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6-7-19
- 最後登錄
- 2025-9-18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31590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12184
- 相冊
- 1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本帖最後由 阿挺哥哥 於 2019-5-20 18:51 編輯
臺北府城北門,正式名稱為承恩門、或逕稱為北門,是位於臺灣臺北市中正區的清代城門建築,為臺北府城的正門。
其坐落於現今臺北市忠孝西路、延平南路與博愛路交叉口,落成於清光緒十年(1884年),為臺北府城五大城門中
唯一保持建城原貌者[1],是臺灣新式城門的代表作[2],也是臺北市區僅存不多的清代建築之一。門外原建有甕城,
今已不存。現與臺北府城其他城門共同列為中華民國國定古蹟[3]。
北門是臺北建城的標誌性建築,但曾長期欠缺應有的的史蹟與地景維護,而1978年啟用的北門高架橋(忠孝橋引道
緊貼北門旁通過,更使北門在視覺上遭到嚴重遮蔽。有鑑於此,臺北市政府在2015年啟動的都市復興計畫「西區門
戶計畫」當中,將北門的景觀重整列為重點項目之一,首先在2016年初拆除北門旁的北門高架橋,同時於城門周圍
打造廣場式的開放空間,期許將北門塑造為如同巴黎凱旋門般的「國門」意象,成為臺北的歷史地標
歷史
臺灣清治時期(1884~1895)
在官員長期主導與地方仕紳的贊助下,台北府城於清光緒10年(1884)年正式落成於艋舺(今萬華區)與大稻埕兩
地中間的地帶。北門即為五座城門之一,可以說是台北府城的正門。
除了作為大稻埕(約略位於台北府城西北方)居民進城與出城的主要通道,基於城門方位上面向淡水河口的緣故,因
此對於防禦上的功能也有所側重。在城門本身的防禦式設計外,另外還在城門北側增建一道方形的外廓(俗稱「甕城」
),將城門半面包圍,且設計外廓的圓拱門洞與城門門洞間互不相對(東門亦有此類外廓設計,但為接近橢圓形的外廓)
;外廓北面門洞上方處有題著「巖疆鎖鑰」四字的橫額,該橫額後來隨著日本當局拆除外廓,而流落成為總督官邸
(今臺北賓館)涼亭的礎石;戰後移至新公園(今二二八和平公園)的「碑林」陳列,直到1998年2月才重新移回
北門前方空地。
此外,當時清朝官員進入台北府城,經常是搭船沿著淡水河上溯,到離北門外不遠處的岸邊上岸,然後從北門進城
因此北門外還曾經設有一座木造的接官亭。自北門往城內方向則直結北門街(今博愛路),可以通往巡撫衙門及布政
使司衙門(前者現已不存;後者只保留一部分,並移置於植物園內)等官廳。
清朝末年,日治初期北門曾整修過一次,其差異性在於屋頂滴水下清朝有一道大約20公分左右的凹槽,而日治時期的
照片中那道凹槽就消失了,這是最明顯的差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