

每個人每天都會面對各種各樣的人、事、物,要不斷處理各種關係,有些時候一切顯得很順利,人就會新生歡喜,叫它“順境”;而有時候一切又會顯得艱難,人們會因此而產生不愉快的情緒,於是把這些產生不愉快情緒的就叫做“逆境”。
曾經看過一個故事,說有一對雙胞胎兄弟,在前後兩天之內不約而同地登上報紙。哥哥上報是因為他是參議員,為國家做出了貢獻;而弟弟上報則是因殺人被判處無期徒刑。
一名記者採訪哥哥:“是什麼促成了你今天的成功?”哥哥說:“我父親好賭,回家後常常醉酒打人。”然後,他歎了一口氣,繼續說道,“在這種環境下長大,我能怎麼辦?”下一句沒說出來的話是:我只有靠自己努力奮鬥了!
弟弟也接受了採訪。他無辜地說:“我父親好賭,回家後常常醉酒打人。”接著,他也歎了口氣說,“在這種情形下長大,我能有什麼選擇?”下一句沒說出來的話是:這不是我的錯,誰叫我有這樣的父親!
這大概可以歸結成對待逆境的兩種境界:
一種因逆境生恨,在恨中頹廢;
一種因逆境生恨,在恨中奮起。
兩種不同的境界,造就了兄弟倆兩種不同的人生。

古來名賢受逆境的也不少,如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所說: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古之成大事者,似乎都要有“逆境”來磨,就連孟子都說: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每個人的生命都有順境和逆境,一般都是順逆交替的。如果順境處理不好,就會變成一種逆境;如果逆境處理得好,就會變成一種順境。逆境本身並不可怕,怎麼樣把“逆境”善用,讓其成為自己的助力,這才是問題所在。我們權且把這些名賢“轉逆為順”的事蹟概括為第三種對待逆境的境界:
接受逆境,在逆境之中獲取成長,相信逆境背後有順境。

當然,以上三種境界,無論是不接受逆境而生出情緒,在情緒下做事;還是接受了逆境,在逆境中獲得助力,轉逆為順,這都算不得“高段位”。
曾經看過一個德語小故事:
有一天,火柴對蠟燭說:“我受委託來點燃你。”
“噢,不要”,蠟燭驚慌地說:“不要這樣。如果我開始燃燒了,那我離死的日子就屈指可數了,再也沒有人會讚美我了。”
火柴問道:“難道你希望又冷又硬地度過這漫長的一生,而無所作為嗎?”
“但是,燃燒的時候真的很痛而且會耗盡我所有的力氣。”蠟燭不安地輕聲說道。
“確實”,火柴回答道。“但是,這也是我們使命的真諦:我們的使命就是成為光源。我所能做的也微乎其微,如果我沒有點燃你,我便失去了生命的意義。因此,我願意來點燃你。你是一根蠟燭,你應該給他人帶去光明以及溫暖。你忍受煎熬所奉獻出的一切都將會變成光。如果你經受了這些煎熬,你就不會白白地消失,其他人會繼承你的火苗;如果你拒絕了我,那你就真的死了。”
這時,蠟燭削尖了自己的燭芯並充滿期待地說:“請吧,來點燃我吧!”
逆境真的是逆境嗎?還是逆境本身就是“順境”的一種表現形式呢?
對於火柴、蠟燭來說,被點燃就意味著灼燒的痛、生命的消耗,相對於不疼不癢安靜地呆著,這種疼痛大概可以稱得上是“逆境”了。然而,對於火柴和蠟燭,疼痛的逆境就是生命最具有意義和最美麗的時刻。
對於我們來說呢?就像有人說往往曾經覺得煎熬的歲月,才是心底最甜、有力的回憶。也一如我們前不久發佈的“HappyLand”的漫畫故事,所有我們以為不能叫做“幸福”的尋覓時刻,其實都是身在福中。《增廣賢文》說“筍因落籜方成竹”,很多時候,順逆往往沒有那麼明顯的界限,往往在更廣大、長遠的視角來看,順逆本來就是一體。
我們將這個,就算做是第四種境界吧:
順逆本來一體,也能讓人心生歡喜。
到這裡,順逆境的對立可以在個人心中切換自如,但依舊有對境生出的“歡喜”或“激動”的情緒,也就是說,這樣依舊是對境的執著,只不過看起來比較高級一點。

