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305|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風俗民情] 為何宮廟特別強調「萬年香火」?解析民間信仰中的香火觀(二) [複製連結]

SOGO超級版主

其實我很愛家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醫療天使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哥哥你好色 轉吧七彩摩天輪 藝術之星 星座之星勳章 懷舊風車之星勳章 手機遊戲智慧王勳章 動漫達人勳章 手工藝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影音達人勳章 環瀛達人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發明家勳章 汽車達人勳章 機車達人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旅遊玩家勳章 暢飲達人勳章 西方宗教達人勳章 方寸之美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寵物達人勳章 笑臉討論主勳章 靈異大法師勳章 成人文學勳章 玉石玩家勳章 色瞇瞇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9-6-6 13:39:03 |只看該作者 |正序瀏覽
本帖最後由 阿挺哥哥 於 2019-6-6 13:41 編輯

香火觀的物質基礎

香火並不是單純的概念,必須要展現在可觀、可知、可觸的物質基礎上,經常表現在臺灣民間信仰中消災祈福儀式中的焚燒金紙上,香、金紙、疏文都是香火的物質基礎,乃至於我們經常在寺廟裡看到的蠟燭,其實是「燈」的象徵,有些佛教的信眾會稱之為「常明燈」。燈和燭,廣義上來說,也具備「香火」的意象。

我們可能會以為燒香、燒金是理所當然,但其實民間信仰是歷經一波三折才累積而成的生活經驗。日本殖民政府在二戰期間曾經禁止臺灣的民俗活動,主要就是禁鑼鼓,國民政府來台,看不起臺灣民間信仰,也要打壓我們,說我們是迷信、浪費。甚至到晚近的環保議題,推動廟宇減燒政策。所以我們要維持拜拜的行為,老實說是好不容易的事情,理應珍惜。

香火的承載物
臺灣民間信仰中可以承載香火的東西非常多,比如說白沙屯媽祖到北港朝天宮進香,用火缸承裝自朝天宮萬年香火裡的香灰,裡面就含有金紙引媽祖元神燈焚燒殆盡的灰,也有焚化疏文所剩下的灰,這些都被舀進火缸裡面,我們所有的祈求、人民的意願、拜媽祖的人的心願,都在火缸裡。

祭祀神明時,有時不一定要有神像,但一定要有香爐,代表神明的起祀。雕塑神像,要先到佛具店找刻佛仔師,要有人出錢,還要有木料,茲事體大。但你想要拜神,一個香火袋,你就可以拜祂。

像彰化南瑤宮的香火肇基,相傳就是在彰化建城時,有一位叫楊謙的陶工到彰化城做工時,將隨身攜帶的笨港媽香火吊掛在樹上,走了以後忘記拿,那只香火袋就在夜裡發出毫光,居民最初把香火袋奉祀在福德廟內,乾隆時期才開始建廟祭拜。

松柏嶺受天宮的案例也是如此,相傳緣起於明末清初時自福建省遷徙來臺之李、陳、謝、劉姓等四姓的人氏定居在松柏坑,在受天宮現廟址前坑底墾荒伐木製板、搭寮居住並奉祀從大陸帶來之武當山北極玄天上帝香火,後該等人氏遷徙他處,遺留香火在該寮中,當地人見夜晚香火發出燦爛毫光,玄天上帝並採乩指點建廟,遂成為今日受天宮之奠基。這些都是臺灣本土的香火起源。

過去我們祖先自唐山過臺灣,不見得會帶神像過來,因為神像是有體積、有重量,會占地方的,所以早期廟宇的開基祖都很小尊,有些根本沒有帶神像,而是從原鄉祭祀的神明包個香火就帶過來臺灣繼續祭拜,香火袋就是起祀神明的重要承載物。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9-18 21:08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