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6-7-19
- 最後登錄
- 2025-8-21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31590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12184
- 相冊
- 1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2013年狂犬病襲台
2016年2月1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茲卡病毒(Zika virus)感染為全球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疾病管制署隔天馬上成立指揮中心,並將之列為第五類法定傳染病。許多人開始擔心,台灣是否也會出現茲卡病毒感染。事實上,茲卡病毒對台灣並無立即威脅。目前,只需要注意去疫區得到感染的可能性,但數年或數十年後或許可能出現本土疫情。
非洲首度現蹤
茲卡病毒是一種RNA病毒,1947年首度在非洲烏干達的茲卡森林(Zika Forest)被發現,所以定名為茲卡病毒。它主要藉由斑蚊類蟲媒傳播,包括非洲地區的非洲斑蚊,與我們熟知的埃及斑蚊、白線斑蚊。最近發現性行為與輸血偶而也可以導致傳染,而且病毒在生殖道的存活時間極長,所以疾病管制署建議,自疫區歸來後28天內避免捐血,並需注意安全性行為。
除了茲卡病毒以外,最近有愈來愈多新的病毒攻擊人類,包括SARS病毒、伊波拉病毒、中東呼吸症候群(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MERS)冠狀病毒、禽流感病毒等。世界到底發生什麼事了?
學者認為,自然界的野生動物本就保有一些不太會攻擊人類的病毒。隨著人類居住地區不斷擴大,人類跟野生動物之間的接觸日漸頻繁。所以原先的動物病毒有較多機會跑到人類身上致病,甚至像SARS一樣,從原先是蝙蝠的冠狀病毒,搖身一變突變成人類冠狀病毒,造成全球大流行的威脅。所以新的病毒愈來愈多,是人類無止境擴展居住範圍的後果之一。
症狀等於輕微的登革熱
茲卡病毒感染的症狀十分類似名氣更大的登革熱,根據2007年密克羅尼西亞聯邦的雅蒲島(Yap Islands)爆發疫情時的研究,其症狀最常見的是發燒與皮疹,其他常見症狀包括關節炎、結膜發紅、肌肉痛、頭痛、眼窩痛、水腫、嘔吐等(圖)。
前述症狀與登革熱幾乎完全一樣,至於登革熱偶而會引起的登革出血熱、休克症候群,則尚無類似報告。茲卡病毒感染也幾乎沒有死亡病例,所以一般將之視為比較輕微的登革熱。因為臨床症狀太類似,所以無法從病患臨床表現分辨茲卡病毒感染與登革熱,其確診需要抗體或病毒核酸的檢驗證實。
圖、茲卡病毒感染的症狀(資料來源:Duffy MR, Chen T, Hancock WT, Powers AM, Kool JL, Lanciotti RS, et al. Zika virus outbreak on Yap Island, Federated States of Micronesia. N Engl J Med 2009;360:2536–43.)。
小頭症與神經併發症
茲卡病毒感染原先侷限於區域性小規模流行,所以並沒有引起關注。2015年,茲卡病毒登陸南美洲以後,因為病例數大增,才發現這種被認為很良性的感染,竟可能導致嚴重併發症。
巴西等地的資料,顯示孕婦感染茲卡病毒以後,會使胎兒出現小頭症。這可能是因為胎兒發育時期,腦部的發育對外界傷害極為敏感,再加上茲卡病毒具有攻擊神經細胞的能力,所以會使胎兒的腦部發育不全。小頭症兒童出生之後,將造成家庭長期負擔,也會導致社會問題,所以被高度重視。
此外,茲卡病毒也會引起格林-巴利症候群(Guillain-Barré syndrome)等神經併發症。格林-巴利症候群是一種跟自體免疫反應有關的多發性神經炎,有時候會完全恢復,有時則會留下神經麻痺等後遺症。
蟲媒傳染病三兄弟
亞洲、非洲常見的蟲媒傳染病,除了茲卡病毒與登革熱,還有個很類似的屈公病(chikungunya fever)。它們不只病毒類似、流行區域類似、病媒蚊一樣,臨床症狀也幾乎一個樣子。屈公病也以發燒、皮疹、全身酸痛為主要表現,屈公二字在非洲土著語言中,就是「痛得將身體彎起來」的意思。登革熱的重要性在於出血熱與死亡,茲卡病毒的重要性在於小頭症與神經併發症,屈公病除了有點死亡率之外,還會引起長達數年的慢性關節炎(表)。
表、登革熱、屈公病與茲卡病毒等三種蟲媒傳播傳染病的異同
登革熱
屈公病
茲卡病毒
病毒
RNA
Flaviviridae
RNA
Togaviridae
RNA
Flaviviridae
病媒蚊
埃及斑蚊
白線斑蚊
埃及斑蚊
主要症狀
發燒、皮疹、全身酸痛
併發症
出血熱
慢性關節炎
小頭症
神經併發症
逐漸擴張版圖的蟲媒傳染病
近年來,大家發現登革熱的版圖逐漸擴大。以前從沒出現過流行的地方,現在都已經納入版圖。所以,學術界有人預言,到了2050年,登革熱版圖將涵蓋整個北美洲、南美洲、澳洲,甚至包括日本與韓國。
隨著登革熱的腳步,屈公病與茲卡病毒也正逐漸擴大流行區域。茲卡病毒於1947年在非洲被發現之後,安份了幾年。2007年突然入侵太平洋區的雅蒲島與非洲的加蓬(Gabon),其後在太平洋諸島陸續出現蹤跡,包括2013年的法屬波利尼西亞(French Polynesia)與2014年的新喀裡多尼亞(New Caledonia),2015年以後則登陸中南美洲造成全世界震撼。
蟲媒傳染病版圖的擴充,與全球暖化有關。氣候愈來愈炎熱,讓蚊子得以跑到先前比較冷的區域。台灣有著可以傳播茲卡病毒的病媒蚊,登革熱既然已經登台,屈公病與茲卡病毒都可能跟隨其腳步踏上台灣。可見,全球暖化對於這些感染的疫情有著重大影響。改善全球暖化趨勢,實為全世界重要的公共衛生議題。
2016.2.2 中廣新聞網相關報導
WHO把茲卡病毒列為國際公衛緊急事件
世界衛生組織宣告,茲卡病毒對全球構成迫切性的威脅,因此將它列為國際公衛緊急事件,世界衛生組織呼籲全世界一起合作,阻絕疫情蔓延。專家擔心病毒蔓延的速度以及廣度超乎預料,如果不能有效防治,後果將不堪設想。
目前為止,茲卡病毒最讓人擔心的是它可能會導致胎兒腦部發育不全,儘管還沒有確切證據可以證明它和新生兒小腦症有關,但是從去年十月以來,單單是巴西就已經發現四千多例新生兒小腦症的案例,醫界強烈懷疑茲卡病毒就是禍首。
被列入國際公衛緊急事件,表示世界衛生組織認為茲卡病毒的威脅性,已經等同前兩年的伊波拉,世界衛生組織將加速防疫研究和醫療資源整合,世界衛生組織秘書長陳馮富珍表示,目前防疫最優先要做的就是保護懷孕婦女和她們腹中的胎兒,撲滅病媒、也就是蚊蟲。
她建議孕婦暫時不要到疫區,住在疫區的人,應該詢問醫師防疫要點,做好防蚊的工作。
有人質疑茲卡疫情還有許多疑點沒有釐清,現在就把它列入全球性緊急事件,會不會反應過度,陳馮富珍說,疾病防疫永遠不會太早,上一次伊波拉疫情,世界衛生組織就因為觀望太久,錯失防疫先機,而倍受批評。
|
|