唐太宗時期,有個人叫盧承慶的人,為官清廉,做事認真,講求實際。他當的是考工員外郎。這是隸屬於吏部的官職,主要負責考察官員。當時,考察官員有級別標準,先大體分成上中下,然後每一級再分成上中下,比如最好的是上上,差一點的是上中,以及中中、中下、下下之類。
有一次,盧承慶考核一個監督運糧的官員。這個人在運糧食的過程中,由於翻船把不少糧食掉進了河。因此,盧承慶只給他定了一個中下,"你把船都弄翻了,國家的糧食丟失了那麼多,所以只能給你中下這麼一個評價。"可是,這個運糧官得到中下的評語,一點也沒生氣著急,點頭應諾之後,依舊談笑自若,該怎麼著就怎麼著。
盧承慶覺得,我給他這麼低的一個評價,他都沒生氣,說明他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這人還行;從這點上來講,這個人有認錯表現,有責任心,改個中中吧。
改成中中後,這個運糧官也沒因此而高興。盧承慶心想這個人真絕,"寵辱不驚",無論怎樣,他都能坦然面對。
後來,經過更多調查,盧承慶查明那次船翻了,不是這個運糧官管理不善造成的,而是因為突然遇到刮大風,把糧船給吹翻了。總之,不是人為的原因。盧承慶一想:我給他中中看來也不合適,又改成了中上。
這個運糧官還是沒有因此而特別高興。從此盧承慶對他印象很好,以後在吏部考核的時候,就注意提拔了他。
無論是被冤枉、被給了低評價,還是後來查明了真相、被給了高評價、被“領導”讚賞,運糧官都沒有因此而產生悲喜的情緒,這就是“寵辱不驚”的故事。
據說,盧承慶自己也是一個寵辱不驚的人。他認為作為一個官員,主要是為國盡忠,官職是升是降都不在乎。他最初當過考工員外郎,後來往上當過尚書左丞,最後還當過兵部侍郎,由於老說實話,得罪了皇上,獲罪被貶出去做簡州司馬。當簡州司馬的時候,盧承慶也一點沒感覺到窩火。後來,朝廷把他又調回朝中當刑部尚書,盧承慶也沒有因此特別高興。
到了晚年病危的時候,盧承慶兒女們叫到床前囑咐說:"我死後,喪事一定要從簡。穿的這身衣裳就算是我的裝裹,不要再給我買衣服。棺材外邊也別設什麼槨,也別套好幾層棺材,用一層棺材裝著埋了就可以。墳頭不要太高,只要能讓人看得見就可以了。碑文不要亂寫,吹噓我這一生有什麼功績,只要老老實實寫上我的履歷,什麼時候死的,就行了。"這就是盧承慶的遺言。可見,盧承慶不僅清廉,而且也是個對虛榮看得非常淡的人。

1496年,王陽明在會試中再度名落孫山。有人在放榜現場未見到自己的名字而嚎啕大哭,王陽明卻無動於衷。大家以為他是傷心過度,於是都來安慰他。王陽明聽了卻淡然一笑,說:“你們都以落第為恥,我卻以落第動心為恥。”
王陽明還曾說過一句話: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對於王陽明來說,時時處處都是大好機緣,正好曆境練心。這是“定”的功夫,也可以說是面對逆境的第五種境界:
順逆一體,何勞喜悲。
一般人遇順就喜,遇逆就悲、憤、怨、恨,也無怪乎文天祥會說“時窮節乃現”。然,真正有志、有識之士,卻並不是“時窮節現”,而是“時時有節”,無所謂現與不現。
或者,這種境界原本也只是“練”的過程。
《信心銘》中說“莫存順逆”,又說“違順相爭,是為心病”。
以上種種境界,也不過是病中之“藥”,人之病,恰恰就在於這個把順逆境遇都當做了“實有”,空造出種種相對立之相,又加之以好惡之名,對境中人事物妄下斷語,卻不知這不過是自己的“病話”“夢話”,而在虛妄之中又生虛妄,如“盜夢”,看似醒來,也不過是在層層夢境中打轉。
若是識得這一“妄”時又如何呢?
人生順逆平常事,
面對逆境,你要如何選擇呢?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2-24 03:02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